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成长路上有花团锦簇,也有断壁残恒垣;有星月漫天,也有狂风骤雨……这一道道风景,让...

成长路上有花团锦簇,也有断壁残恒垣;有星月漫天,也有狂风骤雨……这一道道风景,让你经历得意与失意,喜悦与哀伤,泪水与汗水……每经历一处风景,你就会拥有一份宝贵的阅历,人生将会多一份精彩。

请以“路上的风景”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书写规范,字数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路上的风景 繁华的街道和闪烁的霓虹灯唤醒了沉睡的小镇,现代化的列车把小镇推向高速的轨道;春去冬来,物是人非;唯独那一间作坊坐落在高楼之中,固守着小镇原有的那般朴素,散发出一阵阵乡土的气息,形成一道独特而有韵味的风景。 斜阳划过高楼的间隙,照在我朦胧的双眼上,洗去了昨夜的梦魇,骑上那辆沉淀了岁月痕迹的踏板车,慢悠悠地走向那条僻静而幽深的小径,只为了去欣赏那独特而有韵味的风景。 老汉远远的就瞧见了我,迎着一张和善的笑脸,便往锅里下馄饨,切着烤饼。我俩已是老相识了,就像一对爷孙俩,每回过来,必点这两样,其实主要以烤饼为主,但绝不可少馄饨的拌嘴。靠着窗坐下,咂摸着馄饨与烤饼的润汁一点点暖入心头,不时望着前方的路,偶尔路过一两辆踏板车,汽车倒从来没有见过,这路,太小,只允许安闲的人进入,汽车的轰鸣是开不进的。况且他们也不会喜欢在这样简陋的吃处吧!所以一天来的多半是几个老顾客,是肯定不足以老汉养家糊口的。我也曾问过老汉,他说,开这个并不是为了谋生,儿女都在城里工作,也曾想要老汉搬去城里,也好有个照应,然而这块地方是养育了我这么多年的母亲,我又怎能离她而去,老了也干不了其他的什么,遂开了这早餐铺,至于钱嘛,儿女每个月都会寄回来,老汉说到这里,停了一下。又继续说,钱寄的再多又有什么用,一年见不到一面,只能天天看着墙上的照片,回忆回忆小时候他们在身边的样子。老汉有些哽咽,用袖子揩揩眼睛,风吹沙子到眼里了,老汉说。我不敢再问下去,生怕再次触及老汉那颗敏感的神经,生怕再次伤害老汉那颗脆弱的心。眼里溱着一些泪,再看看前方的路,一样的天,一样的路,多的是一个老汉,是一道独特而有韵味的风景。 是啊,钱再多又有什么用,买不了老汉那颗对故土的挚爱;抚慰不了老汉那颗受伤的心。繁忙的我们处在繁忙的世界,得到了所谓的文明进步,所谓的功名利禄,却摧残了人们对原有故土的一点点奢望,钳制了人们的想象,浸泡在金钱利益的酒浆,失去了欣赏独特而有韵味风景的闲情逸致。 匆匆时,习着凉风,拂着柳枝,呷着清茶,慢慢地,慢慢地,你会发现,这也是一道独特而有韵味的风景。 【解析】试题分析:作文标题“路上的风景”。是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文题,题目中“风景”和“路上”是两个值得深挖的词语。“风景”可以是自然景观,如清风明月,杨柳依依,鸟鸣虫唱、大漠长风等。可以是人文景观,如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等。也可以是带有比喻义的生命风景。“路上”可以是现实中的“路”,但也不可理解的太直白,这里既可以理解为行走之路,也可以理解为书山之路,更可以理解为“人生之路”,当然还可以理解为“成长之路”……如此,我们作文时立意的角度才不会狭窄。综上分析,此题目可以写成以走出家门,走进大自然的游记文,要注意以游踪为线,有次序写景。可以写成记叙文,成长路上的风景让我们经历得意与失意,喜悦与哀伤,汗水与泪水……这正是我们生命中“风景”的内涵。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温暖的苇花

①芦苇的花,最不像花,像是用轻软的丝絮絮出来的。

②出城,逢到有河的地方,有沟的地方,就能看到它。不是一棵一棵单独生长,要长,就是一片,一群。挤挤挨挨,摩肩接踵,亲亲密密。它们是最讲团结精神的。这一点,比人强。人有时喜欢离群索居,喜欢特立独行。所以,人容易孤独,而芦苇不。

③风一吹,满天地的苇花,齐齐地,朝着一个方向致意。它让我想起“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那样的诗句来,那是极具苍茫寥廓,极具凄冷迷离的景象。可是,我眼前的苇花不,一点也不,我看到的,是一团一团的温暖。冬阳下,它像极慈眉善目的老妇人的脸,人世迢迢,历尽沧桑,终归平淡与平静。

④我一步一步下到河沿,攀了两枝最茂盛的苇花。一旁的农人经过,看我一眼,笑笑。走不远,复又回过头来看我一眼,笑笑。他一定好笑我的行为,采这个做什么呢!

⑤我是要把它带回家的。家里有花瓶,靛青色的,上面拓印着一片一片肥硕的叶。这是我的一个学生,在江西读书,不远千里给我捎回来的。花瓶太大,没有花能配它。插两枝苇花进去,却刚刚好。苇花伸出长长的脖颈,在我的花瓶上方笑,绵软、温柔,一团和气

⑥来我家的人看到,惊奇一声,这不是芦苇吗!

⑦当然是。寻常的物,换了一个环境,就显出不寻常来。有一句话讲,环境造就人。其实,环境也造就物的。

⑧我的老父亲看到,却吃吃笑出声来。他说,丫头,亏你想得出。我知道父亲笑什么,老家遍地芦苇,没人拿它当宝贝的。

⑨冬天,农闲。家家要做的事,就是去沟边、河边割芦苇,运回家当柴火。一丛一丛的芦苇倒下,苇花受了惊吓,扑扑扑,四下飞散,飞絮满天。农人的头上身上,都沾满苇花。他们把它当尘一样的,随便拍拍,轻描淡写。弯腰,却在小鸟用苇花垒成的窝里,捡到几只还温热着的鸟蛋。他们很高兴地把鸟蛋揣进怀里,哪里顾得上半空中,鸟的凄凄鸣叫呢?他们的眼前,晃过家里几个孩子的小脸。请原谅,贫穷年代,那是孩子的美食。

⑩我的祖母用苇花絮过枕头和尿垫。她称苇花叫茅花。“那个时候,天冷得嘎嘎叫啊,我的手冻得裂了口子,还是一条沟一条沟去摘茅花,摘回来给你爸絮枕头,絮尿垫。茅花软乎乎的,我的儿子枕睡在上面就不冷了。”——祖母每说到这儿,就停下来,眼神里波光乍现。她想起她初为人母的幸福时光了,多遥远哪。而我,总会在她的话里,发好一会儿的呆。我转身,看着头发已渐灰白的父亲想,这么老的父亲,也是被他的母亲疼大的。人类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就是因为这样的爱啊,年年复年年,如苇花。

B11也见过村人用苇花编毛窝的。这是一种草鞋,编出的毛窝,像毛茸茸的小船儿。天寒地冻,冻僵的双脚,伸进毛窝里,又轻软,又暖和。人被冻僵的神经,也一下子活络起来。贫穷年代,它默默无闻地,温暖了多少双脚啊!

B12现在,毛窝已很少见了。今年,我去一个山沟沟游玩,在一间供游人游览的旧作坊里,赫然见到毛窝。它们被染成五颜六色,一双一双串在一起,挂在墙上,成了艺术品。

1.作者围绕苇花写了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说说标题“温暖的苇花”有什么作用。

3.作者在记叙“我”攀了两枝最茂盛的苇花,将它插在花瓶中这一事件时,分别写到了农人和父亲的笑,各自笑的原因是什么?

4.请从修辞运用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

(1)冬阳下,它像极慈眉善目的老妇人的脸,人世迢迢,历尽沧桑,终归平淡与平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苇花伸出长长的脖颈,在我的花瓶上方笑,绵软、温柔,一团和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周敦颐为官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为分宁主簿。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辨,不听,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

①分宁:地名。②主簿:官名。③委:抛弃,扔下。④手版:即笏板,是古代大臣上朝时手中所拿的狭长板子,用以列出上奏的事项。

1.用“/”划分下面语句的朗读节奏。(标一处)

如 此 尚 可 仕 乎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有久不决    狱:____________

(2)有囚法不死  当:____________

(3)将弃官     去:____________

(4)如此尚可仕乎 如此:____________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

________________

(2)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辨。

________________

4.周敦颐“将弃官去”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查看答案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请描述诗歌前两句所展现的情景。

2.从运用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查看答案

班级开展以“观世间风景,抒人生感悟”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活动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

(1)为准备这次活动,灵灵同学从“青春”这个角度写了一段话,请你帮她修改。

【A】我们作为新世纪的一代中学生,更应建立远大的理想,展现青春的风采。【B】有了理想就摆脱了烦琐和庸俗;有了理想就远离了无聊和怨艾,有了理想就拥有了追求和收获。【C】谁能否认,青春不需要理想呢?有志者事竟成,让我们的青春更加绚丽多姿!

①【A】句中有一处词语搭配不当,应将________改为________

②【B】句中标点使用有误,应将________改为________

③【C】表意不准确,应将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

(2)团委王老师想邀请你的语文老师李老师担任第二天下午四点在学校报告厅举行的以“观世间风景,抒人生感悟”为主题的演讲比赛的评委。李老师不在,请你代为转告。你应该怎样对李老师转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欣赏下面这两幅书法作品,回答问题。

(1)下列关于这两幅书法作品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图1作品的字体是楷书,图2作品的字体是草书。

B.图1字体的特征是端庄典雅,方正工整。

C.图2字体的特征是线条瘦长,错落有致。

D.图1适合基础练字临摹,图2更适合个人性格体现。

(2)请用规范的正楷字将图中两句诗抄写在下面的田字格内。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