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小题。 熙宁八年夏,吴越大旱。九月,知越州赵公①,前民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小题。

熙宁八年夏,吴越大旱。九月,知越州赵公①,前民之未饥,为书问属县:灾所被者几乡, 民能自食者有几,库钱仓粟几人,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

州县吏录民之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二万一千九百余人以告。故事②,岁廪穷人,当 给粟三千石而止。公敛富人所输,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使自十月朔③,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 之。忧其众相蹂也,使受粟者男女异日。忧其且流亡也,于城市效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 使各以便受之,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给。

明年春,大疫。为病坊,处疾病之无归者。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所恃。公于 此时,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给病者药食多出私钱。民不幸罹旱疫,得免于 转死,虽死得无失敛埋,皆公力也。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

(选自曾巩《越州赵公救灾记》)

【注】:①赵公:赵抃(1008—1084),字阅道,谥清献,衢州西宁(今浙江衢县)人。晚 年执越州政务,政治卓著。②故事:向来规矩。③朔:农历每月初一。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 问属县            上谏寡人者

B. 忧其流亡也          年九十

C. 使受粟者男女日      渔人甚

D. 死得无失敛埋        游人未盛

2.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恰当的一项是()。

A. 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所恃。

B. 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所恃。

C. 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所恃。

D. 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所恃。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使各以便受之,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给。

(2)为病坊,处疾病之无归者。

4.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赵公在越州施政期间,他的“仁爱”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1.A 2.D 3.(1)让各人凭借便利领取粮食,并通告大家离开自家的不发给粮食。 (2)(官府)设立病院,安置无家可归的病人。 4.①决策上,执政为民,在受灾前就做了充分的准备,避免了灾后的饥荒和流离失所; ②道德上,以人为本,清正勤勉,事必躬亲,救济受灾百姓,率先垂范,树立公信力。 【解析】参考译文: 熙宁八年夏天,吴越一带遭遇严重旱灾。这年九月,资政殿大学士、右谏议大夫、越州知州赵公,在百姓还没有遭受饥荒之前,就下发文书询问下属各县:遭受了灾害的有多少乡?百姓能够养活自己的有多少户?应当由官府供给救济粮的灾民有多少人?可以雇用民工修筑沟渠堤防的有多少处?仓库里的钱粮可供发放的有多少?可以征募出粮的富户有几家?和尚道士和士人吃不完的余粮登记在帐簿上的,实存有多少?让各县呈文上报知州,并且谨慎地作好救灾准备。 州县官吏登记百姓中孤老病弱不能养活自己人共有二万一千九百多人上报。按照旧例,官府每年发给穷人救济粮,应当供给三千石就停止。赵公征收富户人家交纳及僧人道士和士人吃不完的粮食,共得粮食四万八千多石,用它来补助救济的费用。让百姓从十月初一开始,每人每天领一升救济粮,小孩子每天领半升。赵公担心领米的人太多会相互拥挤践踏,又让男人女人在不同的日子领米,并且每人一次领两天的口粮。他又担心他们将要流亡,于是在城市和乡村都设置了发粮的地方,总共有五十七处,让他们各自到方便的地方领取,并通告大家,离开自家的不发给粮食。 第二年春天,瘟疫非常严重。赵公便设置诊所,安置患上疾无家可归的人。招募两位僧人,委托他们照料病人的医药和饮食,让那些病人不失去依靠。凡是死去的人,让官家在外面随时埋葬他们。 1.B.且:将要/将近;C.异:不同/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异;D.虽:即使/虽然;A.书:文书。 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做“断句题”要通读全文,理解文段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 3.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1)句“使(让),“以(凭借)”,(2)句“为(设立)”,“处(安置)”,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丢书大作战”为何遭质疑

杜浩

①从 11 月 15 日上午开始,一篇叫做《我准备了 10000 本书,丢在北上广地铁和你路过 的地方》的帖子在朋友圈不停刷屏。这项由某媒体微信公众号发起的名为丢书的活动, 是继前段时间的图书漂流活动之后又一图书阅读推广活动,演员黄晓明、徐静蕾、张天 爱、张静初、董子健率先在北京、上海、广州的地铁、航班和顺风车里丢下贴有活动标志的 书籍,并拍下照片,号召更多人参与阅读和分享……

②这个丢书活动,缘起于两周前英国演员艾玛·沃森(电影《哈利·波特》中赫敏的 扮演者)在伦敦的地铁藏书活动。赫敏在伦敦地铁藏了 100 本书在社交网络上很快成 为热门话题,许多中国读者也对这个创意赞誉有加。某媒体微信公众号发起了中国版丢书大 作战。他们称这次活动是赫敏藏书的升级版,除了 1 万本书和一长串明星、作家、媒 体人的参与名单外,还开发了活动专属的网站与线上系统,读者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了解每 一本书被什么人、在什么时间、在什么地点丢下,又被谁捡到了。

③然而,与赫敏藏书赢得一片叫好声不同,中国版的丢书大作战却迎来了国内网 友的冷嘲热讽。一篇题为《捡一本书并不会改变你的生活》的文章说,英国人是出了名的 爱读书,读书量为世界之最。而面对中国读者,你能指望他会在这样的一个活动里去阅读诗歌、 古典文学、世界名著吗?还有人提出,真正看书的人都在图书馆里趴着、网络书店里逛着, 丢书的参与者未必是真正爱读书,只是在跟风,或刻意彰显自己的品位。

④活动主办方却认为,丢书契合了大城市年轻人的阅读需求,这次‘丢书’活动选 择在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大城市,正是面向日常渴望和喜爱读书但又没有时间去选书的年 轻人。不管大城市还是小城市,年轻人对阅读的渴望绝不仅限于流行书,而且,我们在选书上坚 持一贯的标准,那就是‘有价值的阅读’。

⑤但是,看起来富有文化积极意义的丢书活动,为什么却遭到各方的质疑?

⑥其一,阅读本是一种纯粹的、自由的精神活动,目前却变成了一种带有功利性目的的商 业行为。为什么有的图书阅读推广活动被读者讽为商业秀、营销秀?就是因为其中有了商家营 销机构的诉求,有了商业的利益介入,有的商家通过赞助图书活动进行商业宣传,有的植入了 广告的影子,有的成了图书销售排行榜的推广活动,甚至有的图书作者借机推销自己的作品, 阅读文化活动完全变了质、变了味……

⑦其二,这次丢书活动采用时尚流行文化的方式,借助互联网的传播力量,有众多演艺 明星助阵,这的确有造势和形成氛围的作用,但是,活动会不会仅仅是一阵风?效果如何,影响 几何?是不能不考虑的。

⑧阅读需要的是一个良好的、安静的读书环境,需要一个人文气息浓厚的精神氛围,需要 每个人拥有良好的文化心态。举办书籍推广行动本无可厚非,但从本质上说,阅读更是个体化、 个性化的。读书是一种爱好和习惯,也是一种需要不断实践才不致荒废的技能,因此,培养良好 的、持续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态度,才是最重要的。只有我们每个人把阅读看作一种自觉——心 灵的自觉、精神的自觉,源自我们心头的阅读热才能出现。

(文章选自《齐鲁晚报》

1.第②节写“丢书”活动的起源与经过,其作用是什么?

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请指出错误并简述理由。

(1)丢书活动契合了中国年轻人的阅读需求。

(2)丢书大作战的阅读是一种纯粹的、自由的精神活动。

3.文章主要写中国“丢书大作战”,为什么第③节还要写英国的丢书活动,请结合相关内 容分析。

4.本文中作者针对“丢书”活动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请简要概括文中作者所要表达的 思想观点。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那个为弱者顶住的人

李月亮

①老父的膝关节炎犯了,周一我带他去医院检查。老人家行走困难,我们一步一挪地走 到公交车站准备乘公交。通勤时段人多,老父腿脚又不灵便,我们挤了三次才终于艰难地上 车。闷罐一样的公交车里,我们俩被牢牢挤在门口动弹不得。老父不能长时间站立,不到一 站地,就已大汗淋漓。我很急,想着到下一站就下车,无论如何先找地方让他坐会儿。不想,快到第二站时,我身边的一个中年男人忽然惊慌地喊起来,说他的钱包不见了。售票员确认 了半天,得知确实是在车上丢的,而且大家脚底下都没有,便让他报警,又招呼司机停车。 车停了。男人掏出手机报警。然后我们就被告知,都不能下车,等警察来处理。这下车里炸 了锅,全车人都急了,七嘴八舌地说,上班要迟到了,赶不上火车了,好多急事等着办呢…… 我更急,眼看老父满头大汗要撑不住了。我们纷纷要求先下车,但售票员态度坚决,说她既 无权搜身,也无权开车门,只能请大家谅解。然后她一边安抚大家,一边号召附近的年轻人 给老父让个座。旁边一个小伙子站了起来,老父费力地挤过去,总算坐下了。我长舒一口气, 道谢后不再说话——就算说也没人听得见,因为几十个人都在指责中年男人没照看好自己的 东西,耽误了大家时间,他一个人连累了一车人。那男人是个老实巴交的外乡人,穿一件破 旧褪色的黄背心,皮肤粗糙黢黑,一看就是做体力活的。他被困在风暴中心,面红耳赤、结 结巴巴地用不太好懂的西北方言跟大家解释,说昨天刚领的工钱,三千多块钱不是小数目, 都怪自己不小心,对不起大家了。但急火攻心的乘客们根本听不进他的解释,指责抱怨声不 绝于耳。

②十分钟了,还不见警察来。有人开始踹车门,有人说要跳窗户出去,有人威胁说耽误 了事要让丢钱包的男人赔偿损失。这时,售票员大姐说话了,她说:大家体谅一下,设身 处地想一想,要是你辛辛苦苦干一个月活,工资全丢了会是什么心情。人都不容易,谁都有 倒霉为难的时候,今儿咱赶同一辆车上了,咱就该帮他分担。人得有这点品德,不能光考虑 自己。今儿你替别人想,明儿就有人替你想。

③被这么一说,乘客们安静了许多,大声指责渐渐变成小声抱怨。很快,警察到了,趴 在窗口跟丢钱包的男人交流,商量怎么处理。说了好一会儿都没结果,人们又开始躁动,要 求下车。还是售票员经验丰富,她一边安抚众人,一边号召大家再看看自己周围,再找找那 个钱包。结果,话音刚落,一个小姑娘就在车座底下发现了那个钱包。小姑娘单纯,举着钱 包说:是这个吗?中年男人一看,激动得话都说不清了,一个劲地点头说:是我的, 就是我的。打开一看,钱一分没少。事情圆满解决,警察走了,车继续开。

④我和老父在医院门口下了车。他问我:刚才的事你怎么看?我说:大家早上都 赶时间,很多人急躁可以理解,但大多数人都只想着自己,也确实让人心寒。要不是售票员 坚持原则,这钱包恐怕就找不回来了。老父说:所以关键时候,就需要有人站在公义这 边,尤其是有决策权的人。他心里要有公道,别人再怎么非议,也要坚持顶住,不让那些无 辜、弱势的人受伤害。

⑤王蒙以前说过,要是让整个楼的人投票,表决是否把某家的电视搬走充公给大家看, 那么可能除了那家人,全楼的人都会同意,但这显然不公平。所以这种时候,就得有个说了 算的人站出来主持公道,这个人太重要了。

⑥当我们有决策权时,就必须为了弱者而坚持原则。沉默很容易,顺水推舟也容易,不 分青红皂白地去迎合自己的利益也容易,只是世界会因此坏下去。

(节选自《家人》,有改动)

1.文章第①段中对丢钱包男人的穿着和外貌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句子,简析加点词语所反映的人物心理。

(1)我长舒一口气,道谢后不再说话——就算说也没人听得见。

(2)但大多数人都只想着自己,也确实让人心寒

3.结合文章内容对‚售票员这一人物形象进行简要分析。

4.网友对于售票员的行为有两种观点。对此,你怎么看?请说明理由。

观点一:售票员无视大部分人的想法,只关注那个外乡男人的遭遇,这也是不恰当的。

观点二:售票员考虑了那个外乡男人的困窘,毕竟这笔钱对于那个男人来说不是小数目,

她能够主动帮助弱者,坚持正义,为她点赞。

 

查看答案

请根据以下材料,按要求拟写内容。(字数 100 字左右)

如今,电动车已成为许多市民出行的交通工具。然而,因电动车充电而引发的事故时有 发生,给电动车安全充电敲响了警钟。傍晚时分,家住二楼的王大爷,将电动车停放在楼道 口,从自家室内放线到楼下为车充电。晓军看到后,认为这样的行为存在不小的安全隐患。

如果你是晓军,你会怎么劝说王大爷呢?

 

查看答案

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

(1)阅读下面文字,在括号内填入恰当的内容。

我们阅读名著,其实是在阅读中汲取精神力量。《孤独之旅》中,________(人物)以

其经历告诉我们人生需要在艰苦的环境下锻炼,需要在孤寂中磨炼,才能迅速成长;在契诃 夫的作品《________》中,警官奥楚蔑洛夫在给我们带来笑声的同时也令我们深思,或许现 实生活中也能看到这种人的影子。

(2)阅读下面名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但我至少要选择——我最爱的人。A,你愿意嫁给我吗?‛‚是的,先生。

一个你得用手牵着他走的可怜的瞎子。‛‚是的,先生。

一个比你大二十岁的残疾人,还得由你来伺候。‛‚是的,先生。‛‚真的A

完全当真,先生。

①请根据选段内容,写出材料中这位“先生”以及人物 A 的名字。

②请简要说明一下“先生”变成残疾人的原因。

 

查看答案

古诗文名句填空。

①蒹葭萋萋,________。(《诗经·蒹葭》)

________,风多杂鼓声。(杨炯《从军行》)

③角声满天秋色里,________。(李贺《雁门太守行》)

④《关雎》中“悠哉悠哉,________”一句将主人公长夜无眠、思绪万千以致难耐的相 思之苦形象深刻地表现了出来。

⑤时间都去哪儿了?或许它就在晏殊“________________”的惋惜与欣慰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