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临近暑假,教育局频频下发防溺水宣传资料,...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临近暑假,教育局频频下发防溺水宣传资料,以防假期里不再出现学生溺亡事故。

B. 近几年,不但无锡市经济得到了发展,而且环境也保护得很好。

C. 学生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是否能够学有所得。

D. 假日里,老师和蔼的笑容和抑扬顿挫的声音经常在我耳边响起。

 

C 【解析】试题分析:这道题目考查学生对语病修改的能力。语病修改的内容,主要出现在语法、逻辑、和修辞三个方面。常有错误为搭配不当、自相矛盾、结构混乱、成分残缺等。该题选项A.“以防”“不再”双层否定,使句义相反了;选项B.关联词使用有误;选项D.“笑容”与“响起”搭配不当。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我国幅员辽阔,物种丰富,发展特色农业要因地制宜

B. 刘教授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睹物思人,禁不住饮泣吞声

C. 在桂林市中学生曲艺大赛中,我校以别具匠心的构思获得一等奖。

D. 每到月白风清之夜,它会走出来显圣的。

 

查看答案

下列文言语段中的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A. 雪:雪花    B. 沆砀雾气弥漫的样子    C. 尽力    D. 客居

 

查看答案

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______   ______     关ài______   ______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

(1)几处早莺争暖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钱塘湖春行》)

(2)______________,坐断东南战未休。(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3)商女不知亡国恨,_________________。(杜牧《泊秦淮》)

(4)不畏浮云遮望眼_________________。(王安石登飞来峰》)

(5)_______________,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6)_______________,关山度若飞。(北朝民歌《木兰诗》)

(7)荡胸生曾云_______________。(杜甫__________

(8)与余舟一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张岱《湖心亭看雪》)

 

查看答案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乙】告俨、俟、份、佚、佟:天地赋命, 生必有死。自古贤圣,谁能独免?吾年过五十,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黾勉⑴辞世⑵,使汝等幼而饥寒… …良独内愧。

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意浅识罕,谓斯言可保。日月遂往,机巧好疏,缅求⑶在昔,眇然如何!疾患以来,渐就衰损,亲旧不遗,每以药石见救,自恐大分⑷将有限也。

汝辈稚小家贫,每役柴水之劳,何时可免?念之在心,若何可言。然汝等虽不同生,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鲍叔、管仲,分财无猜;归生、伍举,班荆道旧。遂能以败为成,因丧立功。他人尚尔,况同父之人哉!颍川韩元长,汉末名士,身处卿佐,八十而终。兄弟同居,至于没齿。济北汜稚春,晋时操行人也,七世同财,家人无怨色。《诗》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尔,至心尚之。汝其慎哉!吾复何言。

(陶渊明《与子俨等疏》节选)

【注】⑴黾勉:勉力⑵辞世:指弃官隐居⑶缅求:远求⑷大分:自然的分限,指寿命。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君子之行_________              ⑵年与时,意与日去_________

而穷苦__________               ⑷每药石见救___________

2.下列句中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修身,俭以养德。           患病来,渐就衰损。

B. 其一坐于前。             养猫以防鼠,蓄以防奸。

C. 两狼之并驱如故。         登轼望之。

D. 当思四海皆兄弟义。       夫君子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⑵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

4.乙文画曲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5.家书,是亲人传递信息,交流情感的重要载体。同为家书,甲乙两文分别对孩子寄寓哪些深情厚望?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