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古诗文名句默写。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行舟绿水前。 (...

古诗文名句默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行舟绿水前。 (王湾《次北固山下》)

②五月,梅子黄了,江南的雨季来了,田野的歌声也响起来了,赵师秀将这种美丽诗化成这样的句子: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③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_____________,劳其筋骨,________________,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④席慕容诗作《悲喜剧》中的诗句“当千帆过尽你翩然来临/斜晖中你的笑容那样真实”,

是巧妙化用了温庭筠《望江南》中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

 

(1)客路青山外 (2)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3)必先苦其心志 饿其体肤 (4) 过尽千帆皆不是 斜晖脉脉水悠悠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古诗文的记忆能力、理解能力。这是传统的记忆型默写题。要求学生直接默写出指定的文句,这类题目要求考生日常加强背诵识记,尤其是不仅能背诵,还要能默写。“黄梅”“池塘”“体肤”“帆”“悠悠”是此题中的易错字,作答时要注意字形。古诗文名句的书写,要想不失分,关键在于平时强化记忆,做到“三不”:不漏字、不添字、不写错别字。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纳百川的海将它们róu_______和,无论在陆上曾经多么澎湃的江河,海都以拼合的心接受,接受江河激情的力量,拥起海浪。但海不允许一丝浮zào___和不羁。海就是这样——人们给___的,不全要,它留下该留的,成就了伟大的孤独。

 

查看答案

请以“一句                  的话”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

(1)把题目补充完整。

(2)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

(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否则会被扣分。

(4)抄袭是一种不良行为,相信你不会照搬别人的文章,否则会影响你的成绩。

(5)考虑到内容的充实,文章不少于600 字。

 

查看答案

阅读理解

桐花满地

雪小禅

①起初,我是不喜欢桐花的。

②桐花命贱,粉不粉艳不艳的,大朵大朵地开着,形状也散。因为大,觉得没了形似的。更有那颜色,有灰败的暗在里面,所以,我初见桐花,便觉得不是我的花。只因为它没有灵性,好像一个呆滞的乡下女子。

③后来喜欢了看电影,发现电影院里有几棵泡桐,高大健硕,足有几十年了吧?三四月间,一树一树的花开,粉灰色的桐花开遍了天空。我恰是十五六岁的年龄,一下子惊艳过去。

④那是故乡的老电影院,院子里因为有几棵泡桐,显得鬼魅而虚幻。我常常和同学跑去看电影,当然是要逃课的。电影票两毛钱一张,今天是粉的明天是蓝的,细细的长条,前面印了座位,多少排多少号,后面是日期。我们偶尔也逃票,如果当天恰好是蓝色的票,而我们前几天恰好用过蓝色的票,于是混进去,感觉占了极大便宜。无限的快乐,贼的快乐。

⑤那时玲是我的蜜友,她总是与我一起跳过一中的墙去看电影,有时去得早,就捡几朵桐花放到书里。玲说,这花要是不败该多好啊。这句话多傻啊!我笑话她总是说傻话,她又说,花无百日红。

⑥后来她转学走了,我一个人再去看电影时总是会想起她。

⑦我把桐花夹在信里寄给她。我问她,你那里有桐花吗?问她的时候,她就哭了。因为我发现,信纸是湿的。

⑧每天上学都要过电影院,我总是不经意地扭头看那些泡桐,春去春回,看了三年。我离开了故乡,从此再也没有回去。小城的桐花,已散落在记忆的河岸上,桐花穿过两岸光阴,只是无比的凄美。惨绿的少年就那样一挥而去。

⑨再回故乡,却不见了桐花。

⑩电影院早就黄了,于是拆掉,盖了商城,里面无限的热闹。电影院不复存在,当然也没有桐花了。正是人间四月天,我却惶惶然,好像失了什么,无限地惆怅。

后来同学聚会,说起那时偷着去看电影。有个男生说,我那时暗恋一个女生,送了票给她,站在梧桐树下等着她,说好了七点见的,她一直没有来,真是叫我立尽了梧桐影。然后他转脸问我:你记得那里有几棵泡桐吗?

我差点泪湿。

后来,我发现我所在的城市里,教育局院里有一棵巨大的梧桐树,大到快要占半个院子,就一棵,在门口,枝繁叶茂。四月天里,我每天刻意去看它,今天还是花骨朵,明天就开了一朵,过不了几天,满树的花全开了,一片片的花在风中摆动着。那么一树桐花,近乎招摇。

可惜花期是这样短,没有几天,就纷纷地落了,落了一地,到处是大朵的花,如果再有雨,那一片桐花满地是让人惊艳的。

多年之后,我和玲再度联系上。她没有考上大学,一个人在异乡奔波,不停地在路上奔波。下岗失业,做生意赔本,失恋离婚,玲的命运一波三折,但她却没有抱怨过。我想起桐花,那样努力地开着,不好看,可是,为了春天的到来,一直努力着。

我问玲还记得我寄给她的桐花吗?她在电话中说,已经干掉了,没了颜色。可是,她一直留着。因为,上面有光阴的痕迹。

还有一次去开会,我觉得闷,出来透气,在窗口,忽然看到了桐花。一枝枝伸展着,在三楼的窗前,那些桐花几乎伸手可及。天正在下雨,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地上有一片落花,真是桐花万里路。我伸出手去,摘下一朵,那朵又软又绵的桐花,就在我的手上,上面有雨露儿,颤抖着,微张着,这是一朵还没有完全开的花,还有着青涩的美。我捧着它,想起与桐花的初见,我并不喜欢它。如今,与君再相见,我心中,俱是欢喜的花儿,一朵、两朵地开着,桐花满地。我记得故乡的桐花,也更喜这眼前的一朵。

我给玲发了一条短信,玲,有空回来看桐花吧,它们又开了呢。

玲很快回了短信。她说,人生若只如初见,我们还当去跳墙偷看电影的少年吧。因为,那里,有我和你的桐花万里路。

1.在本文中,作者分别写了在什么地方看桐花?每次看桐花时,心情有何不同?请加以概括。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②段中画线的句子。

3.简析第①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4.体会第⑧段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查看答案

阅读理解

东湖之畔

阿莹

①我每每途经凤翔就想去苏东坡的东湖游历,却都被纷繁的公务耽搁了,那天午后能走进这块与杭州西湖并称的园林似乎挺意外的。

②步入苏东坡题名的东湖大门,一大片水面便落入了眼帘,湖光潋滟,轻吻堤畔,隐约可见水下的鱼儿不慌不忙地游着,见到人来扑通一声便钻进深水了。岸上一排浓密的垂柳倒挂水边,随风摇曳着,时有柳梢轻轻划过水面,浅浅的涟漪便一波一波地推广开来,与那鱼儿泛起的水纹撞在一起,顿时碎成了乱乱的光波。园里恬静极了,我们在浓柳下的岸边小路上亦步亦趋,不时有细柳抚过肩头和脸颊,柔柔的,痒痒的,像有少女藏在暗处逗人开怀呢。这东湖虽不及西湖的水多,却依然有着特别的韵味,似乎凡被苏东坡点化过的地方,都呈现出娇柔妩媚的姿态。

③苏东坡一生东奔西跑致力于疏浚水利,不论是西湖,还是眼前的东湖,当初都是为了父老乡亲的安宁,偏偏日后成了一方景观。湖边那间宋代风格的四角亭,应是盛名已久的喜雨亭了,尽管风雨已经把柱石剥蚀得斑斑驳驳,但四檐高挑,风雅飘逸,轻轻移步过去,一段文苑趣事就逶迤而来了。那年苏东坡刚刚度过25岁生日,便携着科举前三的威风,在仕途征程上迈出了第一步,可谓春风得意到东府。但那小小的通判实为太守副职,遇有旱魃袭扰,必须四处拜神,为百姓祈雨降福,绝不敢有半点懈怠。苏东坡急赴太白山祈神求雨,法事已毕,依旧红日当头不见雨滴。苏东坡发现山神的称谓不知何故被降档次,顿感事态严重,提笔给宋皇写了一出奏本,恳请将太白山神由侯爵升为公爵,以解山神之郁闷。宋皇阅后敕命“恩准”,苏东坡立即斋戒沐浴,还从庙里取来一盆“龙水”敬献到太白山神灵前。很快,天上便飘来一团团乌云,雨竟然一连下了三日,全县人在雨水中欢呼雀跃,也把苏东坡的义举诠释得活灵活现了。当年轻的通判手舞足蹈回到家里,便情不自禁把后花园刚落成的亭榭呼为喜雨亭了。晚上更是文思泉涌,一口气写成了《喜雨亭记》,把人们盼雨祈雨喜雨的神形刻画得空灵细致,至今还是中学生必读的课文。我围着那小小亭阁转了一圈,细细体会着苏东坡当年的喜悦,仿佛立在中间的那方石碑也左右晃动舞之蹈之,演绎起苏东坡当年的欣喜。

④倘佯在岸边小道上,曲径通幽,亭台迥异,使得东湖之畔别有一番韵味。似乎院里林林总总的建筑都扯上了苏东坡的名号,如今却是难考真伪了。但我以为那间凌虚台应是不假,长檐飞翘,歇山灰瓦,凛然透出宋代姿色,但水泥的痕迹多少让人沮丧。那是当年与苏东坡同县为官的陈太守在自家庭院的造化,上世纪才从城里移到东湖岸边。当时年轻的苏东坡与年长的太守多有不睦,他应邀为太守后院的亭阁题写《凌虚台记》,显然年轻人内心是纠结的,文中多有不恭游离其间。但我佩服那陈太守的肚量,居然一字未改就镌刻到自家花园里,可见其修养之绵厚。后来,苏东坡仕途坎坷,一定悟到了自己年少轻狂,便在黄州任上为陈太守撰写了墓志铭。苏东坡一生是极少为人题写墓志的,多少达官贵胄重金邀请都不屑一顾,那陈太守也的确因这篇记叙而流芳百世了。这似凸显了苏东坡人格的完善,由此可见太守当年也有大智慧。

⑤我喜欢浓荫深处那间君子亭,静悄悄隐藏在一片茂密的柳条后面,走到近前才看到红绿相间的石柱,以及亭伞下梅、兰、竹、菊四块画碑。凤翔人说这四块画碑当是苏东坡的真迹,我看那碑的刀功并不精湛,但一枝一叶,卓然而立;一招一式,清高风骨,当是卓越的文人画风格。这苏东坡确实才华横溢,不但诗文壮美浪漫,而且笔墨功夫了得,书法在当时就已风靡朝野,连公文信函都被人藏为珍爱,绘画技艺更为灵动,一皴一涂直把文人画推到了空前高度。所以将这小小的古亭谓之君子,也是极为恰当的。苏东坡在凤翔磨炼三年,文笔颇受宋仁宗和丞相欧阳修的赏识,随后便进京,职位更是直升到翰林学士,几乎相当于副丞相了。但是苏东坡的命运似乎就隐藏着坎坷,朝廷两派争斗让大才子也难以独善其身。尤其是他第二次外放出京,官职一降再降,辖地一远又远,最后竟然流放到海南岛上任一闲差,使得步入衰年的英才度日如年。后来因皇权更迭,他才得以重返陆地,且此时的苏东坡早已没有了“兼济天下”的抱负,只盼能与家人团聚安度余年,而且此时的苏东坡已经修炼得没有了任何棱角,遇到任何人都谓之以君子,正像这间小小亭阁,宛如君子在水一方,眺望着尘世间的芸芸众生,脸上已然冷清得没有了一点点表情。

⑥东湖边上还辟有一处长长的碑廊,一通通石碑沿着从湖边起步的一条廊道,深深浅浅地镶嵌在白墙上,都是历代风雅之士歌颂苏东坡的诗词。

⑦从东湖出来天色将晚,我与朋友转身进了县城夜市,这里已然热气腾腾了,人们左顾右盼穿行其间,小商贩高声叫卖着凤翔特产,似把东湖的斯文撕扯得七零八落。但我想苏东坡当年是喜欢这种场面的,君不见那些带着酒味的诗句那么动人洒脱,更有东坡肘子东坡香酩流传在世呢。于是我也趋风附雅要过几个小菜,拧开一瓶西凤,就着月光在东湖边小酌起来……

1.作者在第①段中为什么说感到似乎挺意外的”?

2.第②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描写了哪些景物?

3.第③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请简要概述。

4.作者在第④⑤段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游记的?

5.阅读第⑥⑦段,联系全文,简要归纳选文的主题。

 

查看答案

阅读理解

凝望红海滩

    ①早听说在双台河的入海口处,每当海潮退去之后,会出现一片奇异的景观——红海滩,只是很长一段时间,我并没有去理会。印象的底版中,它似乎只是近于夕阳之中的枫林或经霜之后的西山红叶吧。然而几年前,当我真的与红海滩晤面时才如梦方醒——A蓝湛蓝的天幕之下,那片坦荡无垠的玫瑰红,红得那么娇艳,那么剔透,那么珠光闪烁。放眼望去,那红还无休止地向着天边和大海延仲着。这生命之血的红啊,红出一种燃烧之美、青春之美、生命之美。刹那间,说不清我的心是收缩了还是放开了,我仿佛变得很小很小,像是变成了海滩嫣红之中的一个点,又仿佛变得很大很大,大到张开双臂就可将茫茫的红海滩拥抱。

    ②自从去了一次红海滩,冥冥之中似乎总有一种声音在耳畔滚动,它从遥远的天边注汪入我的灵魂深处 这是来自大自然的声息,是天籁之声,还是红海滩的呼唤?

    ③我曾向从事海洋科研的专家咨询过红海滩的成因,那是在海滩上大面积生长的一种植物,叫碱蓬草,经过含有大量盐分的海水日复一日地浸泡,才逐步变红的。在其他一些含碱量较大的地方,也零星生长有这种植物,只是没有形成这样大的规模又没有海潮浸泡的机遇,才没有形成这样的景观。B我也曾仔细地观察过这纤细的小草,它的根扎得并不很深,但须根极多,密密麻麻地紧紧抓住海滩的泥土,这样,大海无论是惊涛拍岸还是轻柔地摩挲,它都会紧贴在那里,待海潮退去后,继续从容娴静地显露出它的殷红。我还知道了这种植物既可食用,又可药用,20世纪60年代国家经济困难时期,这碱蓬草不知拯

救过多少人的性命呢!

    ④从此,我不再流连那夕阳下的枫林,也疏淡了那西山的红叶,每有机会,便到海边,凝望那一望无际的玫瑰红。经人指点我还惊喜地发现,不仅仅在水陆边缘有这诱人的景观,乘船出海,在双台河口与渤海湾间的潮间带上,也有大面积的嫣红。在那望不到尽头的嫣红之中,常有一条条纤细的小河,泛着金鳞汩汩流淌,恰似少女俊美的两道蛾眉,更烘托出整个脸部俊美的轮廓。C这一望无际的空旷之中没有花香,没有鸟语,只有点缀其间的

簇簇芦苇在秋风之中诉说着它们苍凉的妩媚,就连不时掠空飞过的鸥鸟也是静静的,不出声响。极远处的海面,有三三两两的帆影缓缓驶过。与红海滩对峙的是海浪,它们喷着泡沫,绽放着朵朵银花。这一切,活脱脱是天神地母拣尽人间自然坦荡的情愫铺就而成,钟灵毓秀,风物绝顶。静静地站在它的前面,做作、矫揉、压力、限制和虚荣都会化为乌有,人变得更有生气与活力。人,更像一个人了。

    ⑤感谢博大精深的大海。亿万斯年,大海创造了无数奇迹,就连人类也是从大海中走来的。大海是历史的化身,力量的象征,是美的创造者。面对碧沉沉的大海和横无际涯的红海滩,我陡生负疚之感。在烦躁的城市喧嚣和高楼林立的“人化自然”中,红海滩啊,你给人以千金难买的心灵抚慰!我们该怎样回报呢?

    ⑥在熙熙利来、攘攘利往的世界里,也会有人对它无所用心,他们对宁静之美、自然之美不屑一顾,是因为他们早已丧失了精神家园。他们是永远也不会具有这份自然坦荡的

心境的。

1.作者先说自己仿佛变得“很小很小”,后又说“很大很大”,前后矛盾吗?你是怎样理解的?

2.作者在第①自然段中说,红海滩在“印象的底版中,它似乎只是近于夕阳之中的枫林或经霜之后的西山红叶”,但第④自然段又说“不再流连那夕阳下的枫林,也疏淡了那西山的红叶”,为什么?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3.第④自然段末尾说“人,更像一个人了”,联系上下文,说说这句话的含义。

4.本文语言形象生动而富有表现力。请从文中画线的三个句子中任选两句加以赏析(可从语言特点、表现手法、表达作用等方面作答)

___,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的作者对那一望无际的红海滩情有独钟,感慨良深。你认为他从中获得了怎样的人生感悟?你从中得到什么启迪?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