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曾巩《墨池记》节选,完成下列小题。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①而高,以临于溪,曰...

阅读曾巩《墨池记》节选,完成下列小题。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

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其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耶?则学固岂可以少哉。

注释:①隐然:隐约之状。②洼然:低深之状。③荀伯子:南北朝时宋朝人,曾任临川内使。④张芝:东汉人,善草书,人称“草圣”。⑤岂……耶:表揣测语气。

1.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

(1)岂信然邪    信然:__________        (2)羲之之书晚乃      善:_______

2.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耶?

3.从文中来看,王羲之能够成为“一代书圣”的重要原因是什么?

 

1.(1)确实如此(2)完美 2.然而后世没有人能赶上(王羲之)的,或许是他们在学习上下的功夫不如王羲之吧。 3.王羲之的书法造诣并非天生而成,而是通过勤学苦练才达到成熟的。(或“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解析】 1.试题分析:要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在出题中常常出以今释古的类型的题。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此题两个字都是古今异义词,如“信然”:确实如此。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然”“及”“彼”“耶”等字词的翻译。 3.试题分析:文言文要点的概括。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此题要抓住关键句“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进行分析,也就是说王羲之能够成为“一代书圣”的重要原因是勤学苦练。 翻译:临川郡城的东面,有块缓缓高起的高地,靠近溪水,名叫新城。新城的上面,有一口低而深的长方形的池子,叫做王羲之墨池。这是荀伯子的《临川记》所说的。王羲之曾经仰慕东汉书法家张芝,在此池边练习书法,池水都被染黑了,这就是他的故迹。确实这样吗? 当王羲之不肯勉强自己做官的时候,他曾游遍越东各地,泛舟东海之上,在山水之间使自己心情愉快。难道当他逍遥遨游尽情游览的时候,曾经在此地休息过吗?王羲之的书法到了晚年才特别好,看来他所以能有这么深的造诣,也是凭借自己勤奋练习得到的,不是天才所致。但后世没有能及得上王羲之的,莫非是他们所下的学习功夫不如王羲之吧。那么学习下的功夫本来怎么可以少呢!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节选,完成下列小题。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1.诗中的“那里”具体指的是哪里?

2.诗中把“那里”比作“太阳”和“春”,说明“那里”具有怎样的特点?

 

查看答案

根据提示,在下面横线上填写诗词语句。

“饮酒”常见于古代诗词,无论是苏轼的“_____________。鬓微霜,又何妨”,还是范仲淹的“____________,燕然未勒归无计”,抑或是辛弃疾的“_____________,梦回吹角连营”,诗人都借助“酒”抒发了自己丰富的内心情感。

 

查看答案

在下面横线上,填写诗文上下句。

(1)采菊东篱下,___________。(陶渊明《饮酒(其五)》)

(2)_____________?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3)感时花溅泪,____________。(杜甫《春望》)

(4)忽如一夜春风来,_________________。(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5)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___________。(孟子《鱼我所欲也》)

 

查看答案

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片段,完成下列小题。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下面对选文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臣之妻臣     私:偏爱

B. 群臣吏民能面寡人之过者    刺:指责

C. 寡人之耳者     闻:使……听到

D. 时时而进      间:间接

2.下面句子中的“于”字解释为“在”的一项是(    )

A. 皆以美于徐公

B.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C. 能谤讥于市朝

D. 皆朝于齐

3.下面这个句子朗读时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B.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C.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D.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4.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节文字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弊纳谏。

B. 第二节文字写齐王纳谏的态度和措施,以及纳谏后取得的巨大成效。

C. “王之蔽甚矣”中的“蔽”指齐王接受“私王”“畏王”“有求于王”者的蒙蔽。

D. 邹忌敢于直言进谏,这是齐国能“战胜于朝廷”的根本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敬畏自然》片段,完成下列小题。

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无论是令人厌恶的苍蝇蚊子,还是美丽可人的鲜花绿草;无论是高深莫测的星空,还是不值一提的灰尘,都是大自然精巧绝伦的艺术品,展示出大自然深邃、高超的智慧。大自然用“死”的物质创造出了这样丰富多采的生命,而人类却不能制造出一个哪怕是最简单的生物。就目前所知,人本身就是自然智慧的最高体现,是她最杰出的作品之一。人体共有一万亿多个细胞,这么多的细胞不仅能够相互协调,而且每个细胞都有着与众不同的特殊分工,每个细胞都有其特定的工作,绝对不会混淆,从而使整个人体处于高度有序的状态。在近百年的时间中,人体细胞尽管替换许多次,但这种秩序并不会改变。最不可思议的恐怕要数我们的大脑了,它使人有喜怒哀乐,能够思维,能够理解、想象。大自然也很“懂得”美学原则,在创造每个事物以及我们身体的时候运用了各种美的规律,比如对称性、协调性等等,使人体、花朵等表现出难以形容的美。要造出这样的一个人来,让一万亿个细胞协调工作,是人类的智慧所不能胜任的。

1.选文中直接表达了对大自然褒扬的一组词语是(    )

A. 相形见绌         高深莫测

B. 精巧绝伦         深邃高超

C. 不值一提         相互协调

D. 不可思议         不能胜任

2.选文中的第二句话,连续用了“无论是……,还是……”这样的句式,要强调的是(    )

A. 大自然丰富多彩

B. 大自然中的物质差别极大

C. 生命有美丑之分,物质有大小之别

D. 一切都展示出大自然深邃、高超的智慧。

3.选文要表达的意思是(    )

A. 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

B. 人本身就是自然智慧的最高体现。

C. 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大自然精巧绝伦的艺术品。

D. 大自然很懂得美学原则,在创造各种物质以至人体的时候运用了各种美的规律。

4.选文在论证的时候,用了对比的方法,构成对比的双方是(    )

A. 苍蝇蚊子和鲜花绿草

B. “死”的物质和丰富多彩的生命

C. 人体细胞和人的大脑

D. 人类的智慧和大自然的智慧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