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根据提示,在下面横线上填写诗词语句。 “饮酒”常见于古代诗词,无论是苏轼的“__...

根据提示,在下面横线上填写诗词语句。

“饮酒”常见于古代诗词,无论是苏轼的“_____________。鬓微霜,又何妨”,还是范仲淹的“____________,燕然未勒归无计”,抑或是辛弃疾的“_____________,梦回吹角连营”,诗人都借助“酒”抒发了自己丰富的内心情感。

 

酒酣胸胆尚开张 浊酒一杯家万里 醉里挑灯看剑 【解析】试题分析:古诗文名句默写试题的题型主要是填写题,复习古诗文名句,首先是要记诵清楚背诵的古诗文篇段和名句;其次是要正确理解古诗文篇段和名句的基本内容;第三是要记清楚古诗文名句中的每个字,默写古诗文名句不能写错别字。此题要注意“酣”等字词的书写。此题考查的是情景性描写。要根据题干要求准确地选择诗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下面横线上,填写诗文上下句。

(1)采菊东篱下,___________。(陶渊明《饮酒(其五)》)

(2)_____________?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3)感时花溅泪,____________。(杜甫《春望》)

(4)忽如一夜春风来,_________________。(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5)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___________。(孟子《鱼我所欲也》)

 

查看答案

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片段,完成下列小题。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下面对选文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臣之妻臣     私:偏爱

B. 群臣吏民能面寡人之过者    刺:指责

C. 寡人之耳者     闻:使……听到

D. 时时而进      间:间接

2.下面句子中的“于”字解释为“在”的一项是(    )

A. 皆以美于徐公

B.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C. 能谤讥于市朝

D. 皆朝于齐

3.下面这个句子朗读时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B.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C.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D.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4.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节文字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弊纳谏。

B. 第二节文字写齐王纳谏的态度和措施,以及纳谏后取得的巨大成效。

C. “王之蔽甚矣”中的“蔽”指齐王接受“私王”“畏王”“有求于王”者的蒙蔽。

D. 邹忌敢于直言进谏,这是齐国能“战胜于朝廷”的根本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敬畏自然》片段,完成下列小题。

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无论是令人厌恶的苍蝇蚊子,还是美丽可人的鲜花绿草;无论是高深莫测的星空,还是不值一提的灰尘,都是大自然精巧绝伦的艺术品,展示出大自然深邃、高超的智慧。大自然用“死”的物质创造出了这样丰富多采的生命,而人类却不能制造出一个哪怕是最简单的生物。就目前所知,人本身就是自然智慧的最高体现,是她最杰出的作品之一。人体共有一万亿多个细胞,这么多的细胞不仅能够相互协调,而且每个细胞都有着与众不同的特殊分工,每个细胞都有其特定的工作,绝对不会混淆,从而使整个人体处于高度有序的状态。在近百年的时间中,人体细胞尽管替换许多次,但这种秩序并不会改变。最不可思议的恐怕要数我们的大脑了,它使人有喜怒哀乐,能够思维,能够理解、想象。大自然也很“懂得”美学原则,在创造每个事物以及我们身体的时候运用了各种美的规律,比如对称性、协调性等等,使人体、花朵等表现出难以形容的美。要造出这样的一个人来,让一万亿个细胞协调工作,是人类的智慧所不能胜任的。

1.选文中直接表达了对大自然褒扬的一组词语是(    )

A. 相形见绌         高深莫测

B. 精巧绝伦         深邃高超

C. 不值一提         相互协调

D. 不可思议         不能胜任

2.选文中的第二句话,连续用了“无论是……,还是……”这样的句式,要强调的是(    )

A. 大自然丰富多彩

B. 大自然中的物质差别极大

C. 生命有美丑之分,物质有大小之别

D. 一切都展示出大自然深邃、高超的智慧。

3.选文要表达的意思是(    )

A. 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

B. 人本身就是自然智慧的最高体现。

C. 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大自然精巧绝伦的艺术品。

D. 大自然很懂得美学原则,在创造各种物质以至人体的时候运用了各种美的规律。

4.选文在论证的时候,用了对比的方法,构成对比的双方是(    )

A. 苍蝇蚊子和鲜花绿草

B. “死”的物质和丰富多彩的生命

C. 人体细胞和人的大脑

D. 人类的智慧和大自然的智慧

 

查看答案

阅读《看云识天气》片段,完成下列小题。

当那连绵的雨雪要来临的时候,卷云聚集着,天空渐渐出现一层薄云,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这种云叫卷层云。卷层云慢慢地向前推进,天气就要转阴。接着,云越来越低,越来越厚,隔着云看太阳和月亮,就像隔了一层毛玻璃,朦珑不清。这时的卷层云得改名换姓,该叫它高层云了。出现了高层云,往往在几个钟头内便要下雨或者下雪。最后,云压得更低,变得更厚,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天空被暗灰色的云块密密层层地布满了。这种新的云叫雨层云。雨层云一形成,连绵不断的雨雪也就开始下降。

1.下面词语中的“薄”,与选文中“一层薄云”中的“薄”读音相同的一项是(    )

A. 薄板    B. 淡薄    C. 薄弱    D. 薄暮

2.选文中有一个错别字,这个错别字所在的一项是(    )

A. 当那连绵的雨雪将要来临的时候

B. 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

C. 就像隔了一层毛玻璃,朦珑不清

D. 雨雪也就降临了

3.选文中写云层由“卷层云”到“高层云”再到“雨层云”,其变化的特点是(    )

A. 越来越低,越来越薄

B. 越来越高,越来越厚

C. 越来越低,越来越厚

D. 越来越高,越来越薄

4.对文中加点的“往往”一词表达作用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强调一定要下雨或下雪。

B. 意在说明大多数情况下会下雨或下雪

C. 意在说明以往是一定会下雨或下雪的。

D. 强调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下雨或下雪。

 

查看答案

文题一:生活中总有一盏灯为你点亮:家人、同学的关怀和理解,老师的指点迷津……这一盏盏灯照亮你前行的路。

请以“那盏灯,为我点亮”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文题二:半命题作文:把题目补充完整。请以“有时,我也想             ”为题目写一篇作文。要求:1、字数不少于600字。2、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