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记叙文阅读 克隆快乐 在教学《凡卡》一课时,我刻意设计并且营造一种十分悲怆的气氛...

记叙文阅读

克隆快乐

在教学《凡卡》一课时,我刻意设计并且营造一种十分悲怆的气氛,目的是让孩子们深切地感受旧俄国社会穷苦孩子悲惨的命运,激发学生对凡卡的同情和对沙皇黑暗统治的痛恨。

在课尾时,我满怀伤感地对学生讲述道:“孩子们,你们知道吗?凡卡提心吊胆好不容易有机会写成的这封信,却是一封无法让爷爷收到的‘死信’,可九岁的凡卡哪里知道这些呀!他依然编织着自己最美丽的梦。这个结局似喜实悲,暗示凡卡甜蜜的希望将变成痛苦的失望,凡卡的悲惨生活还将继续下去……”我从孩子们脸上凝重的表情中享受到了一种成功的愉悦,心里暗暗为自己的“煽情艺术”叫绝,此时我又趁热打铁说:“今天的作业就以《凡卡寄信以后》为题写一篇小作文。”

下课铃响后,我拿着课本,迈着最轻快的步子回到办公室,期待着孩子们的“杰作”,我知道他们已经有动于衷了。

当我阅读完学生的习作后,惊异地发现大多数学生虽写出了凡卡盼望亲人的急切心情,却没有写凡卡饱受毒打的痛苦和悲惨死去的场面。相反,他们却着力描述凡卡日后生活的幸福。有的写老板突然良知觉醒,改变了对凡卡的态度;有的写一位有钱的好心人收养了凡卡;有的写凡卡成功逃跑,和爷爷一起过上幸福生活……

面对办公桌上的这摞作文本,我迷惑了,茫然了:学生为什么会这么写?这明明不符合事实,是我没把当时的历史背景介绍清楚?还是我没把文章分析透彻呢?……一串串疑问像一张张底片被清洗出来,令我无法动笔批阅,于是作文一本都没改,先听听孩子们的想法再说吧。

第二天的作文讲评课上,学生们愤愤不平的情绪,击溃了我所有的假设。课堂已经没有了先前的平静,孩子们争着表白自己的心声——

咱们班最有爱心的李露露最先发言:“凡卡够可怜的,我们为什么不能给他一点点生存的希望?老师,你真残忍,人家契诃夫就不忍心看着他死,所以文章才嘎然而止,你却要借我们的笔让他死。”我哑然了,原来她是这么理解作者意图的,我备课时可从来没这样想过。

腼腆的高阳说:“要是凡卡还活在我们身边,我一定会把自己的棉衣、皮鞋、面包给他寄去,希望他能像我们一样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地生活……”

黄子涵没容高阳说完就抢着说:“还有我的动画碟片和游戏机。”在同学们的笑声中,他不好意思地又坐下了。……

咱们班的班长见同学们情绪稍微平静时,接过话茬,无限感慨地说:“要是快乐也能克隆,那该多好啊!”教室里顿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我不知道这掌声是送给班长的,还是送给凡卡的。

是啊!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的心灵里储存的就是阳光,原来孩子们在用自己的“仁爱”给绝望的凡卡找一个生命的出口。为什么要用我的成熟来禁锢他们的童真呢?为什么要用我的评判来折断他们想象的翅膀呢?

切不能用我们的沉重去凝固孩子们美丽的心灵!

1.概括文章故事情节(字数在15字以内)。

“我”课后布置学生写小作文_____________“我”从这件事上有所感悟

2.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词语的含义。

下课铃响后,我拿着课本,迈着最轻快的步子回到办公室,期待着孩子们的“杰作”,我知道他们已经有动于衷了。

3.根据提示品析下面句子在表达上的妙处。

一串串疑问像一张张底片被清洗出来,令我无法动笔批阅。(注意修辞手法)

4.读完全文后,你对题目“克隆快乐”的含义有了哪些认识?

 

1.孩子们的作文出乎“我”的意料孩子们在作文课上表达不凡的心声 2.杰作是指我非常满意的学生作文(意思对即可),要表现凡卡盼望亲人的急切心情、遭受毒打的痛苦表情和悲惨死去的场面(意思对即可)。 3.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生动的表现出 “我”看到学生作文时产生了很多自己难以解释的疑惑,又渴望找到答案 4.孩子们希望和苦难中的凡卡共享自己的快乐,使他不再痛苦。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归纳概括能力。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根据人物及事件内容概括出切题的答案,答题模式一般为: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件什么事,结果如何。文章写的是“我”课后布置学生写小作文,结果孩子们的作文出乎“我”的意料。在作文课上孩子们表达不凡的心声,“我”从这件事上有所感悟。据此分析填空作答即可。 2.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赏析能力。解题时一定要结合语境 ,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要准确把握词义,可从多个角度入手,比如文章的主题、作者的思想感情、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等。“杰作”指出色的作品,这里指孩子们的作文,“我”期待孩子们在作文里表达不凡的心声。 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赏析能力。鉴赏文章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一般遵循“方法+效果+情感”这六个字的原则,但是,无论运用什么写作方法,在分析效果时,都必须与人物的形象与情感联系起来,同时还要有全局意识,即联系全文来鉴赏要分析的句子。这句话把“疑问”比喻成“底片”,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我”看到学生作文时产生了很多自己难以解释的疑惑。 4.本题考查学生对题目含义的理解能力。结合文章内容,在首段与末段,寻找对题目的解释与深化,议论抒情性的句子,同时注意题目的双关含义,概括出表面含义和深层含义即可。本文题目“克隆快乐”,寄寓孩子们纯洁善良、互相关心的美好情感,他们希望和苦难中的凡卡共享自己的快乐。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说明文阅读

关于智力问题

什么是智力?有人说,智力的涵义包括聪颖、预见、速度,能同时应付很多事件。有人把智力定义为学习、作判断的能力和想象力。在现代文献中,智力常常指的是抽象思维的能力、推理的能力和整理信息的能力。还有人把智力表达得更简洁,说智力是作猜测,是发现一些新的内在秩序的“出色的猜测”。对许多人来说,就是你不知怎么办时,无计可施时,惯常的做法不奏效时,所需要的创新能力。

那么人的智力是否高于其他动物呢?这取决于脑的发达程度,脑只有外面那一层——大脑皮层——明显地与形成“新的联想”有关。而人的大脑皮层甚至比甜橙皮还薄,大约只有2毫米,仅相当于一枚一角硬币的厚度。人的大脑皮层布满了皱褶,但是如果把它剥离下来并将它展开,它的面积大约相当于4张打印纸。黑猩猩的大脑皮层只有1张打印纸那么大;猴子的像明信片那么大;老鼠的只有邮票那么大。因此,人的智力比动物的智力高很多。

(节选自《大脑如何思维》,有删改,作者威廉·卡尔文)

1.选文的说明对象是?

2.选文的说明顺序是?

3.第二段画线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有哪些?作用是什么?

4.第二段加点“大约”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5.选文对“智力”作了五种解释,请说出你最赞同其中的哪一种,结合实例说明为什么。

 

查看答案

古诗赏析

卜算子·咏梅

宋代: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一词分上下两阕,从内容上看,上阕写梅花的处境是什么?下阕写梅花的品质是什么?

 

查看答案

阅读理解及分析

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②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先帝不以臣卑鄙___________

(2)先帝以驱驰___________

2.翻译: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3.这两段文字回顾了对作者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往事,它们分别可以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用两个历来为人们称赞诸葛亮的成语,来评价诸葛亮这个人物的高风亮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图是一对母女在微信中的对话,请你发一条留言表述自己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有说服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探究名言      下面是小鹏摘抄的鲁迅名言,这些名言反映了鲁迅的哪些精神?请你分别用四字词语概括。(概括出三种精神即可)

名言一: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名言二: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

名言三: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名言四:单是说不行,要紧的是做。

名言五: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