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唐僧在马上见了,心中欢喜道:“阿弥陀佛!西方真...

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唐僧在马上见了,心中欢喜道:“阿弥陀佛!西方真是福地!那公公路也走不上来,逼法的还念经哩。”八戒道:“师父,你且莫要夸奖,那个是祸的根哩。”唐僧道:“怎么是祸根?”八戒道:“师兄打杀他的女儿,又打杀他的婆子,这个正是他的老儿寻将来了。我们若撞在他的怀里啊,师父,你便偿命,该个死罪;把老猪为从,问个充军;沙僧喝令,问个摆站。那师兄使个遁法走了,却不苦了我们三个顶缸?”

行者听见道:“这个呆根,这等胡说,可不唬了师父?等老孙再去看看。”他把棍藏在身边,走上前,迎着怪物,叫声:“老官儿,往那里去?怎么又走路,又念经?”那妖精错认了定盘星,把孙大圣也当做个等闲的,遂答道:“长老啊,我老汉祖居此地,一生好善斋僧,看经念佛。命里无儿,止生得一个小女,招了个女婿,今早送饭下田,想是遭逢虎口。老妻先来找寻,也不见回去,全然不知下落,老汉特来寻看。果然是伤残他命,也没奈何,将他骸骨收拾回去,安葬茔中。”行者笑道:“我是个做虎的祖宗,你怎么袖子里笼了个鬼儿来哄我?你瞒了诸人,瞒不过我,我认得你是个妖精。”那妖精唬得顿口无言。行者掣出棒来,自忖道:“若要不打他,显得他倒弄个风儿;若要打他,又怕师父念那话儿咒语。”又思量道:“不打杀他,他一时间抄空儿把师父捞了去,却不又费心劳力去救他?还打的是!就一棍子打杀,师父念起那咒,常言道,虎毒不吃儿。凭着我巧言花语,嘴伶舌便,哄他一哄,好道也罢了。”好大圣,念动咒语,叫当坊土地、本处山神道:“这妖精三番来戏弄我师父,这一番却要打杀他。你与我在半空中作证,不许走了。”众神听令,谁敢不从,都在云端里照应。那大圣棍起处,打倒妖魔,才断绝了灵光。

1.请简述选文所涉及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在对待妖怪问题上,悟空和唐僧、八戒态度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三打白骨精”的故事是《西游记》中的经典情节,你读后有什么启示?

 

1.为了吃到长生不老的唐僧肉;白骨精先后变作少女、老婆婆和老头诱骗唐僧师徒,但三次都被悟空识破并最终被打死;不明真相的唐僧以滥杀无辜之名赶走了悟空。 2.悟空认清了妖怪的真面目,决不留情;唐僧辨别能力差,为妖怪所迷惑,并加以袒护;八戒愚蠢,认敌为友。这样写烘托出悟空爱憎分明、机智勇敢、洞察力强的性格特点。 3.示例:(1)要时刻保持明亮的眼睛和清醒的头脑,善于识别那些伪装的坏人。(2)要听信忠言,不要听信谗言,立场要坚定。(3)不要被事物的表面所蒙蔽,应当仔细辨明真相,防范于未然。 【解析】 1.试题分析:情节概括题。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抓住人物的活动,注意时间地点的变化,梳理情节,以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有什么结果来概括,不要遗漏主要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组织语言时,最好以“孙悟空”为陈述的主体。概述出与“孙悟空”与“白骨精”之间发生的事件。 2.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重要内容的理解和提取能力。通篇阅读,分出层次,梳理情节,全盘把握,根据要求找出事件的中心内容,找到关键语句,或用自己的语言简洁概括。孙悟空认清了妖怪,毫不手软;唐僧为妖怪所迷惑;八戒认敌为友。写唐僧和猪八戒的目的都是从侧面烘托孙悟空的性格特点。一定要分清所表现人物的主次。 3.试题分析:考查“三打白骨精”的故事的启示。要答好此题,首先要整篇阅读,把握好完整的故事情节,并要注意议论抒情的语句,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原文的中心,看看原文到底要表明一个什么主要观点。然后由这个观点生发出去,再联系现实生活和自己的实际,确定观点后进行论述。对于像白骨精这样的坏人,要时刻保持明亮的眼睛和清醒的头脑。从唐僧和猪八戒的角度说,要听信忠言,不要被事物的表面所蒙蔽。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一个人要想取得好的成绩,就必须克服自己的胆怯和懦弱,具有敢闯敢拼的精神。去拼搏,你或许会成功,不去拼搏,你一定会失败。只有敢于拼搏、勇往直前的人,才能领略山顶上美好风光,才能把握成功的机会……

请以“敢于____”为题,写一篇500字以上的文章。

要求:

(1)先将题目补充完整; 

(2)有真情实感,叙事要清楚,写人要抓住特点;

(3)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

(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班级和人名。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扁担的一生

范 宇

①在村庄的记忆里,几乎任何时间、任何角落都能见到扁担的身影。挑粪、挑种子、挑谷子、挑土豆、挑橘子……农人在土地上的所有倾注与收获,都与扁担密不可分。扁担就是农人的精神脊梁,让他们挑起一个家庭重担的同时,也挑起了一个村庄沉重的历史与殷殷期盼。

                。母亲嫁给父亲时,半背篼谷子便是全部的家当。泥墙茅顶的房子破败不堪,常常在狂风骤雨中摇摇欲坠,只有立于墙角略弯的扁担显得精神抖擞,给人信心与希望。或许,母亲嫁给父亲的勇气,有几分便来自扁担的抖擞精神。总之,在昼夜有序更替的村庄里,父母用扁担慢慢挑起了生活的担子,就像蚂蚁搬家一样,虽然缓慢,却渐渐挑出了一个家庭的崭新面貌。 

  

④20年前,父亲从山里找到一截不错的木材,正想着用来做点什么呢。身为木匠的舅舅几乎脱口而出——扁担。对,扁担!父亲也认为,只有改成一根扁担,才不辜负这上好的木材。说干就干,粗糙的木材到了舅舅手里,不用半天,就变成了一根笔直的扁担。扁担不能太直,太直则易伤肩头和腰。因此,还得将扁担以火烤之后,用外力将之略微压弯成弓形。可这根扁担实在太有骨气了,即便火烤、重压,仍然笔直,没有半点屈服。

⑤这根扁担挑起来更吃力,父亲却爱不释手。之后的许多年里,父亲无论挑什么,都用她。有次在挑玉米时,父亲不小心闪了腰,疼了好长一段时间。但父亲并没有放弃她,用汗水和心血一点点浸润着她,渐渐地,她坚硬的心被融化了,挺直的腰板,也弯了下来。父亲挑起扁担来越来越有默契,像与母亲的婚姻一样,虽偶有磕磕绊绊,感情却越来越深厚。她也没有辜负父亲的良苦用心,苦心经营,以顶天立地般的气概,让一个家庭从贫穷落后走向富足安逸。

⑥可这样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多少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离开村庄,离开赖以生存的土地,扁担也渐渐地走向了落寞。不少人再也没有回来,在城里买了房子,过上了舒坦的日子。这也让父亲坚信一根扁担能够挑出一个未来的信念,逐渐土崩瓦解。或许,这背后更多是村庄现实的无奈。

⑦无论如何,父亲最终选择了离开。

⑧曾经朝夕相对的扁担被搁置在了一个冰冷的墙角,孤零零的。说来也奇怪,没有了重压,扁担却一天比一天更弯,弯得像一个苟延残喘的暮年老者。或许,再过几年,抑或十余年,她便将走完一生,彻底告别深爱了一生也奋斗了一生的村庄。

⑨这也是农人的一生。

九月,村庄又迎来冷冷清清的收获季节。我返城时,碰见正挑着谷子从田边迎面走来的大伯。大伯今年已60余岁了,还在田间劳作着。他也曾短暂离开过村庄,却始终没能走出像扁担一样的命运。他仍然坚信着,只要村庄还在,扁担还在,就一定能够扛起生活的重担。甚至,在人烟越来越少的村庄里,不少死守的农人还是坚信——一根扁担仍能挑起一个村庄。

这是一种可贵的精神,或许它与现实追求早已背道而驰,却让人肃然起敬。

(选自2016年3月3日《襄阳晚报》,有删改)

1.根据上下文,将下面两个句子分别填入文章②③两段横线处,第②段应填(  ),第③段应填(  )。

A. 这让我有了探索一根扁担一生的浓厚兴趣。

B. 我的家也是扁担挑起来的。

2.阅读文章④~⑥段,概括补充扁担经历的主要变化过程。(每空不超过5个字

上好的木材→___________→渐弯的扁担→___________

3.作者提到“扁担”,多次使用第三人称“她”,有何表达效果?

4.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第⑩段画线句子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5.“扁担”在文中有着丰富的内涵,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查看答案

植树的牧羊人(节选)

①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②那是在1913年,我走进法国普洛旺斯地区,在游人稀少的阿尔卑斯山地,做了一次旅行。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我走了三天,终于来到一个废弃的村庄前。我在倒塌的房屋旁边支起帐篷。以前一天晚上起,就没有水喝了。现在,我必须去找点儿水。我猜想,这里虽然成了废墟,但是,像马蜂窝一样、一间挨一间的房子周围,总会有一口水井,或是一眼泉水吧!我确实找到了一个泉眼,可惜已经干涸了。这里有五六栋没了屋顶的房子,任由风吹雨打。旁边还有一座教堂,钟楼也已经坍塌了。这一切,让人能想象出当时人们在这里生活的情景。如今,却一点儿生气也没有了。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在毫无遮拦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我打消在这里过夜的念头。

③我继续向前走了五个小时,我还是没有找到水,连一点儿希望都没有,到处是干旱的土地和杂草。我看见远处有一个黑影,开始,我以为是一棵枯树,但没有选择,我还是朝那儿走了过去。原来是一个牧羊人,他周围有三十来只羊,懒懒地卧在滚烫的山地上。

④牧羊人让我喝了水壶里的水,又带我去了他山上的小屋。他从一口深井里给我打了一些水,井水甜丝丝的。井台上,装着简单的吊绳。这个男人不太爱说话,独自生活的人往往这样。不过,他显得自信、平和。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1.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干涸______    (2)坍塌______       (3)不毛之地______

2.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既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点明了故事的主人公,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B. 第②段中,作者细致描写“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等环境,为后面写牧羊人的植树做了铺垫,突出了牧羊人植树所创造的奇迹。

C. 第③段中“原来是一个牧羊人,他周围有三十来只羊,懒懒地卧在滚烫的山地上。…‘卧”字生动地写出了羊群懒散、毫无生气的样子,侧面突出环境的恶劣。

D. 第④段作者主要采用了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

3.文章中划线句子“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这句话表达上有什么作用及寓意?

 

查看答案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①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五年未尝解衣就。或夜昏怠,辄水沃面。往往糜粥不充,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选自《宋名臣言行录》)

【注释】①适:嫁。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昼夜苦/才须    B. 昃始食/意与

C. 五年未尝解衣就/废食者    D. 水沃面/投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既 长 知 其 世 家 感 泣 辞 母 去 之 南 都 入 学 舍

3.范仲淹的身世、家境怎样?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由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行甚远______    (2)野有麦场______   (3)禽兽之变诈几何______

2.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3.下面对课文内容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主要告诉我们,对待狼一样的恶势力,我们先作让步,如果其得寸进尺,贪得无厌,就应该勇敢地进行斗争。

B. 文章的基本情节依次是:遇狼一一御狼一一惧狼一一杀狼。

C. “投以骨”和“复投之”表现了屠户对狼的怜悯和抱希望。

D.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和“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表现了狼的狡猾。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