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1)成长路上,有彩虹,也有风雨。成功时,留一点清醒给自己,你会发现,更多的理想...

(1)成长路上,有彩虹,也有风雨。成功时,留一点清醒给自己,你会发现,更多的理想需要追求;失败时,留一点梦想给自己,你会发现,前方的道路何其宽广;幸福时,留一点责任给自己,你会发现,帮助别人多么快乐;忧伤时,留一点微笑给自己,你会发现,平凡的生活充满阳光。  

请以“留一点      给自己”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和切身体验。

(2)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目光便是从这个窗口射出的心灵的光芒。人这一辈子,不知道要与多少目光接触。善意的,怀疑的,羡慕的,妒忌的,单纯的,抑或是复杂的......每一种目光都有着不同的含义。有些目光只是轻轻地对视一眼就分开了,而有些目光,则成为永远的记忆。

请以“目光”为话题写一篇600字的文章。

 

留一点信心给自己 信心,是一种力量,它鼓舞着我们奋勇直前;信心,是一种鼓励,他激励着我们开拓进取。 那滚烫的太阳烘烤着大地,路边的小草被晒得直不起腰;那塑胶跑道上,似乎都被晒出了油。但我们却站在这“火炉”上听从着老师的指令。 运动会快到了,老师拽着我们在这练习着。“每次至少跑三圈,听明白了吗?好了,听我口令,预备!”“吱”的一声,老师口中的哨子被吹响了,我们也随着这尖锐的一声,一起冲了出去…… 一圈跑完了……第二圈也跑完了,逐渐的,我开始有些力不从心了,那两只腿像灌了铅似的,重重地,堕着、堕着,又一次次被我用力的抬起,迈出去。就这样坚持着,又跑完了半圈,似乎这时的我已经有气无力了,腿也不听使唤了,但我一直抱着信心,心里不断的念叨着:“我就是我!加油,我能行!相信自己,我能行!” 我一步一个脚印地踏着,终于,离终点只有50米了,“最后一个弯,加油!这时,每一步对现在的我来说,都是一个飞跃,我一定行,相信自己!“凭着这股信心,我似乎爆发出了全身的力量,那灌了铅似的腿也不沉了,身子也感不到累了,猛地一下子冲到了终点。 “我成功了,我真的成功了,我突破了我自己,打破了自己的记录。”这1200米的路程啊!在这热的发烫的太阳光下,我突破了自己,我成功了!这次的成功不仅仅来源于我的努力,更来源于我的自信,我永恒的信心!因为我始终相信——我能行! 信心,使人成功;信心,使人自豪;信心,使人进步! 奶奶,那一道目光 暑假,我去奶奶家玩。奶奶家在鹤浦,鹤浦虽然没有大城市那样的繁华美丽,但鹤浦有我最好的亲人,充满了令人幸福甜蜜的气息。 奶奶是个节约的人,就算有多长的路,奶奶都要走,舍不得花钱乘车。但我来到鹤浦,奶奶便用去了许多的黄包车费,每一次来来去去都为了能让我舒舒服服的,不用走路。但我总是在告诉自己:不管有多渴,不管有多累,不管有多么想要的东西,我都不能让奶奶花一分钱。 我在鹤浦,奶奶知道我在她家比较孤单,就经常带我去舅妈家,让我每天在舅妈家跟妹妹玩,非常开心。可我知道,这么多个月来,爷爷奶奶其实很想我,但他们为了我的快乐,经常送我去舅妈家玩。为了爷爷奶奶,我也把妹妹带到奶奶家玩,能让爷爷奶奶也不那么寂寞。 我要离开鹤浦了,奶奶把我送上船,我实在是有点儿舍不得离开鹤浦,奶奶对我千叮咛万嘱咐,还问我要不要什么吃的,并把我托付给旁边的一位阿姨。船快要开了,奶奶只好下了船,我非常舍不得……船开了,旁边的阿姨告诉我:“你奶奶还在那儿呢。”我马上一回头,奶奶站在码头边,用深情的目光注视着船远去,我并不知道,奶奶其实并没有走,奶奶是一直站在码头边的啊,奶奶是很舍不得我离开的啊!奶奶看见了我,招了招手,依依不舍地走了,回头还看了我一眼,我分明地看到了她那道注视的目光,那样深情,那样关切。看着奶奶远去的背影,我热泪盈眶,想起了朱自清先生曾写过的《背影》。我这次回到石浦后,只能在一些节假日才能再去鹤浦,只能过年时才能再去鹤浦…… 奶奶,这个多么亲切的称呼啊!奶奶,我有时间会再回到您的身边的! 【解析】试题分析:“留一点 给自己”是半命题作文形式。这道作文题是在强调学生要关注自我。文题能够引发考生对人生的思考,对情感的体验,既着眼于考生的情感经历,又引导考生理性、辩证地对待生活中的问题,给了考生关注自我、思考成长的空间。作文题目相当简洁,要求考生必须写“自己”,必须以第一人称来写,无论选什么材料,确定什么主题,都要围绕“自己”来写,表现的主题都是与“自己”有关的。对于半命题作文,所填充的内容往往是决定着写作成败的关键。题目提示语中的“留一点清醒、梦想、责任、微笑给自己”已经给了考生一些写作上的启示,拓宽了考生的思维。具体构思时,我们可以采用设问的方式来打开思路,要留什么给自己?为什么要留这个给自己?留这个给自己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多问问多思考,会大大开拓写作的思路。由于文题关注的是自我成长的过程,关注的是成长中的考生独有的内心世界,所以写作中一定要展现出生活的真善美,努力写出个性、写出自我。 以“目光”为话题的作文,我们先要理解“目光”的意思。“目光”第一个义项是指视线。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写作主题:切莫鼠目寸光,要开阔眼界,将目光放在长远。“目光”的第二个义项是指眼睛的神采。由此,我们可以透过目光,去窥视人物的心灵世界,从而挖掘出人物的精神品质。“目光”的第三个义项是指眼光、见识。由此,我们可以确定写作主题:反对买椟还珠,反对目光短浅,提倡有见识、有原则、有坚守。我们应想好写作的角度,确定好你所写的“目光”,是谁的目光,其特征是怎样的,目光背后的东西是什么,如此,你的立意就独特而深刻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认真观察下面一幅漫画,按要求答题。(5分)

1.请用简洁的语言介绍这幅漫画的内容。(2分)

答:                                                                       

2.这幅漫画对你有什么启示?简要回答。(3分)

                                                                           

 

查看答案

感受书法魅力,推敲欣赏感言。

             

下面是张桐所写感言中的一段,他对画线处不够满意,你帮他改正。

楷书,行书,草书是最常见的书法字体,它们给人别样的审美感受。打个比方,楷书如人端正站立,行书如人悠然行走,草书如人刚劲大气。三种字体各具情态,令人赏心悦目。

 

查看答案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解释下面加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1)以其境过 ___  (2)记之而去   乃____ 

(3)皆若空游无所 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段写了潭水的什么特点?用的什么写法?好处是什么?

4.作者开头说“心乐之”,为什么在第四段又写“悄怆幽邃”?

 

查看答案

 

隆中对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而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因人曰   屏_______ (2)欲大义于天下 信______

(3)此天所以资将军  殆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_________

(2)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______________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隆中对策”前,作者先采用侧面叙写的方式衬托出诸葛亮的与众不同和非凡才智。

B. 诸葛亮以高祖刘邦在益州成就帝业为例提示刘备可以将益州作为建立蜀汉大业的基地。

C. 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既论及地理、经济、军事等因素,又提到了恤民和用贤的重要。

D. 文章通过隆中对策这一核心事件,突出展示了诸葛亮作为政治家和军事家的远见卓识。

4.从《隆中对》中可以看出曹操和孙权在当时具有怎样的优势?

5.诸葛亮认为刘备成就霸业具有哪些条件?试作具体说明。

 

查看答案

22分)                  

留几本书在窗台

翁秀美

星期天收拾房间,顺便整理书柜。书大都是新的,买回来还没翻过。有几本落了厚厚的灰,用湿布擦了,随手丢在窗台上晾着。

再进书房时,只觉眼前一亮。迎面窗台上的书随意躺着,有一本斜放在红红的中国结上。淡紫色窗纱轻拂过书面,宽大的窗台显得生动明媚。原来,书可以不用整齐地码在书柜里,也可以不用机械肃穆地正襟危坐着。书在窗台上很显眼,淡雅的鲜艳的封面堆叠,有些乱,却是明亮可喜,一进门就入了眼。我的心情也轻松愉快,就想坐下来,细读一番。

这个念头,让我吃了一惊。细致认真地读一本书,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书,曾经是我的最爱。端着饭碗看,躲在被窝里看,连上厕所也是手不离书。最喜黄昏时,端了小凳坐在院子里,看《当代》,看《花城》,不知天黑不觉肚饿,每次被母亲催着赶着进屋还舍不得放下。那会儿,好书,如友。

那一年生病住院,怕闷,带了《宋词三百首》、《闲情偶寄》。医院建在山下僻静处,病房夜里不熄灯,正好读书。字字句句如清水,将五脏六腑涤荡得妥帖舒畅。精神面貌实不像一个病人。出院时,书角已被翻得起毛打卷。好书,胜药。

只是不知什么时候,时间长了翅膀,哧溜一下就过去了。一天、一月、一年,快得让人招架不住。每天来去匆匆,总有做不完的事情,一天恨不能掰成两天用。日子仿佛是被抽打着的陀螺转个不停,再难挤出时间来读书了。黄庭坚有言: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想来我早已是面目全非了。

坐在窗台,伸直腿,书搁在腿上,慢慢翻看。午后的阳光透过玻璃笼在书页上,文字构建的美妙意象和感觉瞬间渗入全身,心在字里行间跳跃飞翔,喜悦漫溢开来。窗外,天蓝如洗,云作奇峰。这景被窗户框成了画,清新至极。身边的书故人一般围拢着,久违的亲切感油然而生。捧着书坐着,直到最后一缕阳光从书页里消失,暮色在身边聚集,尤不忍释卷。因为阅读,匆忙枯燥的时间被文字的墨细细研磨了,书香适意怡人。这个下午也变得安静美好,有了回味。其实,日出日落,每天的时间并没有走快一分,是现代生活的快节奏,让我们的神经紧绷了,脚步加快了,也让我们的心浮躁不安。想起时下正流行的慢生活观念,提倡慢工作、慢餐、慢运动、慢休闲、慢阅读等,提醒生活在高速发展时代的人们,适时慢下来关注心灵、环境和传统,是多么的重要与必要。是的,即使停一停看看身边的风景,读读手边的书,哪怕是安静地听完一首优美的曲子,也会让单调的生活充满暖暖阳光,使精神舒缓、愉悦、充实。

眼前,无意中留在窗台上的书,让我知道,阅读,其实一直是我心里最深切的渴求与向往。留几本书在窗台,以便随时翻阅,在忙碌中休闲一回,给心灵放个假,重新体验读书的乐趣,并且也将改变以往一成不变的生活方式。

(选自散文集《百年无废纸》,有删改)

1.通读全文,根据文意,把下面的空格补充完整。

好书如友            书若路人                

2.下列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6分)

字字句句如清水,将五脏六腑涤荡得妥帖舒畅。

 

因为阅读,匆忙枯燥的时间被文字的墨细细研磨了,书香适意怡人。

 

3.阅读下面句子,联系全文,仿照示例,说说你对慢阅读意义的理解。(6分)

想起时下正流行的慢生活观念,提倡慢工作、慢餐、慢运动、慢休闲、慢阅读等,提醒生活在高速发展时代的人们,适时慢下来关注心灵、环境和传统,是多么的重要与必要。

【示例】

慢餐:慢餐就是细嚼慢咽,细细品味。既获得味觉享受,又有益于身体健康,还能享受一种悠游闲适的愉悦。

慢阅读:                                                                     

4.本文原发表在某报副刊,入选《百年无废纸》时,结尾处被编者删去了以下一段文字:

留几本书在窗台。留一份期待,期待与书长长久久的心灵之约。

请你从编者(或作者)的角度,结合文章,阐述删去(或保留)这段文字的理由。(6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