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永远站在新闻的开头 杨禹 ①范敬宜走了。这位《人民日报》前总编辑曾经说,来生还要...

永远站在新闻的开头

杨禹

①范敬宜走了。这位《人民日报》前总编辑曾经说,来生还要做记者。

②作为新闻人,老范一直站在新闻的开头。

③1979年5月13日,《辽宁日报》头版头条发表记者调查《莫把开头当过头》,采写者是该报农村部记者范敬宜。那时,老范刚刚结束了十几年“右派”生涯,从务农的田间地头,回到省报的案头。那个春天,十一届三中全会刚刚开过半年,国内掀起一股从“左”边刮来的风,质疑一些符合三中全会精神的基层实践“做过头了”。

④记者老范,凭新闻人的直觉写就此文。没考虑什么大背景,也没在字里行间埋什么伏笔,就是平铺直叙,“只是反映情况”,他后来说。

⑤忆老范,不能不提老黄,老黄名叫黄彩忠,当时是《人民日报》一名编辑。老黄把老范请到了北京,一起逐字逐句再推敲《辽宁日报》的那篇头条。

⑥几天后,《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转发了《莫把开头当过头》,还配上了编者按。1700多字的《莫把开头当过头》,从此作为新闻名篇,载入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

⑦范敬宜,从这《莫把开头当过头》一文起,人生如同加了助推器,由《辽宁日报》、《经济日报》至《人民日报》,总编辑一路做过来。如果没有这位黄编辑,或许就不会有后来的这位范总编辑。

⑧1998年,在长江洪水刚刚退去的那个秋天,国内很多媒体都在做纪念改革开放20周年的报道,那段日子,屡屡提及老范这篇《莫把开头当过头》的人,不在少数。2008年,新闻界再做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报道时,老范已经转而去清华执掌新闻传播学院了。

⑨他因《莫把开头当过头》一文而迈入人生新境界,因锐意创新而成就了自己的总编辑风格,因最后做了个教书匠,而真的回到了新闻生产线的开头。

⑩报人老范去世的前一晚,电视人白岩松正在创新。在前一晚的亚运开幕式直播中,他创造性地“用新闻方式解说亚运”,一时间成为新闻界热议的话题。电视人小白用一种站在新闻开头、奋力创新的姿态,于无意中送新闻界老前辈一程,冥冥中,也算是令同仁赞许的一番临别之谊。

老范一辈子是报人的楷模,虽然没有从事过电视新闻工作,但也曾评说过央视新闻,言语间,以新闻基本规律为尺。

白岩松于转播之初就开宗明义跟观众一起建立“五个时间纬度”——2000年的广州,200年的海心沙岛,20年的从北京亚运到广州亚运,2年的从北京奥运到广州亚运,2小时的开幕式,其意义在于,这一刻,终于甩掉了羁绊电视新闻人已久的画面束缚,而大大方方地去搭建画面背后的新闻逻辑。

最终,屏幕上还是那些画面,而解说者也是评论者白岩松,为观众提供了比画面更丰富的东西。这些东西,恰恰是电视新闻人过去不太看重、也不太善于驾驭的。他们习惯于用画面、用现场“直给”;他们认为观众只会对精彩的视觉享受感兴趣,只能容忍屏幕外的只言片语,而不会有耐心去进入一段新闻逻辑。

这一次,白岩松和他的同事们首先让自己有了这个耐心。这是最新鲜的“电视化表达”。事实上,他不过只是借用了报人们熟悉的新闻方法,使电视新闻的屏幕在不断变大、变薄、变清晰之后,重新变得厚实起来。

报人老范,当年是这么评价电视新闻的:办报有很多好办法,如果被哪个聪明的电视人拿了去,电视新闻就更强大了。

报人老黄,最爱说的一句话是:新闻人要时刻让自己新鲜着。

报人老范,最动情的一句话是:离基层越近,离真理越近。

莫把开头当过头。无论报人还是电视人,离自己的前方,都还有一段要奔跑的距离。大家都永远站在新闻的开头。多数人没有去清华听过范老师的课。但在他溘然离去的时候,我们知道,这个想下辈子还做记者的人,很快就会回来。

(选自2010年11月16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1.为什么说范敬宜“一直站在新闻的开头”?请分点概述。

2.文中画线语句的意思是什么?对表现范敬宜的形象有何作用?

3.本文的主要人物是范敬宜,却用了较大的篇幅写白岩松,你认为这样写好不好?请简述理由。

 

1.(1)因为他有敏锐的新闻直觉,能深入基层,探求真理。 (2)他能锐意创新,使新闻充满新意。(3)他曾执掌清华新闻传播学院,培养新闻人。 2.意思:电视新闻甩掉画面束缚,通过搭建画面背后的新闻逻辑,为观众提供了比画面更丰富的内容;作用:印证了范敬宜对电视新闻的评价,表现了范敬宜对新闻规律的准确把握。 3.示例一:好。理由:这样写突出了范敬宜的新闻观对白岩松的影响,表现了他们作为记者的共同点(锐意创新,尊重新闻规律)。(2)突出了新闻人的群体形象。(3)打破了人物通讯写作的常规,使行文富于变化。示例二:不好。理由:这是一篇人物通讯,主要人物是范敬宜。应该选择能集中表现范敬宜形象特征的典型材料,不应该用较大的篇幅写白岩松。(2)用大篇幅写白岩松,容易喧宾夺主,无法突出范敬宜的形象。 【解析】 1.此题考查梳理文章故事情节。首先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并从前向后精读各部分文章,根据故事情节的发概括出切题的答案,原文中有词语(句子)的,可首选原文中的词语(句子)。根据第四、九、十段的内容来概括即可。 2.此题考查的是对重点句子的理解,解答此类型的题目时,要结合文章的上下文和主旨来回答。画线句子表面讲的是电视新闻的屏幕的变化,其实写的是电视新闻甩掉画面束缚,通过搭建画面背后的新闻逻辑,为观众提供了比画面更丰富的内容。 3.此题考查对文章材料的安排。解答时要先理解文章的中心意思,再根据中心来思考为什么这样安排。文段详写白岩松的事迹,其实是为了表现范敬宜的新闻观对白岩松的影响,表现了他们作为记者的共同点:锐意创新,尊重新闻规律。这样写打破了人物通讯写作的常规,使行文富于变化。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我的妈妈是老虎

郑海丹

①我有一个很懒很任性的妈妈。

②从小学三年级开学的第一天, 她送我去学校后,就再也没有接过我上下学。于是,每当其他小朋友的爸爸妈妈来接送时,我只能眼巴巴的羡慕着,然后咬咬牙自己收拾书包,一个人默默的回家。

③长大一点了,我被寄养在爷爷家,他偶尔打电话问问情况。对于我的一切都表示无异议,不管我的英语考了58分还是98分。

④在长大一点,上初中了,寄宿的我和她见面的次数仍少之又少。她几乎从不问我是否遇到过什么困难,也不问我交了什么朋友,只是拍拍我的头,然后淡淡地说:“有解决不了的事情就找我,给我打电话。”她一副清风云淡的模样,好像我终于有一天会哭着鼻子去求她一样。而我,憋着这口气,默默的处理了所有大大小小的问题,从未找过她。

⑤在我心中,她是一个越来越懒越来越任性的妈妈。

⑥上了高中之后,她除了问问考试成绩与我就无话可说了。我偶尔问她该买哪件衣服好,或者提议生活费的用途,她总是那几句话来回打转,“你决定就好” 或者“你喜欢就好”, 抑或冷冰冰地甩出一句“你自己做主”。

⑦所以,我时常感到她像空气一样存在我的生活中,反正一直以来无论什么事都是我自己决定。

⑧可是,当我联想到去日本看她打工时的样子,以及在视频中见到的那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她,我发现她突然苍老了,在我无法触及的远方与无情的时光战斗者。眼神越来越空洞,皮肤也越来越皱,与少年时印象中的那个精明干练的影子怎么也从合不到一起。

⑨原来,在那些日子里每当我独自一个人克服困难的时候,或茫然或清醒的面对现实世界的时候,她都站在我身后月光照亮的角落里,等待着在我快支撑不住的时候给我一个大大的拥抱。可我从未回过头,只顾一个人一直往前走。

⑩也许,我记忆中很懒很任性的她并非对我漠视不管,她只是预见到自己无法保护我一生才逼迫我独立。逼迫我快点成长。

在非洲草原上, 有一种老虎,小虎到一定年龄时,便会离开它们,让它们独自生活。但是当狮子或者其他群落的老虎威胁到小虎的性命时,它便会跳出来与之战斗。

我想我的妈妈就是这样一只老虎。所以当我一个人在这个广阔的世界里茫然行走时,当我遇到难以跨过的坎时,仿佛听到妈妈在身后说:“你自己决定就好。”

我曾拒绝张开翅膀,谢谢您,逼迫我飞翔。

(选自《做人与处世》)

1.文章以“我的妈妈是老虎”为题,有什么作用?

2.按要求赏析下面的词语和句子。

⑴她一副清风云淡的模样,好像我终于有一天会哭着鼻子去求她一样。(请分析“清风云淡”一词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我曾拒绝张开翅膀,谢谢您,逼迫我飞翔。(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该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我”的形象。

4.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请简要分析。

5.你是否认同文中的母亲的教育方式?为什么?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

我必须承认他给我的印象很深。他的谈话、举止有一种开门见山、直截了当、不转弯抹角的作风很使我喜欢,这是中国人中不可多得的品质。他动作和说话都很敏捷,喜欢说说笑笑,很有才智,善于驰骋,又能吃苦耐劳,是个活泼的人。有一天红二师进行演习,我正好同他在一起,要爬一座很陡峭的小山。“冲到顶上去!”他突然向他气喘吁吁的部下和我叫道。他像兔子一般蹿了出去,在我们之前到达山顶。又有一次,我们在骑马的时候,他又这样叫了一声,提出挑战。从这一点和其他方面可以看出他精力过人。

……

有一次我同他一起去看一军团抗日剧团的演出,我们同其他战士一起在临时搭成的舞台前面的草地上坐下来。他似乎很欣赏那些演出,带头要求唱一个喜欢听的歌。天黑后天气开凉起来,我把棉袄裹紧。在演出途中,我突然奇怪地发现他却已脱了棉衣。这时我才看到他已把棉衣披在坐在他身旁的一个小号手身上。

我后来了解他为什么喜欢这些小鬼,那是他向我的再三要求让步,把他自己的童年的一些情况告诉我的时候。他在自己的童年所受的苦,可能使西方人听来感到惊奇,但是却是够典型的背景资料,可以说明为什么许多中国青年像他那样投奔红军。

                                             (节选《红星照耀中国》,有删改)

(1)选文中说他有“中国人中不可多得的品质”,请写出他的姓名,并结合书中的具体事例谈谈他的品质。

真实姓名:________  品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中说他的人生经历可以说明“为什么许多中国青年像他那样投奔红军”,请根据你的阅读体会,结合他的人生经历,谈谈这些中国青年为什么投奔红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地反映新闻事件或者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包括事件通讯和人物通讯,而特写不是一种通讯。

B. 标题对于一篇文章而言,是照亮读者眼睛的灯笼,往往会起到摄人心魄的作用。正确理解标题的含义和作用,能够帮助我们领悟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理清文章思路。

C. 新闻角度的选择要考虑受众的特点,不同的新闻媒体,面对的读者群不同,新闻写作编辑的角度就不同,这是读者意识的体现。

D. 司马迁从着手搜集资料,实地考察,调查研究到完成《史记》倾注了他毕生的精力。这体现了真实性是人物传记的生命。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

(1)晓雾将歇,__________ ;夕日欲颓,___________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2)“庭下如积水空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谓情、景相生,耐人寻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3)“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美好的憧憬与动情的追忆,使“晴川、芳草”二句极富有人情味,诗作的思想品味也因此跨进更为高远的境地。

(4)《使至塞上》这一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进入边塞后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学者王国维称之“千古壮观”名句。

(5)中秋赏月的风俗从古推今,许多文人雅士或登楼揽月或泛舟邀月,饮酒赋诗,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一着惊海天”为了这一着,面对技术封锁,多少人dān______精竭虑,青丝变白发;多少人顽强攻关,累倒在试验场;多少人无怨无悔,默默奉献……

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piē_____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每逢骤雨cù_____至,这两位物理学家就匆忙把设备搬进棚屋,大开着门窗让空气流畅,以便继续工作,而不至于因烟zhì_____息。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