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走进春天的怀里 [台湾]司马中原 ①头一次看见骆驼是在五岁。也许沙漠里的动物不适...

走进春天的怀里

[台湾]司马中原

①头一次看见骆驼是在五岁。也许沙漠里的动物不适应滨海和平原地区的气候吧,我看见它们的时候,又正是骆驼褪毛的季节,一块一块半褪落的毛,挂在身上,远看像落魄的穷汉,穿着破衣在路上颠踬着;它们很憔悴,又怪又丑,给我极深刻的记忆。那些经过我家乡的骆驼,不久便离开了。它们颈下的铜铃,摇响在暮春沉迟的大气里,像是一首难以理解的凄凉的歌。那声音,曾在无数个夜晚,伴随过我童年的远梦。

  ②后来,大的战乱来了,无数安守家宅的人流离道途,破衣在风沙里飞舞,饥饿、疲困、丧家失子的惨痛,把人们变成苦忍的骆驼,在无尽的长路上跋涉着。等到看惯了战乱中的人脸,反而修正了我早期的印象,觉得那些骆驼并没有那么怪、那么丑,它们比人更能默默的忍耐,更能吞饮一切的痛苦。

  ③迎着风沙朝西走。在深浓的夜幕中,辽阔的原野上,我走着,心里摇响着驼铃声,幻想自己成为一只骆驼,忍着饥、忍着渴、忍着苦。在风雨霜雪的路上,我想念过骆驼;在饥饿干渴中,我想念过骆驼;当脚底起了流浆水泡,走路像针刺的时刻,我忍住泪,更想起那些负重的驼群了。如果有一天,我真能走到骆驼们生长的家乡,我真会诚心诚意和它们做朋友呢。

  ④但我一直没有机会进入想象中的沙漠,偶尔见到几只骆驼,也都是寂寞的流浪者,为那个时代默默的负重奔走。后来转到南方,连一只骆驼也难见了,觉得自己已经变成一只骆驼,在人生的道路上,默默行走多年了。这不只是一种空无的幻觉。我曾在长途的饥渴中,咀嚼自己蓬勃的、嫩草般的青春,当我在深夜的灯前,打开稿笺,让我的精神在格子上一步步行走时,人世便变为广阔无涯的瀚海,永远也走不到边了。

  ⑤我多么希望我的作品,响成一片叮当的驼铃,除了安慰我半生行走的寂寞,也能为在人生旅程上行走的人们,带来一丝慰藉和盼望。从纯美的感情世界里走出来,从沉重的依乡恋土的情怀里走出来,从一长串战乱的时光里走出来,临波顾影,已两鬓星霜了。我真的是一只憔悴的骆驼,日以继夜的走着,走着,年轻的孩子看我,就像我童年看骆驼一样,怕是又老、又丑、又怪吧。但道路给我智慧和耐力,使我不呻吟,不叫喊,不颓丧。尽管已再没有大把的青春让我咀嚼了,我还会走下去的。只要苍天给我呼吸,我就拼命的前进,每走一步,我笔下便会扬起一串驼铃的叮当。

  ⑥一群走过中国大地的骆驼,竟然影响了我一辈子,使我一生行迹,像骆驼行走在沙漠上一样,处处都有饥饿寒冷,都有风雨霜雪。把历史的苦难和现实的苦难,都驮负在背脊上,何止我这一匹骆驼呢?

  ⑦据说骆驼队行进时,都让最老的、熟识道路的、有过无数跋涉经验的骆驼走在最前面;小的骆驼,走在中间;像我这种半老不老、又不强壮的骆驼,只能殿后了。希望先辈的姿影作为引导,年轻一辈的勇锐行姿作为激励,使我勉力跟上而不落队。让我们在驼铃的交响中,走到春天的怀里去,一直走到春来雨润的绿洲。

1.文章开头部分写骆驼又怪又丑,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2.作者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对骆驼的情感有怎样的变化?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完成表格。

童年

认为骆驼丑怪;

战时

________

成长中

想念骆驼,激励自己;

成年后

___________

 

 

3.第④段中“咀嚼”一词很耐人寻味,请结合句子具体分析。

4.解释第⑦段中划线句子在文中的含意。

让我们在驼铃的交响中,走到春天的怀里去,一直走到春来雨润的绿洲。

5.请结合文意,联系自己,谈谈你对文中“骆驼精神”的理解。

 

1.(3分)骆驼又怪又丑(1分),运用了欲扬先抑(或先抑后扬)的手法(1分),为下文刻画骆驼更能默默忍耐的精神做铺垫(或突出下文骆驼坚忍负重、默默忍耐的精神)(1分)。 2.(4分)排比(1分),增强语势(1分),写出了“我”在战乱中历经各种艰难困苦时对骆驼的思念和依赖(或在战乱中骆驼成了“我”战胜各种困难的精神寄托)(1分),表现了骆驼坚忍负重的精神(1分) 3.“咀嚼”一词写出了作者反复品味自己的充满活力、充满希望、美好的青春岁月(1分),作为精神上的激励(1分),并让自己丰富的人生经历、体验成为文创作的源泉(1分)。 4.一方面是写骆驼一路行走,经历了各种艰难,但始终不放弃希望,走向绿洲。(2分)另一方面是写人们面对人生的挫折时,以骆驼精神激励自己,走向充满希望的未来。(第2点如仅答作者 面对人生挫折…,则只得1分) 【解析】试题分析: 1.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考点:概括作品抒发的感情。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5.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说茶   (陈漱渝)

①在中国,几乎家家都喝茶,人人都喝茶。老话讲得明白:“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作家老舍甚至说:“我不知道戒了茶还怎样活着,和干吗活着?”

②喝茶是家常事,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喝茶有学问,种茶、制茶、沏茶,也都有讲究,而且其中还包含了丰富的历史、经济、文学、美学、植物等方面的知识。茶叶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四五千年前。传说中的神农氏亲尝百草滋味,一日遇七十二毒,幸亏喝茶才解了毒。这件事在汉代《淮南子》一书中即有记载。到了晋代,喝茶蔚然成风,唐代则成为喝茶的鼎盛期,出现了茶圣陆羽撰写的《茶经》,这部书距离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而茶树在我国有一个由野生到人工栽培的过程,现在很多地方都发现了野生大茶树,据说云南镇沅县千家寨的一株树龄有2700年。在这段漫长的岁月中,有关茶的诗文、书画、歌舞不胜枚举。

③弘扬文化的目的是“化人”,即用文明去教化人,感化人,使人类社会趋于和谐。科学饮茶,艺术品茶,不仅可以解渴、提神,还能“净化心灵”。

④喝茶其实是在练内功,使人内心变得宁静。人们在喝酒时往往觥筹交错,你劝我推,那种喧嚣之形、张扬之态,容易让人乱了心性。而品茶时神清气爽,心气平静,乐而忘喧,能使人心沉下来。

……

⑦文化需要交流融合,茶叶充当的就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中国是茶叶的故乡,明代郑和下西洋,把茶叶作为国礼赠送友邦,增进了国与国的友谊。1607年,英属东印度公司从澳门、厦门、岭南收购茶叶,销往欧美各地,形成了当今各国独具特色的茶文化,体现出文化的多样性和融合性。当今全世界已有15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过20亿人饮茶,人均每年茶叶的消费量有一斤多,位居前三名的是爱尔兰、英国、科威特。茶叶作为文化使者的使命,任重而道远。

1.第一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对选文内容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在中国,家家都喝茶,人人都喝茶。

B. 第②段画线句以时间为序,说明在我国喝茶的历史非常悠久。

C. 各国茶文化的形成,源于东印度公司收购茶叶,销往世界各地。

D. 全文运用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来说明茶文化。

 

查看答案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选自《桃花源记》)

1.解释下列加点词

(1)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_________     (2) 便要还家________

2.下列每组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是(   )

A. 属: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予作文以记之

B. 为:不足为外人道也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C. 舍:便舍船            屋舍俨然

D. 具:具答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3.翻译句子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作者在《桃花源记》中追求的理想境界是没有战乱,安定和平;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结合当今社会实际,简要说出你对当今和谐社会的认识。

 

查看答案

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

苏 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①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②。

【注释】:①子规:布谷鸟。②唱黄鸡:黄鸡每晨能报晓,故用以喻指时光流逝,更催人老。

1.请描述一下词的上片所呈现的画面。

2.词的下片蕴含怎样的人生哲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查看答案

填空

(1)________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2)________________,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3)________________,江春入旧年。   (王湾《次北固山下》)

(4)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5)写出古诗词中写“友谊”的句子:“_________ 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

门外大树上的乌鸦叫个不停,泼皮们说这叫声不吉利,吵的人心烦,便欲搬梯子拆掉鸟巢。   A   (填写“人物”)乘着酒兴,先用手推了推,便脱下外套,右手向下,将腰跨一掀,左手拔住上截,竟然将碗口大的杨柳连根拔起了。

   A   在潘家酒楼吃酒时,听了金家父女对郑屠的控诉后,毫不犹豫地要去“打死了那厮”,被史进、李忠劝住后,马上从身上掏出五两多银子,又向史进借了十两银子一并交给金家父女作盘缠。回到住处后,仍不释怀,气得连“晚饭也不吃”。第二天还亲到客店中,将店小二痛打一顿,以使金家父女能够脱身。

(1)以上故事出自《水浒传》,故事中所写的这个人是__________

(2)《水浒传》塑造了众多极为丰满的人物形象,第二个故事中人物表现出的突出的性格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大方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