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恰与够 ①在造“够”字时,仓颉为难了,天下什么东西有个够呢?冥思很久没有想出来,...

恰与够

①在造“够”字时,仓颉为难了,天下什么东西有个够呢?冥思很久没有想出来,只好去请教黄帝。黄帝想了想说:“民用五材(金木水火土),再多都不够,唯有多余的话,半句都嫌多!”仓颉击节赞叹:对,就是这个——够!

②但是对“够”的程度把握是困难的,什么时候够了?什么情况下够了?什么程度才叫够了?很难有个量化。欧阳修写《醉翁亭记》时,开始列举了许多山名,后来一句“环滁皆山也”囊括了,这五个字就是正好,就够了。郭沫若写剧本,有一句“你是个卑鄙无耻的小人”,有人说,这样情绪表达不够,改为“你这个卑鄙无耻的小人”更好,郭氏拜之为一字师。

③文章如此,说话也是如此。有个相声模拟公交上劝架,前面义正辞严大方得体,后面来一句“什么玩意儿”,坏了。这样的事生活里很多,不只是笑话。一次我劝一个孤僻偏执的朋友,前面说得他引为知己,后面加了一句“你这种人也只有我能理解”,结果给人轰出来了。

④文章“过了”或“不够”,大不了不够好,没多大问题,但是话多了半句后果往往大得多,孔融、杨修、祢衡等还因此丢了性命。这样的事毕竟少,“够”字造出来,当然不仅仅专门用做说话写文章的。对物质攫取的态度,“够”更难掌握。

⑤没人嫌钱多,这是句老实话。取之有道还好,大不了穷于追逐,忘了生活的乐趣,若是取之无道,那么欲望越来越大,胆子越来越大,往往要犯事。权位也是,名誉也是,一上道就高速向前,如果不慎思,很难遽然而惊:可够了啊?

⑥范蠡功成身退,并留一书信给大夫文种:“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子何不去?”文种没走,结果被害死了。“够”的领会与否,关系到生死。王翦出战,带兵六十万,一路走一路派勤务兵和始皇帝讨价还价,要“美田宅甚众”,一连五次,谋士说:“将军,是不是太过了?”王翦大笑道,皇帝见我求田问舍贪图富贵,反而放心我了!看来,够与不够,真的是要悟性的。王翦果然无恙,得以寿终正寝。

⑦什么时候是够?有词叫“恰好”“恰巧”“恰恰”,都是“多一点不行,少一点不可”的“够”。恰是“合心”,合乎心意就好,心满意足就够,可是前提是“心”要知足。知足的心来自于对欲望的控制,对人生的理解,所以“恰”字造得好,也不好,因为心真的难以控制啊,要修心,要修行,要修性,才能有一颗知足的心,才能体会那个“够”。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1.请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第⑤段画线句子中的加点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3.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4.如果用以下材料作为本文论据,你认为放在哪一段最合适?请简述理由。

张良的功劳很大,却不居功,逐步退隐,名、利和性命都保住了;韩信要求封王,结果被诛灭三族。

 

1.要修心,要修行,要修性,才能有一颗知足的心,才能体会那个“够”。 2.不能。“往往”在句中表示欲望越来越大,胆子越来越大,犯事的几率高。这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谨性。如果去掉,句子就成了“胆子越来越大,要犯事”,过于绝对,表达意思不严密。 3.文章先从黄帝造“够”字的故事谈起,引出本文关于“够”的论题;然后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从写文章和说话方面论证了什么是“够”;接着从写文章、说话过渡到物质、权位、名誉方面,并列举了范蠡、文种、王翦的事例,从正反两方面来论证什么是“够”;最后得出结论“要修心,要修行,要修性,才能有一颗知足的心,才能体会那个‘够’”。 4.⑥段。材料中张良与韩信的事例与第⑥段中范蠡和文种的事例类似,论证了在物质、权位、名誉方面什么是“够”。 【解析】 1. 考点:分析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考点:分析议论性语言的特色。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考点:分析议论文的结构和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考点:分析论据的类型及其作用。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今年冬天不寒冷

蒋育亮

A今年冬天,雪,飘飘扬扬地洒。旮旯屯的山峦、田野、河流、村庄,一片银装素裹。  

  村上人说,已经十几年没见过下这样的雪了。  

  宁静中,有咯吱咯吱地踏雪声响起。沉闷,滞拖,却有力,还能让人听出些许欢悦。  

  “五爷,溜达啊!”传来招呼声。    

“这雪,罕见呢!瑞雪兆丰年哦!”五爷应答的声音,在雪地上蹦跶蹦跶地跳跃。   

 “五爷,不觉冷啊?”招呼声中溢出关切。  

  五爷搓搓冻红的双手,笑笑,一脸的暖和神态。    

村人纳闷:五爷这是咋啦?  

  说起五爷,村上人都佩服得很。  

  十年前,张二婶家意外失火,一座木头房屋被烧了个精光。张二婶哭得死去活来,拉上儿子就要离村外出流浪。孤儿寡母的,想再建房子,那简直是登天摘月。    

五爷站了出来。先是腾出自家半边房子,将孤儿寡母安顿好。之后,钻进自家林地,砍来木头,为张二婶重建房屋。一村人,硬是让五爷活活感动。出资的出资,献力的献力,不足两月,一座新屋就拔地而起。感动得张二婶拽着儿子,趴在地上硬生生地给五爷磕了三个响头。  

  还有五年前村长家跟张坨子争地界的事。明明是张坨子的地挨村长占进了好几米,镇上来调解时,村上却无人出来作证。镇上来的人说,村长占理,那几米地,归村长。病魔缠身躺倒在床的五爷,一骨碌爬了起来,找到镇上来的人辩理,还拿出了当年分地时的证据,弄得镇上来的人无话可说。那几米地,最终还是回到了张坨子手里。村长后来与五爷一见面,两只牛眼就鼓鼓地喷火,足足烧了五爷好几个月。    

这样的事例,五爷还有很多…… 

  村上人依稀记得,五爷被查出患绝症的那一年,是在村长家跟张坨子争地界的前一年。那年的冬天,出奇地冷。雪,飘飘扬扬地洒。旮旯屯的山峦、田野、河流、村庄,一片银装素裹。  

  五爷从医院回到家,牙齿冷得碰出咔嚓咔嚓的声音。家人在五爷的屋子,烧上两盆旺旺的炭火,五爷仍觉寒冷,躺在床上盖着两层床厚的被子。    

从此,村上人都知道,五爷怕冷。  

  怕冷的五爷,一到冬天,几乎足不出户。  

  足不出户的五爷,却不孤独。村上的人,自觉不自觉地轮番着去陪他聊天。    

村里村外,天南海北,无所不聊。唯一不聊的是村长。   

  五爷几次问起,村民都顾左右而言他,避而不谈。  

  但五爷还是断断续续听到,村长如何霸道,上面有人如何罩着他…… 

  几天前,旮旯屯突然来了几个陌生人。 他们直接去了村长家。不久,村长便被他们簇拥着离开了旮旯屯。 接着,便有消息传出,村长被县上的纪委带走了。 同时被带走的,还有镇上的一名副镇长。  

  听说,他们串通一气,搞了村里很多钱。 其实这些,五爷和村上人先前也听说过。只是先前光动雷不下雨,大家也习以为常了。  

  B雪,飘飘扬扬地洒。旮旯屯的山峦、田野、河流、村庄,一片银装素裹。   

 五爷连续几天在村中溜达。咯吱咯吱地踏雪声,不时在村中每个角落响起。    

“五爷,不冷啊?”常有问候声飘来。  

  五爷笑笑,不语。望望满天飘洒的雪花,喃喃自语:“瑞雪兆丰年!”    

村人纳闷,这五爷,啥时又不怕冷了啊?  

  几天后,伴随着满天飘洒的雪花,五爷气若游丝地说:“今年冬天不冷呢!” 说毕,头一偏,去了!  

五爷最后的话,村上的人都觉得很奇怪。 

                 (选自《红豆》2016年第1期)

1.阅读分析文章,完成下列题目的填写。 

(1)从文中可以看出,五爷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2)文章以“今年冬天不寒冷”为题,有三点作用:①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A、B两处划线句子都属于景物描写,请分析它们的表达效果。 

A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结尾说“五爷最后的话,村上的人都觉得很奇怪”,你奇怪吗?为什么?

4.下列说法中有误的一项是(    

A. “说起五爷,村上人都佩服得很”,这是因为五爷主持公道,为村上人做了许多好事,如:帮助张二婶建房、帮助张坨子挣回地界等。

B. 文章描写五爷,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手法。

C. 文中写五爷自查出绝症后就特别怕冷,一到冬天几乎足不出户。而他临终的前些日子大雪纷飞,天寒地冻,他却一反常态,连续几天在村中溜达,这是因为他到了回光返照的时候,身体状况突然变好了,对村子也多了留恋。

D. 画波浪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是:设置悬念,引出下文对五爷的回忆,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

 

查看答案

诗词阅读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结合全词,说说“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

A.这首词是作者边地生活经历的写照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表达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为国建功的情怀。

B.这首词通过塞下”“长烟落日”“等词语写出了边塞秋季的景色特点。

C. “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是说衡阳的大雁飞去没有丝毫想留下来的意思。

D.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形象描绘了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城门的情景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同时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查看答案

默写.

①绿树村边合, _______________

②问渠那得清如许,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云从窗里出。

④峰回路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醉翁亭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查看答案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九岁,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客谢之。十二,试经为童子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疑朗匿年,劾问。朗曰:朗之内外,累世长大,朗虽稚弱,无仰高之风,损年以求早成,非志所为也。监试者异之。后关东兵起,故冀州刺史李邵家居野王,近山险,欲徙居温。朗谓邵曰:唇齿之喻,岂唯虞、虢,温与野王即是也;今去彼而居此,是为避朝亡之期耳。且君,国人之望也,今寇未至而先徒,带山之县必驻,是摇动民之心而开奸宄①之原也,窃为郡内忧之。邵不从。边山之民果乱,内徒,或为寇钞②。  

    【注】①宄(guǐ):坏人。②钞:掠夺。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客谢之 谢:感谢    B. 监试者异之 异:认为奇特

C. 窃为郡内忧之 窃:盗窃    D. 以病去 去:距离

2.下列句中的以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以其境过清    B.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C. 策之不以其道    D. 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3.下列对人物的分析评价有错误的一项是

A. 司马朗少年时即能从容应对质疑,初露才华。

B. 司马朗执政不靠刑罚而靠宽厚仁慈,百姓照样不犯法,很有人格魅力。

C. 司马朗为了让军士以他为榜样,故意在军队中过着简朴的生活。

D. 当军队出现瘟疫时,司马朗能体恤下属,亲自为军士送医送药。

4.翻译下列句子。  

(1)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边山之民果乱,内徙,或为寇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的305篇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它开创了我国诗歌的浪漫主义传统。

B. 《朝花夕拾》是鲁迅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一部散文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五猖会》《父亲的病》《藤野先生》等都是其中的作品。

C. 莎士比亚,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戏剧家、诗人,代表作有《哈姆雷特》《奥赛罗》《威尼斯商人》《罗密欧与朱丽叶》等。

D. 法布尔的《昆虫记》被誉为“昆虫的史诗”,除了真实地记录昆虫的生活,还透过昆虫世界折射出社会人生。全书充满了对生命的关爱之情和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