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差不多先生传 你知道中国最有名的人是谁? 提起此人,人人皆晓,处处闻...

现代文阅读

差不多先生传

你知道中国最有名的人是谁?

提起此人,人人皆晓,处处闻名。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县村人氏。你一定见过他,一定听过别人谈起他。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口头,因为他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

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和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得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得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

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他小的时候,他妈叫他去买红糖,他买了白糖回来。他妈骂他,他摇摇头说:“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

他在学堂的时候,先生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他说:“是陕西。”先生说:“错了。是山西,不是陕西。”他说:“陕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吗?”

后来他在一个钱铺里做伙计;他也会写,也会算,只是总不会精细,十字常常写成千字,千字常常写成十字。掌柜的生气了,常常骂他。他只是笑嘻嘻地赔小心道:“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吗?”

有一天。他为了一件要紧的事,要搭火车到上海去。他从从容容地走到火车站,迟了两分钟,火车已开走了。他白瞪着眼,望着远远的火车上的煤烟。摇摇头道:“只好明天再走了,今天走同明天走,也还差不多。可是火车公司未免太认真了。八点三十分开,同八点三十二分开,不是差不多吗?”他一面说,一面慢慢地走回家,心里总不明白为什么火车不肯等他两分钟。

有一天,他忽然得了急病,赶快叫家人去请东街的汪医生。那家人急急忙忙地跑去,一时寻不着东街的汪大夫,却把西街牛医王大夫请来了。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知道寻错了人;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里焦急等不得了。心里想道:“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让他试试看罢。”于是这位牛医王大夫走近床前,用医牛的法子给差不多先生治病。不上一点钟,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

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时候,一口气断断续续地说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差……不多……就…… 好了,…何…何…必…太…太认真呢?”他说完了这句格言,方才绝气了。

他死后,大家都很称赞差不多先生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账,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于是大家给他取个死后的法号,叫他做圆通大师。

他的名越传越远,越久越大。无数的人都学他的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然而中国从此就成为一个懒人国了。

1. 给下列词语中加横线的字注音。

①直        ②钱          ③一小          ④王    

2. 阅读文章,找出“差不多先生”的格言是什么?从文中看出“差不多先生”指的是哪一种人?

3. 文中列举了“差不多先生”的几个例子,分别是什么?

4. 提起“差不多先生”,作者为什么说 “你一定见过他,一定听过别人谈起他”?

5.从文章的结构角度,写出文中画线语段在全文的作用是什么?

6. 什么说如果人人都学差不多先生,“中国从此就成为一个懒人国了”?

7. 联系实际,谈谈“差不多”这种处世态度在学习上对我们的危害。

 

1.①lì ②pù ③piě ④dài 2. 不是差不多吗?指的是处世态度马马虎虎、凡事得过且过的一种人。 3. ①把糖买错;②把省份搞错;③记账不分十、千;。④搭火车迟到;⑤请牛医生治病;⑥认为活与死差不多。 4.因为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人很多。 5. 差不多先生的这句话总结了上一段的五个“不很”,引出了下文“凡事”的五个事例。起承上启下作用。 6. 人人做了差不多先生,就人人都不认真做事了。做事都马虎,认为差不多就行,人人都得过且过,竞相效仿,形成恶劣的社会风气,所以中国从此就成了一个懒人国了。 7. 危害:学习上不求甚解,差不多就行,马马虎虎,必然会学业荒废。 【解析】 1. 试题分析:根据词词义和形声字中的声旁特点协助判断读音。要注意易错的声韵母,比如b与p,j、q、x的区别,n、l的区别,z、c的区别,平舌音和翘舌音的区别,前后鼻音的区别。本题中“大”字是多音字,要注意根据句意判断读音。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A。 2. 试题分析:第一问,结合全文内容,抓住第四段“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一句即可概括“差不多先生”的特点。第二问抓住第一段中“因为他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一句,说明“差不多先生”这种人太普遍,哪里都有。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梳理情节,根据主要人物“差不多先生”的活动,概括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阅读本文,注意作者在最后所说的“中国从此就成为一个懒人国”,从文中作者所写的“差不多先生”的言行表现来看,这是很多“国人”的表现,所以作者说“你一定见过他,一定听过别人谈起他”。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5. 试题分析:注意本题要求从结构的角度解答问题。在文段中间的语句一般都是上下文的联系来考虑,点明其承上启下的作用即可。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能力层级为理解B。 6.6】 试题分析:结合上题的解答,了解“大家”也属于“差不多先生”之类,再根据“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账,不肯计较”一句,从讽刺的角度来理解问题,理解作者的讽刺意义。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7.7】 试题分析:阅读全文,了解作者讽刺做不求静细思想,据此谈谈在生活中怎么勤勉的做事情,而不能当“差不多先生 ”。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题。

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顾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注释】① 舍人:门客:指封建官僚贵族家里养的帮闲或帮忙的人。② 小孺子:年轻人。③ 三旦:三天。④ 委身曲附:弯着身子紧贴着树枝。⑤ 务:一心,一定。

1. 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吴王伐荆(       )      ②黄雀在其也(      

2. 用现代汉语翻译“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一句。

3. 阅读文段,从中你获得怎样的启示?

 

查看答案

阅读《马说》回答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 本文作者              ,字退之,              (朝代)文学家。

2.解释下列加横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死于槽枥之间(                   之不以其道(          

之不能尽其材(             )      ④执策而之(             )

3. 文中“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一句运用了什么人物描写方法刻画食马者?写出了食马者怎样的形象特点?

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一句,道出了千里马境遇之悲,虽有日行千里之能却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结合第二段内容谈谈,千里马为何被埋没?

5. 文中作者抨击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但阅读本文仍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需要怎样发展才能称得上是现代“千里马”?

 

查看答案

名句积累与运用

1.俱怀逸兴壮思飞,□□□□□□□。(《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2.问君能有几多愁?□□□□□□□□□。(李煜《虞美人》)

3.急湍甚箭,□□□□。(吴均《与朱元思书》)

4枯藤老树昏鸦,□□□□□□,□□□□□□。(《天净沙•秋思》)

5《观沧海》一诗中运用想象手法,写出大海吞吐日月的壮观景象,表现诗人博大胸襟的句子是:

□□□□,□□□□。□□□□,□□□□。

6.《浣溪沙》一词中着重写今日的感伤,且被誉为“千古奇偶”的句子是:

□□□□□□□,□□□□□□□。

7.《望岳》一诗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诗中借 “□□□□□,□□□□□”两句来表达自己不怕困难,勇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8.《雁门太守行》一诗中点出主题,运用典故,写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的诗句是:

□□□□□□□,□□□□□□□。

 

查看答案

根据下面的题目,按要求作文。

题目:      的时光

要求:(1)将题目补充完整后,写成记叙文;(2)不少于600字;(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现代文

失忆的母亲

傅友福

①近几年来,母亲的记忆越来越差,有时候连我也认错了。本想接母亲进城好好尽孝,谁知道,母亲一来,本来平静的家,一下子炸了锅。

②母亲闲不住,一出门就搬回一些塑料袋旧报纸什么的。家里本来空间就不大,母亲这些垃圾一堆,更是没有落脚的地方了。为此,妻和儿子都意见很大。我也和母亲谈过,让她别这么做了,家里并不缺这点钱。可母亲不听,说是我们刚买了房子,经济不宽余,这些废品一出手,也能换点钱。

③这还不算个事,更严重的是,母亲一走出小区就找不到回家的路。每次被警察送回来,我和妻都告诫母亲,让她别走远了,可母亲一出门,就控制不住自己,会越走越远。

④我们合计再三,决定请一个小保姆。小保姆请来后,母亲有人陪着,我们也可以放心工作了。从此,母亲再也没有走失的记录了,可我也发现,母亲的情绪却越来越低落了。

⑤这天晚上,我下班回家,发现母亲正拿着父亲的照片发呆。父亲是一名军人,参加自卫反击战时牺牲的。那时候,我刚出生,母亲没有再婚,含辛茹苦地把我养大,送我上大学。我知道母亲的苦,也清楚母亲对父亲的感情。当下,我坐在母亲身边,和母亲一起缅怀父亲。

⑥30年了,不知道他在那边可好?他要是还在的话,也是个老头子了。母亲叹了口气,好象是对我说,也好象是在自言自语。

⑦我说妈,您健健康康的,父亲在那边才会安心。母亲点点头。劝说一番,我就回自己房间了。

⑧后来,母亲的精神好了很多,我们也稍稍放宽了心,看来母亲慢慢适应了。

⑨这天下班后,却发现母亲和保姆都不在家,接到保姆的电话,才知道母亲再一次走失了。

⑩我们四处寻找,犹如大海捞针。不得已,到派出所报了警,期待着警察再一次将母亲送回来。

可是这次却杳无音讯。

正当我们焦心似焚的时候,家里堂弟打来电话,说母亲回到家乡了。

这怎么可能?她怎么搭车回去的?母亲可是患了失忆症的。

我们急忙赶到家里,发现母亲拿着一顶军帽,站在村头的龙眼树下发呆。我忍不住责怪母亲不该这样,让我们一顿好找。

母亲说,孩子,你们都很忙,我不想连累你们,所以就回来了。虽然我记不得其他东西,但回家的路我还是知道的。特别是这颗树。秋风中,单薄的母亲抚摸着树干就像抚摸着久违的亲人。

站在一边的三伯告诉我,当年你母亲就在这树下送你父亲去当兵的。而今天,正是父亲和母亲订婚的日子。

1.本想接母亲进城好好尽孝,谁知道,母亲一来,本来平静的家,一下子炸了锅。那么,母亲来了之后,发生了什么事情让我们比较头疼?

2.联系上下文,分析父亲是一名军人,参加自卫反击战时牺牲的。那时候,我刚出生,母亲没有再婚,含辛茹苦地把我养大,送我上大学这句话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3.秋风中,单薄的母亲抚摸着树干就像抚摸着久违的亲人。这句话表现了母亲怎样的思想感情?

4.选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5.关爱空巢老人是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读了本文,你有了怎样的认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