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故乡的炊烟 (1)许多年前,在我故乡的每一座瓦房或草房的后边...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故乡的炊烟

(1)许多年前,在我故乡的每一座瓦房或草房的后边,都有一根矗立的烟囱。早晨、午间、傍晚,每一根烟囱里都会飘出袅袅的炊烟,缓缓地向天空飘荡,村庄里到处都弥漫着柴草燃烧后的那种淡淡的、糊糊的气息。如果你站在山坡上,把目光凝聚在村庄,你就会看到几十根、上百根烟囱里冒出的青烟是多么的壮观。这样的景象,比任何一幅山水风景画都优美十倍,让你无法忘却,伴着你生生世世,永远留在你的记忆深处。

(2)在我的印象中,最美的炊烟是清晨的炊烟。清晨的炊烟,淡淡的、蓝蓝的,在村庄的房舍、绿树上弥漫,很容易让人想起清晨山野树林里飘动的雾霭。偶尔有微风吹来,弥漫在村庄的炊烟便向蔚蓝的天空飘去,村庄便脱去轻纱般的睡衣,裸露出乡村初醒的清新与美丽。这样的早晨,让人感到神清气爽,无比的愉悦。

(3)傍晚的炊烟,在我看来,它是一种无声的召唤。炊烟飘起时,其实是在告诉田间劳作的家人,该回家了。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我一直无法弄清楚的是,没有手表的父亲为什么总是那么准时地回到家中,我常常看到母亲将饭烧好放到桌上的时候,就会看到父亲吆喝着牛走进院内,那时我就觉得父亲简直就是一只时钟,总是那么准时准点。后来我才知道,父亲之所以那么准时地回家,是因炊烟的缘故,只要父亲看见炊烟升起,就可以根据回家的路程而断定何时收工。

(4)对于故乡炊烟刻骨铭心的怀念,更多是缘于母亲。因此,一想起炊烟,我就会想起母亲,想起母亲博大无私的爱。记忆里,炊烟是与烤红薯、烤玉米、烤土豆,甚至是与烤鱼、烤螃蟹联系在一起的。小时候我们家穷,没有富足人家的糖块、饼干之类的零食,因此,母亲常根据季节的变化为我们烤红薯、玉米、土豆之类的东西,有时候甚至下河捉鱼捉螃蟹来满足我们兄妹的馋嘴。母亲为我们烤东西的时候总是小心谨慎,翻来覆去地慢慢烤,生怕稍不留心将东西烤糊烤黑。我清晰地记得母亲烤的红薯、玉米是那样的焦香可口,如今想来,依然满口生香。

(5)可如今,母亲已是七十多岁的人了,而且疾病缠身。记得前年我回家,正好赶上玉米成熟的时节,母亲对我说:“你小时候最喜欢吃烤玉米了,我给你烤两穗吧!”那天,母亲把多年不用的土灶又烧了起来,母亲在土灶里小心地烤着玉米,玉米烤熟的时候,母亲长叹一声:“人老了,手脚不麻利,烤糊了。”吃着母亲烤的玉米,泪水在我的眼眶里打转,我知道,这烤玉米分明是母亲一颗拳拳的慈母之心啊!

(6)我不知道故乡的炊烟在其他人心中是一个什么概念,但对我来说,故乡的炊烟是连接我生命的血脉。如今,生活越来越好,大鱼大肉不断,可我总觉得电饭锅、高压锅里做出的饭菜和炖出的肉没有乡下的土灶铁锅里做出的饭菜有味。原因在于,我是在故乡的炊烟下长大的,对故乡土灶里烧出的饭菜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怀念,大概就是这种怀念冲淡了现在饭菜的滋味吧!

(7)如今,在我的故乡,你很难看到村庄里飘起的炊烟,因为故乡的瓦房和草房越来越少了,土灶和烟囱也基本上成了绝迹的候鸟。偶尔飘起的一缕炊烟,似乎在告诉我们,这将是乡村最后的风景。昔日那几十根、上百根烟囱飘出袅袅炊烟的景象只有永远珍藏在我们的记忆深处。

(8)当炊烟渐渐从乡村里消失的时候,当我对故乡的炊烟充满怀念的时候,昔日贫穷落后的乡村已离我们越来越远了,乡村城镇化的步伐将越来越大。也许,这就是人类社会向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吧!尽管如此,我依然是那样强烈地思念故乡的炊烟。因为,故乡的炊烟,曾经是我慈祥的母亲为我放飞的。

选自《散文选刊》

1.文章第一段说故乡的炊烟“让你无法忘却,伴你今生今世……”,请联系全文,说说 为什么故乡的炊烟让人无法忘却?

2.赏析第二段中 “偶尔有微风吹来,弥漫在村庄的炊烟便向蔚蓝的天空飘去,村庄便脱去轻纱般的睡衣,裸露出乡村初醒的清新与美丽”这句的表达效果。

3.文章第(1)段对许多年前故乡的炊烟景象进行描写有什么作用?

4.文章第(4)段和第(5)段写母亲为我烤玉米的情节,有什么用意?

5.结合全文,理解 “偶尔飘起的一缕炊烟,似乎在告诉我们,这将是村庄最后的风景”的含义。

6.联系全文,请说说作者对乡村炊烟渐渐消失的看法。

 

1. ①清晨的炊烟是最美的风景,乡村因它显得清新美丽,人因它感到愉悦。 ②傍晚的炊烟是无声的召唤,农家的生活因它而有规律且十分和谐。 ③故乡的炊烟里更有母亲博大无私的爱。 2.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清晨雾霭笼罩下村庄的清新与美丽,让人感到神清气爽,无比愉悦 3. ①文章开篇描写了一副故乡炊烟图,用优美的语言刻画出了故乡炊烟之美。 ②这样写既起到了照应文章标题的作用,又引出下文对故乡炊烟的深情回忆。同时也和结尾处思念故乡、感悟母爱亲情呼应。 4. ①记忆中的母亲烤出的是“焦香可口”的玉米,如今年岁已老的母亲烤糊了玉米。但在作者口里,两种玉米吃出的都是一样的味,一样的情。 ②作者在这里将两次烤出的玉米构成对比,意在突出母亲的那颗拳拳之心,那份博大无私的爱。 5.随着乡村逐渐城镇化,昔日贫穷落后的乡村已经越来越远,乡村的炊烟也在渐渐消失,因此偶尔出现的炊烟成为难得一见的风景,昔日炊烟袅袅的景象只能珍藏在记忆深处了。 6.炊烟是乡村的一道风景,寄予了作者对故乡人事的怀念,所以对消失的炊烟作者充满了深深的怀念之情,但同时作者意识到这又是人类社会向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 【解析】 试题分析: 1.学生感知文本内容,学会在文章中找出照应的内容,又要学会概括内容的能力。此处能总结概括信息合理即可。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能力层级为理解B。 4. 考点:分析作品描写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5.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6.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课外古诗,回答问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1.这首诗里“远行人”指谁?

2.“抱膝灯前影伴身”,描绘了作者怎样的形象?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

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乙】

平原君欲封鲁仲连,鲁仲连辞让者三,终不肯受。平原君乃置酒。酒酣起前以千金为鲁连寿。鲁仲连笑曰:“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即有所取者,是商贾之人也,仲连不忍为也。”遂辞平原君而去,终身不复见。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思。

(1)二者不可得兼

(2)故患有所不

(3)鲁仲连让者三

(4)遂辞平原君而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2)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

3.用“/”为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断两处)

酒酣起前以千金为鲁仲连寿

4.甲文先设喻引出论点            ,然后从正反两方面论证论点。作者所说的“所欲有甚于生者”指的是           ,“所恶有甚于死者”指的是         。文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           

5.乙文中的仲连有哪些品质让人敬佩?

 

查看答案

文言诗文填空。

(1)                     ,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

(2)                 ,雉从梁上飞。(《十五从军行

(3)几处早莺争暖树,                    。(白居易《钱塘湖出行》)

(4)醉翁之意不在酒,              。(欧阳修《醉翁亭记》

(5)                  ,霜重鼓寒声不起。(李贺《雁门太守行》)

(6)                ,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7)《次北固山下》中描述自然的时序交替中蕴含哲理的句子是               

(8)《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此事古难全”中“此事”指的是                                

(9)《《饮酒》中表现诗人与自然的会意和亲近,是千古传诵的名句的诗句是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填

1.请根据下面提供的“关键”信息,填写对应的内容。关键词:祥子善良

情节提示:                                          

2.“你难道认为,我会留下来甘愿做一个对你来说无足轻重的人?你以为我是一架机器?------一架没有感情的机器?能够容忍别人把一口面包从我的嘴里抢走,把一滴生命之水从我被子里泼掉?就因为我穷、低微、不美。我就没有心,没有灵魂?”选段出自英国作家        的小说      

 

查看答案

请结合语境再仿写一句话。

无助,不怕,只要重燃希望就好;寂寞,不怕,只要调整心态就好;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