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 幸福的粽子 ⑴母亲是个心灵手巧的女人,她会织花样繁多的毛衣,会给我们...

阅读下文。 

幸福的粽子

⑴母亲是个心灵手巧的女人,她会织花样繁多的毛衣,会给我们做漂亮的鞋子,会把简单的饭菜做得花样迭出。却有一样一直学不会,那就是包粽子。

在乡下,包粽子绝对是女人必备的一门手艺,每年总少不了要展示几回。乡下的民俗里,不单在端午节要吃粽子,平常人家砌新房或婚嫁喜事,也要包了粽子来庆贺。所以,会不会包粽子,对寻常过日子的女人来说,很重要。

⑶但是母亲,就是不会。

⑷父亲会。乌绿乌绿的箬叶。在父亲手里,很听话地舒展、翻转,尔后,一只粽子就做好了。每每这时,母亲的脸,会笑成一朵花。她会搬了小板凳,坐在一边,很笨拙地坐在父亲后面学,却怎么也包不成功。最后是父亲失去了耐心,说,太笨。母亲也不争辩,只是笑,笑得很幸福、很甜蜜。

⑸很快,一只一只的粽子,就立在小方桌上了,小斗笠似的,煞是好看。父亲骄傲得像个功臣,把母亲支使得团团转。“去,给我泡杯茶来,要放多多的茶叶。”母亲便颠颠地跑去泡了茶来。“去,把我的水烟台拿过来,我要抽泡烟。”母亲便把水烟台给端过来。“去,烧水煮粽子。”母亲便坐到灶膛门口,把火拨得旺旺的----红红的火苗,映照着母亲红红的脸庞。这时的母亲出奇地温柔,她甚至会欢快地小声哼着歌。

⑹这样,一年一年地过下来,便成了习惯了,在我家里,包粽子理所当然是父亲的活,母亲只管打下手。

⑺等到我成家有了孩子,母亲过来帮我带孩子。一日,孩子在外面看到有人在吃粽子,很新奇,也要。母亲立马就从市场上买了箬叶回来,也不过一眨眼的工夫啊,一只只漂亮的粽子,就呈现在我的眼前了。我惊讶地问母亲,什么时候学会的?母亲神秘地笑,再追问,她方才不紧不慢地回答,本来就会啊。

⑻想想也是,那么灵巧的母亲,怎么就学不会包粽子呢!母亲原是故意不会的啊。

⑼母亲笑着要求我,不要告诉你爸。

⑽我点头。

⑾改天遇到父亲,与父亲东拉西扯,话题不知怎的扯到粽子上来。父亲突然笑着说,其实,你妈是会包粽子的,她做姑娘时,可是出了名的巧手呢。

⑿原来,父亲早就知道,却故意装作不知道的呀。

⒀父亲笑着要求我,不要告诉你妈。

⒁我答应:好。眼睛,却忍不住湿润了。原来世间还有这样一种爱,它平淡,水波不兴,包在家常的粽子里,却是最为厚实的幸福。在母亲,是被疼爱着的快乐。在父亲,是付出的快乐。

⒂我没有捅破他们的秘密,就让他们彼此瞒下去吧,瞒到地老天荒。

1.第(1)段中说“母亲是个心灵手巧的女人”,“却有一样一直学不会,那就是包粽子”。这两句话前后矛盾吗?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2.文中多处写到母亲的“笑”,请你选择其中一处,说说母亲的“笑”传达出她怎样的情感。

3.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文字富有表现力,有很好的表达效果,请作简要的分析。

(1)乌绿乌绿的箬叶。在父亲手里,很听话地舒展、翻转,尔后,一只粽子就做好了。

(2)母亲便坐到灶膛门口,把火拨得旺旺的----红红的火苗,映照着母亲红红的脸庞。

4.文中说:“原来世间还有这样一种爱,它平淡,水波不兴,包在家常的粽子里,却是最为厚实的幸福。”对于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5.为什么“我没有捅破他们的秘密,就让他们彼此瞒下去吧,瞒到地老天荒”?请根据全文作简要回答。

 

1.不矛盾,这样能表现出母亲只是为了得到被疼爱着的快乐假装不会包粽子而已,同时也是为了下文情节的展开设下了一个悬念。 2.比如“母亲也不争辩,只是笑,笑得很幸福、很甜蜜。”这句话中的两个“笑”字表现出母亲假装不会包粽子而被父亲“责怪”后,感受到的“被父亲疼爱着”的幸福心情。 3.(1)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包粽子时的熟练程度,也表现出父亲的快乐心情。 (2)写出了灶膛里的火很旺,衬托出母亲幸福和快乐的心情。 4.爱并不是一定要轰轰烈烈,更多的爱是体现在平凡的生活中的,它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而这样的爱往往是厚实的,是令人幸福的。 5.我被父母间的真情所感动,希望他们能永远这样相亲相爱,永远让彼此幸福快乐。 【解析】 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这种题型一般回答不矛盾,然后从内容上和结构上思考问题,结构上,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做铺垫;内容上,表现出母亲被疼爱的快乐值情。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2.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中词语的理解能力,阅读文本,找出关于母亲“笑”的描写,然后选择其中一处,分析其写的内容,表现了人物……的形象,表达了……的情感。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3.3】 试题分析:赏析句子,要根据句子的内容和表达方面从运用的写作手法、表现的情境、表达的情感几个方面来分析,指出其精彩巧妙之处。要用评价语“形象生动”“突出”等。本题注意题目的要求,第一句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内容),表达了人物……的心情,第二句从用语角度赏析,红红的,写出了灶膛里的火很旺,衬托出人物的……心情。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语句内涵的能力。阅读文本,把握文章内容,围绕“父母亲互相隐瞒所谓的真相“这一细节描写来理解“爱”内涵。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5. 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开放题。阅读文本,把握文章内容,围绕“我”对父母亲的真诚祝福来分析即可。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填补下列名句的空缺处或按要求填空。

(1)报君黄金台上意,                

2               ,归雁入胡天。

3)四面歌残终破楚,             

4              ,芳草萋萋鹦鹉洲。

(5)富贵不能淫,                      ,此之谓大丈夫。

6)《醉翁亭记》中描绘春夏之景的句子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

商於子驾豕(宋濂)

商於子家贫,无犊②以耕,乃牵一大豕驾之而东。大豕不肯就轭,既就复解,终日不能破一畦。宁毋先生过而尤之曰:“子矣!耕当以牛,以其力之巨能起块也,蹄之坚能陷淖⑦也。豕纵大,安能耕耶?”商於子怒而弗应。宁毋先生曰:“今子以之代耕,不几颠之倒之乎?吾悯而诏子,子乃反怒而弗答,何也?”商於子曰:“子以予颠之倒之,予亦以子倒之颠之。吾岂不知服田⑧必以牛,亦牧⑨吾民者必以贤。不以牛,虽不得田,其害小;不以贤则天下受祸,其害大。子何不以尤我者尤牧民者耶?”宁毋先生谓弟子曰:“是盖有激者⑩也。”

[注释] ①商於子:作者虚构的人物。②犊:小牛。③豕s h ǐ:同“猪”。 ④轭è:牛拉东西时驾在颈上的曲木。⑤宁毋:作者虚构的人物。⑥尤:责备。⑦淖nào:烂泥。⑧服田:驾牲口耕田。牧:统治、管理。⑩有激者:心中有不平之气的人。

1.对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今子/以之代耕  B.今子以之/代耕   C.今/子以之代耕 D.今子以/之代耕

2.解释文中加横线词语的意思。

(     )   ⑵犹(     )  (3)顾(    

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不以牛,虽不得田,其害小;不以贤则天下受祸,其害大

4.作者借古喻今,说说作者把什么来比作是“驾豕耕田”?

5.结合文章,你认为商於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古诗。

灞上秋居(马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注解①郊扉:郊居。指长安的郊外。②致此身:意即以此身为君尽力。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满分5 manfen5.com

A.首联写灞原上空萧森的秋气,秋风秋雨已定,在暮霭沉沉的天际,接连不断的雁群自北向南急急飞过。

B.“落叶他乡树”,诗人在他乡看到落叶的情景,不能不有所感触。自己羁留异地,不知何时才能回到故乡,其心情之酸楚,完全渗透在这句诗的字里行间。

C.颈联写秋夜寂静,卧听滴露,孤单无依,但与野僧为邻,不感到孤单难过。

D.末联抒发诗人的感慨,率直道出了久居荒郊的寂寞孤独,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求取官职希望渺茫的无奈。

2.下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里用一个“频”字,既表明了雁群之多,又使人联想起雁儿们急于投宿的惶急之状。古人每见雁回,易惹乡思。

B.“空园白露滴”用的是以“静”烘托“动的手法,比写无声的静更能表现环境的寂静,露滴的声音不但没有划破长夜的寂静,反而更使人感到静得可怕。

C“寒灯独夜人”,一个“寒”字,一个“独”字,写尽客中凄凉孤独的况味。 “寒”与“独”起着相互映衬的作用:由寒灯而显出夜长难捱,因孤独而更感到寒气逼人。

D.这首诗写景,都是眼前所见,不假浮词雕饰;写情,重在真情实感,不作无病呻吟。

 

查看答案

下面改句与画线句意思不符合的一项是(    

A.到一周岁生日,还打造了一个分量不小的长命锁,金光闪闪的,差一点把何满子勒断了气。

改句:何满子差一点被勒断了气。

B.八百多年前,有的石梁一块就有二百来吨重,究竟是怎样安装上去的,至今还不完全知道。

改句:至今还完全不知道。

C.我插的秧苗歪歪斜斜,像一个个醉汉,哪比得上伯父插的秧苗呢?

改句:肯定比不上伯父插的秧苗。

D.主要作用既然是在照规矩传歌,那么不问唱什么都不犯忌讳。

改句:那么唱什么都是可以的。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我们在内有自我的坚持,在外又能与人随和相处,能在这两者间平衡,真是大智慧。

②林黛玉带着不妥协的坚持死去,

③我们永远都会在两种性格之间矛盾。

④我们性格里都有林黛玉和薛宝钗,

⑤薛宝钗因懂得圆融跟现世妥协而活下来。

A.④③②⑤①    B.①②⑤④③     C.④⑤②③①    D.①④③②⑤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