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记叙文阅读 花开的方向 包利民 ①母亲喜欢养花,阳台上摆满了大大小小的花盘,四季...

记叙文阅读

花开的方向

包利民

①母亲喜欢养花,阳台上摆满了大大小小的花盘,四季的轮换里,总有花儿绽放着。另外有几盆花是放在母亲卧室里的,同一品种,母亲也叫不出名字。虽多次搬家,那几盆花母亲始终没有丢弃。

②那几盆花只在每年的夏季里开放,花期半个多月。花朵并不出奇.比指甲略大些,形状上像极了缩小的葵花,通常是三五聚拢成簇。它们有一种极浅极淡的香,只在寂静的夜里才能感受得到。这种花最特别的地方,就是固定地朝着西方 开放,无论怎样挪动位置或转动花盆,都不受影响。母亲就这样宝贝似的把它们放在卧室里,不离不弃。

③母亲爱花,是受姥姥影响。姥姥家在一个很远的乡村,房前屋后,花木葱茏,其中开得最多最旺的就是母亲卧室里的邢种花。那花想必是姥姥送的了,当时我记得是五盆。后来我大学毕业,就成了六盘。而搬琮这座城市后,又成了七盆。仔细回想一下,几乎是以每十年一盆的速度递增着。直到去年,那花变成了八盆,几乎摆满了母亲卧室的窗台。

④母亲卧室的窗户恰好是向西开的,每年夏季开花的时候,那些花儿便丛丛簇簇地向着窗外,很像隔窗远眺的样子。在它们的花期里,母亲留在卧室里的时间就多了,常常是坐在床上,向着那些花儿,那眼神飘忽着,仿佛很近,又似乎很远。

⑤去年年末的时候,母亲回了一趟老家,陪姥姥过八十大寿。临行前显得很是兴奋,刀子一个劲儿地叮嘱父亲,卧室里的那些花几走天浇一次水,每次水量多少,直到父亲能背出来,才放心而去。而阳台上的那些花,母音则只字未提。

⑥从老家田来后,母亲很高兴,不停地说姥姥的身体很棒,依然伺候着一大院子的花。望着母亲满足的神情,我忽然心里一动:姥姥八十大寿,母亲的花儿也正好是八盆,是不是姥姥每增加十岁,母亲的花就增多一盆?于是问母亲,母亲深情地看着那些花,笑而不答……

⑦有一天在网上,无意间进入一个花卉论坛,各种花草的图片琳琅满目。忽然,一个熟悉的画面闯入我的眼帘,正是母亲卧室里的那种花!我终于知道了它的名字,一个让人悠然神飞、魂奉梦绕的名字——望乡。

⑧那些花又到了花期,母亲依然在守望着,日光轻柔地抚摸过那些小小的花朵背影,然后投向西方。而远远的西方,隔着山,隔着水,隔着风雨云雾,有母亲的故乡,有母亲的母亲!(选自《美丽中文》,有删改)

1.文章第②殷是从 哪几个方面介绍母亲卧室里的花的?

2.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3.根据要求赏析文中画线的两句话。

(1)那眼神飘忽着,仿佛很,又似乎很。(从加横线词运用的角度)

(2)而远远的西方,隔着山,隔着水,隔着风雨云雾有母亲的故乡,有母亲的母亲!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4.第⑦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1.从花的大小、形状、数量、颜色以及花开的方向等方面来介绍的。 2.母亲是一个勤劳、善良,热爱生活和亲情的人。 3.⑴句子中加点的“近”和“远”,生动地表现出母亲眼神的飘忽,把母亲对亲人的思念用无声的语言勾勒出来。⑵该句运用排比修辞,三个“隔着”的运用 ,把阻隔亲情的障碍展示出来,语气强烈,逐步升华,有极强的感染力。 4.点明上文记叙的含义,升华了主题,又为下文的抒情做好了铺垫。 【解析】 1.1】 试题分析:通读全文,理清文章的写作内容,概括每部分的写作内容,即可得知从花的大小、形状、数量、颜色以及花开的方向等方面来介绍的。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2】 试题分析:赏析人物形象,要根据文中故事情节及人物的言行描写具体举例,从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品质方面分析概括。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3】 试题分析:根据题目要求,(1)句中从加点词的角度赏析,“远”“近”两词语看似矛盾,实则生动地表现出母亲眼神的飘忽,把母亲对亲人的思念用无声的语言勾勒出来。(2)句中三个“隔着”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分析其作用,把阻隔亲情的障碍展示出来,语气强烈,逐步升华,有极强的感染力。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4】 试题分析:文中语段的作用,一般从结构和内容两个角度作答。本文中第⑦段在结构上起过渡,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内容上点明上文记叙的含义,升华了主题,又为下文的抒情做好了铺垫。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能力层级为理解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说明文阅读。

《中国石拱桥》选段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这座桥的特点是:(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三)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形状的弓合拢在一起,做成一个弧形的桥洞。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四)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唐朝的张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桥的主要设计者李春就是一位杰出的工匠,在桥头的碑文里刻着他的名字。

1.文中画线语句“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一句中,“设计”指的是什么?选出理解准确的一项(   

A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       B两个小拱

C大拱和小拱                       D一个弧形的桥洞

2.下面三句引自文中的话角度各不相同,选出分析正确的一项     

作者说“赵州桥非常雄伟”。

张嘉贞说赵州桥“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

说赵州桥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

A.施工技术 总体外观 艺术效果           B.艺术效果  施工技术  总体外观

C.总体外观 施工技术 艺术效果           D.施工技术 艺术效果  总体外观

3.选文中划线部分运用的两种说明方法是什么?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

4.要准确地说明对象,必须用语准确,讲究分寸,体会下面加横线的作用。

桥的主要设计者李春就是一位杰出的工匠。

 

查看答案

义猴

某山隅有一老圃,早失偶,惟一女远适他乡。猎者怜其孤,赠以猴。老爱如赤子,每出必从,不链不掣,而不离不逸。如是这五年。一日,老者暴卒,猴掩门,奔其姐,泪如雨。曰:“父死乎?”颔之,乃俱归。老者家徒壁立,无以为养,猴遍哭于乡,乡人乃资而掩。姐引之去,猴揖谢之,仍牢守故宅,撷果自食。每逢五必哭祭,似念老父养之五年,哀伤殊甚。未三月而偃卧坟间。乡人怜之,乃葬于老者之侧,勒石其上,曰:“义猴之墓”。

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一女远适他乡     吾德馨

B.老者暴            之为众人

C.乃俱              男友分,女有

D.葬于老者之侧      不知有汉

2.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猴子从家里一直哭到乡里,乡里人也跟着掩面哭泣。

B猴子在乡里哭了一遍又一遍,乡里人帮它一起哭。

C猴子在乡里到处哭着(求别人帮助),乡里人于是资助掩埋了(老者)

D猴子一遍又一遍的哭声惊动了乡里人,大家竟然资助掩埋了(老者)

3.读了本文后,你有何感想?请用简洁的语言回答。

 

查看答案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加横线的字。

(1)两岸连山,略无   阙_______

(2)绝巘多生怪柏  绝巘 ___

(3)引凄异  ____

2.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根据物理知识我们知道,修建水力发电站需要具备两个条件,分别是水流大和落差大。请你根据《三峡》一文,说说三峡是否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为什么(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查看答案

诗歌赏析

(清·袁枚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小米,亦学牡丹开。

注释:“白日”指阳光。

1. “苔花如小米”一句写得清新美妙,请试赏析。

2.“借苔说理”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本诗借“苔”表达了怎样的哲理?

 

查看答案

人们提出“在新时代,要做保尔还是比尔”的新命题。与比尔·盖茨相提并论的保尔•柯察金,就是苏联作家_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主人公,他受           等人影响很大,经过艰苦的锻炼,成为共产主义战士。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