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煜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 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乙】祖莹字元珍,范阳道人也。父季真,位中书侍郎、钜鹿太守。莹年八岁能诵《诗》《书》,十二为中书学生,好学耽书,以昼继夜,父母恐其成疾,禁之不能止。常密于灰中藏火,驱逐童仆,俟父母寝睡之后,燃火读书,以衣被蔽塞窗户,恐漏光明,为家人所觉。由是声誉甚盛,内外亲属呼为“圣小儿”。中书监高允每叹曰:“此子才器,非诸生所及,终当远至。”

时中书博士张天龙讲《尚书》,选为都讲。生徒悉集,莹夜读书劳倦,不觉天晓,催讲既切,遂误持同房生赵郡李孝怡《曲礼》卷上座。博士严毅,不敢还取,乃置《礼》于前,诵《尚书》三篇,不遗一字。讲罢,孝怡异之,向博士说,举学尽惊。

(《北史·祖莹传》(节选))

1.选出加横线文言实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太丘

B幼时即嗜学        邹忌修八尺有

C其欣悦            父母寝睡之后

D大雪深尺          广故言欲亡

2.选出加横线文言虚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     )

A当余从师也        四时景不同

B无从致书        头抢地尔

C蕴袍敝衣处      真无马耶

D余虽愚            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甲文第二段将“余”与“同舍生”的求学对比,表现作者求学勤艰,乐以忘忧。

B.乙文中,祖莹吟诵诗文记忆非凡。他在张天龙讲《尚书》时被选为都讲,表现出惊人的记忆能力,孝文帝听到后把他召人宫中诵《五经》并讲述要旨。

C.甲文第二段用排比写“同舍生”求学之便,强调了天资和求学条件的重要性。

D.从甲、乙两段文字来看,学习成功的关键不在于客观条件的优越,在于求学者自身的勤奋刻苦与不畏艰难、以读书为乐的精神。

4.将两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2)此子才器,非诸生所及,终当远至。

 

5.甲乙文段所写人物宋濂和祖莹在读书上有什么共同点?联系实际说说,从他们二人的经历中你受到那些启发?

 

1.C 2.D 3.C 4. (1)译文:我站在(老师的)旁边伺候着,提出疑难,讯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来请教。 (2)译文:这个孩子的才能不是大多数人能够达到的,他最终会有所作为的。(或:他最终会走得很远)。 5.宋濂和祖莹都是想法设法刻苦读书,如果想学有所成,需要勤奋学习,不怕吃苦,用心专一。(至少说两点) 【解析】 1. 试题分析:A舍:学舍;舍弃;B余:我,左右;D数:几,屡次,C都是等待。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A之:处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的;B以:来,用;其:其中,反问语气。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C.甲文第二段用排比写“同舍生”求学之便,强调了求学条件的优越性。 考点:筛选文言文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4.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句子翻译,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解释清楚关键词语“援疑”“我”“诸生”,最后疏通句子。所学课文,做过翻译练习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句。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5. 试题分析:宋濂抄书借书来读和祖莹等“父母寝睡之后,燃火读书”,两人的共同点都在刻苦学习上,因此感受启发围绕“刻苦勤奋”学习上来谈即可。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植物本是有情物

①植物学家们通过大量的试验和观测得出一个结论:植物是有着丰富感情的。

②动物长着眼睛,植物长着“眼睛”没有呢?其实植物也有“眼睛”,的眼睛就是植株细胞上的一种光感受器。植物依靠自己的这双“眼睛”,不仅能够“看见”光,还能感受到光的波长以及光照的时间和强度。正因为植物有了“眼睛”,它才能根据时间开花、换叶和生根, 在感光的过程中,植物“眼睛”对光照的需求量是各不相同的。有的植物光照时间超过12小时以上才能开花,例如稻子、小麦等:但也有光照时间不足12小时开花的,例如大豆、豌豆等:还有对光照要求并不高的“给点阳光就灿烂”的植物。当然植物学家们发现所有植物的“眼睛”都喜欢阳光。只不过不同的植物偏好光照时长不同的阳光。

③如今,植物学家们从植物细胞内提取出一种感光视觉色素,它是一种带着染色体的蛋白质,它就是植物的“眼睛”。这种“眼睛”能使每一个细胞都成为一个 光感受器,这样不仅能“看见”光,还能识别光的强度和光照时间。早晨,太阳冉冉升起,“眼睛”显得特别活泼;黄昏时分,视觉混沌,植物就闭上“眼睛”。随 着色素的变化。“眼睛”就能分辨出是早晨还是夜晚了。

④飞机、轮船遇到紧急情况时能紧急求援,那么植物也会求援吗?2011年春天,南亚湄公河闹旱灾,中国、美国和日本植物学家赶赴越南进行探测研究。他们用遥感装置检测植物,发现这些受干旱的植物都在发出一种特殊的信号。这种信号声发自植物体内,由植物体导管震动所引发,近似于人的呻吟声,就是植物在危急时刻发出的呼救信号。

⑤为了了解植物的“语言”,植物学家制造出一种别出心裁的“植物活性翻译机”。这种机器也是通过遥感装置,不同的是装上一种合成器,人们就可以直接听 到植物发出的不同声音。例如,当植物受到强烈的光照时,会发出“惊讶”的声音:当植物遇上雨水泛滥的天气时,会发出“痛苦”的声音。“植物活性翻译机”不仅可以对植物所处的环境进行判断,而且对植物本身是否遇上疾病等也能帮助判断。

⑥人累了要休息,那么植物要不要睡眠呢?近年来,人们通过研究发现,植物长期处在阳光或月光下会对自身的生长速度带来影响,植物生长必须要有“睡眠状态”。例如合欢,一到夜晚便垂下叶片。其实,植物通过“睡眠”不但有利于生长,而且还能更好地保护自己。例如花生、山芋等植物的叶子在夜幕中下垂,既减少了热量的散发,叉避免了水分的蒸腾:牡丹 等花瓣在晚间闭拢,也是为了防止自然灾害的侵袭。这是植物生长过程中的一种适应。经研究还发现,植物在夜间的温度往往比白天低1℃。正是这细微的温差变化成为影响植物叶子生长的重要因素,也才能使这种植物更能适应环境。有利于生长。

1.下面对句中引号和加点的代词指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实植物也有‘眼睛’”,“眼睛”加引号,表示特殊的意义,有别于动物的“眼睛”。

B.“还有对光照要求并不高,‘给点阳光就灿烂’的植物”,“给点阳光就灿烂”加引号,标明是引用的话。

C.“它的眼睛就像是植物细胞上的一种光感受器”,句中加点的“它”指的是“植物”。

D.“这就是植物在危急时刻发出的呼救信号”,句中加点的“这”指的是“人的呻吟声”。

2.本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植物的“有情”?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植物有“眼睛”,能够感受光照;

B.植物能够发出求救信号;

C.植物学家用“植物活性翻译机”来了解植物的“语言”;

D.植物能够利用“睡眠”来使得自己适应环境,有利于生长。

3.下面对这篇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文章说明的事物及其特征是:植物是有着丰富感情的。

B.第②④⑥段文字的开头都运用了设问的方式,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C.第②段文字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在感光的过程中,植物“眼睛”对光照的需求量是各不相同的。

D.这篇文章文字平实、准确,但行文中有变化,如第③段中的描写用词华美,读来十分生动。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这样的城市就是宜居城市。

②美好的生活,离不开优美的环境,一座适宜居住的城市,会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③生活在这样的城市里,人们舒心、安心、放心。

④合理的城市规划,给人以有序、便利的感觉;

⑤良好的生态环境,给人以舒适、惬意的享受;

⑥浓厚的艺术氛围、丰富的文化浸染,让人们心灵受到洗礼,精神得到升华。

A①③②④⑤⑥ 

B②⑤④⑥③① 

C②④⑤⑥①③ 

D⑤④⑥①③②

 

查看答案

对下面语段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成语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是汉语词汇系统中的精华。我们应该善待这份遗产。从较高层次的要求说,要积极研究它,挖掘它的深刻内涵,探讨如何在新的时代将它发扬光大。从较低层次的要求说,要正确地理解它,使用它,然而,我们许多人连这起码的要求也做不到。生活中误用成语的现象十分普遍。

A成语是文化遗产,是汉语词汇系统中的精华。

B我们应该善待成语这份遗产。

C我们要正确地理解和使用成语。

D生活中误用成语的现象十分普遍。

 

查看答案

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而立”代称三十岁,“而立之年” 指有所成就的年龄。“不惑”代称四十岁,“不惑之年” 指遇事能明辨不疑的年龄。

B《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书,其作者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他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C.《海底两万里》的作者是法国作家凡尔纳,他被公认为是“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其小说构思巧妙,情节惊险,富有想象力。

D.“记”是散文的一种体裁,可叙事,可写景,可状物,写景的目的往往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怀或抱负,如唐代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从出土的楚乐器看,编钟与编磬往往在一起,以构成“金石之声”。编钟音色丰富优美,重击如          ,轻敲若          ,闻之令人心旷神怡;编磬至今仍有优美的音质,并刻有以凤鸟为主题的凹凸纹饰。这些凤鸟,有的回首展翅         ,有的昂首远眺             ,有的仅露首尾神态盎然,充分体现了楚人声形兼美的匠心。

A风动杨柳   雷霆万钧   栩栩如生   动感十足

B风动杨柳   雷霆万钧   动感十足   栩栩如生

C雷霆万钧   风动杨柳   栩栩如生   动感十足

D雷霆万钧   风动杨柳   动感十足   栩栩如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