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写作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

写作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不管是生活中的喧哗,人与人之间的对话,还是大自然的呼唤,都会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都会在每个人心中展现出一幅属于自己的美景。

请以“听,多美”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600字。

要求:(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2)言之有理,表达真情实感。

(3)字迹工整,卷面整洁(达到此项要求,评分时可奖励2分)。

(4)不能出现真实的姓名、学校等敏感信息。

 

参考例文 听,多美 听,露珠划过花瓣,多美;听,西风掠过麦田,多美;听,枯叶纷纷飘落,多美……听,大自然赐予我们的一切,多美。 那是一年秋天,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回到了三观村——也就是我姥姥家。说实话,我是很喜欢农村的,在农村里,有清新的空气,有自然的风光,有质朴的人们;没有嘈杂的街道,没有汽车的废气,也没有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一切都显得那么安静祥和,听着来自大自然的声音,多美。 秋天的农村,自然是繁忙的。既然来了,也自然要去田里转一圈了。跟在姥姥身后,走在乡间小路上,听着风吹动着稀稀拉拉的几片树叶,听着若有若无的虫鸣,也确实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踩着松软的泥土,也确实接触到了大自然的气息。顺着路走着,周围的景物也变化着,“快到田里了。”姥姥别过头,笑着对我们说。 这是(时),我忽然听到一种奇怪的声响,像是诉说,又像是一种期待;像是兴奋,又像是一种释然。哦,原来是风。是风吹过稻田,把稻子们的心声吹进了我的心中。听,多美。我仿佛看到了许许多多的秧苗,一双双粗糙的手,将他们轻轻插入田中,从那时起,秧苗们就开始努力地汲取养分,慢慢地成长。阳光和水,提供了秧苗们生长所需要的养分,秧苗们也在时间别变化中长成了稻子。他们也一直在期待秋天的到来,也在期望自己成熟的那一刻。终于,稻穗开始饱满起来,是的,他们成熟了,在经历了几个月的努力后,他们终于成熟了。稻子在风中律动着,无不显示着它们的兴奋。(听风吹过稻田,想象稻子成熟的过程,虚写有情致。) 我有些恍惚,也许是这风吧,不知不觉中就已经来到了稻田。 没有真正来到过稻田,你是如何也想象不出来稻田的恢弘。一大片的田野连接在一起,一条条田间小路,将稻田分成大小不一的块状。只看见舅舅驾驶着一辆收割机,缓慢地行驶在稻田中,稻子被收获,散落在田野中,形成一条金色的瀑布。秸秆也均匀地铺在田野中,它们将成为来年滋润土地的肥料。听,稻子被翻滚的声音,多美。我的心中也激起了一片涟漪。(“稻子被收获,散落在田野中”,描写真实、合理吗?) 农民,这是一个辛苦的职业。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一年四季日出日落,朝朝暮暮,它们无不在忙碌中度过。艰辛与汗水,挥洒在这广袤的土地上,也滋润了他们付出了所有心血的庄稼,为的,就仅仅是这秋天的丰收啊!许多农民,或许把一生都寄托在这片田野上,而这秋日的丰收,也许是对他们心灵最好的籍慰吧。想想,当他们在耕作的空闲,站在稻田的旁边,听着风吹过稻田,听着收割机翻滚稻子,心中的喜悦,无法用言语表达。 看着姥姥脸上喜悦的表情,听着稻子翻滚的声音,我也不由得感叹:听,这收获的声音,该是最美的声音了吧。 每次回家前,姥姥总会给我们带上大包小包的东西,这次也并不例外,今年稻子大丰收,也不免带上一些新鲜的大米,告别姥姥后,我们也踏上了回家的道路。 回到家中我立刻要求妈妈用新米做一顿饭,是为了分享姥姥的那份喜悦。同时,我也十分感兴趣,这让我浮想联翩的稻子产出的米究竟有什么与众不同呢?还是和以往一样的做饭程序,淘米后放入电饭煲之中,慢慢的加热。起初,电饭煲中并没有任何声音,连我都认为自己想多了。过了一会儿,电饭煲中开始传出“噗噗噗”的声音,听着这与往常并无不同的声音,我的心中却有了一种特殊的感受。 以往吃米想到的是米的价格,但我现在感受到的,却是一种丰收的喜悦。这米,是来自成长了好几个月的稻子,也是吸收了大自然最精纯的能量所形成的;这米,是来自姥姥他们辛勤耕作的结晶,也是吸收了农民们的汗水所形成的。这是人与自然的沟通所形成的,是人努力的结果,也是大自然最好的馈赠。 看着端上餐桌的一碗碗米饭,这饱满的米粒,似乎让我醉了。仿佛我又站在那稻田旁边,看着农民们辛勤地耕作,听,人与自然的沟通,多美…… 【解析】 试题分析:“听,多美”是一篇命题作文,这就要求学生在写作时,要有创新。立意新,不写大众主题;选材新,要选择更有价值的材料;构思新,写作角度要独特,文章写作要有波澜,这样,命题写作,才会有所突破。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听  雨

季羡林①

从一大早就下起雨来。下雨,本来不是什么稀罕事儿,但这是春雨,俗话说:“春雨贵似油。”而且又在罕见的大旱之中,其珍贵就可想而知了。

“润物细无声”,春雨本来是声音极小极小的,小到了“无”的程度。但是,我现在坐在隔成了一间小房子的阳台上,顶上有块大铁皮。楼上滴下来的檐溜就打在这铁皮上,打出声音来,于是就不“细无声”了。按常理说,我坐在那里,同一种“死文字”②拼命,本来应该需要极静极静的环境,极静极静的心情,才能安下心来,进入角色,来解读这天书般的玩意儿。这种雨敲铁皮的声音应该是极为讨厌的,是必欲去之而后快的。

然而,事实却正相反。我静静地坐在那里,听到头顶上的雨滴声,此时有声胜无声,我心里感到无量的喜悦。这声音时慢时急,时高时低,时响时沉,时断时续,有时如金声玉振,有时如黄钟大吕,有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有时如红珊白瑚沉海里,有时如弹素琴,有时如舞霹雳,有时如百鸟争鸣,有时如兔落鹘起,我浮想联翩,不能自已,心花怒放,风生笔底。“死文字”仿佛活了起来,我也仿佛又溢满了青春活力。我平生很少有这样的精神境界,更难为外人道也。

在中国,听雨本来是雅人的事。我虽然自认还不是完全的俗人,但能否就算是雅人,却还很难说。我大概是介乎雅俗之间的一种动物吧。中国古代诗词中,关于听雨的作品是颇有一些的。顺便说上一句:外国诗词中似乎少见。我的朋友章用回忆表弟的诗中有:“频梦春池添秀句,每闻夜雨忆联床。”是颇有一点诗意的。连《红楼梦》中的林妹妹都喜欢李义山的“留得残荷听雨声”之句。最有名的一首听雨的词当然是宋代蒋捷的“虞美人”,词不长,我索性抄它一下: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蒋捷听雨时的心情,是颇为复杂的。他是用听雨这一件事来概括自己的一生的,从少年、壮年一直到老年,达到了“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但是,古今对老的概念,有相当大的悬殊。他是“鬓已星星也”,有一些白发,看来最老也不过五十岁左右。用今天的眼光看,他不过是介乎中老之间,用我自己比起来,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鬓边早已不是“星星也”,顶上已是“童山濯濯”了。要讲达到“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我比他有资格。我已经能够“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③了。

可我为什么今天听雨竟也兴高采烈呢?这里面并没有多少雅味,我在这里完全是一个“俗人”。我想到的主要是麦子,是那辽阔原野上的青春的麦苗。我生在乡下,虽然六岁就离开,谈不上干什么农活,但是我拾过麦子,捡过豆子,割过青草,劈过高粱叶。我血管里流的是农民的血,一直到今天垂暮之年,毕生对农民和农村怀着深厚的感情。农民的最高希望是多打粮食。天一旱,就威胁着庄稼的成长。即使我长期住在城里,下雨一少,我就望云霓,自谓焦急之情,决不下于农民。北方春天,十年九旱。今年似乎又旱得邪行。我天天听天气预报,时时观察天上的云气。忧心如焚,徒唤奈何。在梦中也看到的是细雨濛濛。

今天早晨,我的梦竟实现了。我坐在这长宽不过几尺的阳台上,听到头顶上的雨声,不禁神驰千里,心旷神怡。在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有的方正有的歪斜的麦田里,每一个叶片都仿佛张开了小嘴,尽情地吮吸着甜甜的雨滴,有如天降甘露,本来有点黄萎的,现在变青了。本来是青的,现在更青了。宇宙间凭空添了一片温馨,一片祥和。

我的心又收了回来,收回到了燕园,收回到了我楼旁的小山上,收回到了门前的荷塘内。我最爱的二月兰正在开着花。它们拼命从泥土中挣扎出来,顶住了干旱,无可奈何地开出了红色的白色的小花,颜色如故,而鲜亮无踪,看了给人以孤苦伶仃的感觉。在荷塘中,冬眠刚醒的荷花,正准备力量向水面冲击。水当然是不缺的。但是,细雨滴在水面上,画成了一个个的小圆圈,方逝方生,方生方逝。这本来是人类中的诗人所欣赏的东西,小荷花看了也高兴起来,劲头更大了,肯定会很快地钻出水面。

我的心又收近了一层,收到了这个阳台上,收到了自己的腔子里,头顶上叮当如故,我的心情怡悦有加。但我时时担心,它会突然停下来。我潜心默祷,祝愿雨声长久响下去,响下去,永远也不停。(1995年4月13日)

[注释:①季羡林:1911年出征于山东临清县。北大教授,著名学者。精通多国语言文字。②“死文字”:指已失传的吐火罗文。③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指对生死的通达看法。]

1.为什么本来极为讨厌的雨敲铁皮的声音却使作者有了平生少有的精神境界?

2.“听雨”是中国文化人的一件雅事,蒋捷的“听雨”词表现了怎样的境界?作者怎样看待蒋捷的这种境界?

3.春雨让“我”兴高采烈,文中描写了哪些场景,烘托作者的这种喜悦之情?请概括回答。

4.下面有关“听雨”的诗词所反映的心情与本文作者相同的是(     )

A.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B.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C.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D.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5.作为一代大儒,季羡林先生在文中表明了对学问、对人生、对社会的态度,阅读后你感受到作者是一个怎样的老人?结合全文简要回答。

 

查看答案

 

飞舞的线条:

①今天,对中国文化稍有了解的人,都或多或少地知道中国有书法这种独特的艺术。书法艺术与写字有关,但不等于说,将字写得好看一些,就是书法艺术了。

②汉字书写的形式有很多种,早期刻在龟甲等上的叫甲骨文,后来镌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叫金文,又叫大篆。秦始皇统一中国,文字也随之统一,那叫小篆。汉代以后又有隶书,后来在隶书的基础上产生了楷书、行书、草书。行书和草书是书写的_______(甲),_______(乙)强,又有流畅的节奏,是人们平时很喜欢的书法形式。

③中国有书法艺术,得力于两方面的因素。一是汉字,汉字是以象形为基础的方块文字,它具有独特的优美形式,为书法艺术的_______(丙)提供了条件。一是毛笔。毛笔的发明,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事件,它不仅是书法艺术产生的基础,中国绘画的独特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也来自于毛笔。由兔毫、羊毫、狼毫等做成的毛笔,柔软而富有弹性,可以产生丰富的变化,为书法艺术的产生提供了可能。

④书法是线条的艺术。当代中国台湾舞蹈家林怀民领衔的“云门舞集”舞蹈团,曾创作《行草》组舞,享誉世界。他的灵感来自中国书法。它活化了中国书法的精神,其中《行草贰》最为典型。在舞蹈过程中,舞者如同一个即兴创作的书法家,挥毫泼墨,时而停顿,时而激越,时而流动婉转,时而迟缓柔媚。虽然布景上没有书法,舞台上没有字迹,但使人感受到书法的气脉在流动。

⑤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大书法家张旭整天沉浸在他的行草世界中,他日日临摹前代大师的书迹,但进步不大。一日,他到长安街头,看到人头攒动,凑前一看,见一位女舞蹈家,姿容曼妙,身材纤秀,挥舞着长剑,凌空飞舞,柔美的身躯,飘拂的衣带,随着剑起伏。舞蹈家的身体、长剑和外在的世界几乎合为一体。她就是京城著名的舞蹈家公孙大娘。张旭看得如醉如痴,从中悟出了书法妙道,从此书艺大进。

⑥一个是______________,一个是______________,它说明书法和舞蹈有共通的因素。这共通的因素,就是无影无形又无处不在的内在气脉。书法以流动的气脉为灵魂。

⑦有的人说,看中国书法,就像看太极拳,拳手以优游回环的节奏,在茫茫虚空之中,舞出一条流动的线。

⑧中国书法所说的“一笔书”,就是就这一内在线条而言的。一笔书,不是说一笔写成,笔与笔不间断地连在一起,而是一气相连。外在的笔迹可以是缺断的,但内在的气脉不能断,内在气脉断了,就没有了生机。

⑨“一笔书”的提倡者是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他的存世名作《鸭头丸帖》,就是气脉不断之作,一气呵成,气韵流荡,线条之间时断时连。我们读这样的作品,不知不觉中就会被它内在的线条所抓住。(选自《中国文化读本》)

1.填写在文中甲、乙、丙三处最合适的一项应是(    )

A.实用性 快捷化 形式感 B.形式感 实用性 快捷化

C.快捷化 形式感 实用性 D.快捷化 实用性 形式感

2.第①段中加点词语“稍”、“或多或少”可否去掉?为什么?

3.简要概括④、⑤两段内容,填写在第⑥段的横线上。

4.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几个方面说明的:

5.【甲】有人说:汉字书法艺术不光属于书法家。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写好属于我们的、我们每日应用的汉字。

【乙】一名中学生,因作业字迹潦草和错误百出而被老师批评,他满不在乎地说:“您真是太‘老土’了!现在都用电脑上打字,谁还总用笔写汉字呀!将来我只要会用钢笔签出漂亮的名字就够了。”

你同意哪种观点?说说理由。

 

查看答案

吴留村

【清】钱泳

吴留村,中顺治五年进士。其明年,即选江西萍乡县知县,升山东沂州府知府。因事左补无锡县知县者十三年,政通人和,士民感戴。忽有奸人持制府札①立取库金三千两。吴疑之,诘以数语,其人伏罪。乃告之曰:“尔等是极聪明人,故能作此伎俩。若落他人手,立斩矣。虽然,看汝状貌,尚有出息。”乃畀②以百金,纵之去。

后数年,闽寇日炽,吴解饷由海道至厦门,忽逢盗劫,已而尽还之。盗过船叩头谢罪曰:“公,大恩人也。”询之,即向所持札取库金者。由是其人献密计,为内应,将以报吴。时闽浙总督为姚公启圣,与吴同乡,商所以灭寇之法。康熙十五年冬,八闽既复,姚上闻,特擢福建按察使,旋升两广总督。

留村在无锡既膺殊遇,夙驾将行,锡之父老士庶被泽蒙庥③者,自县治以至河干,直达于省城之金阊门,八九十里,号泣攀留,行趾相接,不下数万人。其缙绅及受知之士,则操舟祖道,肆筵设席,鼓吹喧阗;或有执卮酒以献于道路者。连樯数十里依依不舍使君为之泫然士民之感德如此。

(选自《履园丛话》,有删节)

【注】①札:文书。②畀:bì,给予。③庥:xiū,保护。

1.解释下面句中词语的意思。

(1)后数年,闽寇日炽    日:

(2)锡之父老士庶被泽蒙庥者    被: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因事左补无锡县知县者十三年  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邹忌讽齐王纳谏》)

B.乃畀以百金,纵之去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C.忽逢盗劫,已而尽还之    俄而百千人大哭(《口技》)

D.其缙绅乃受知之士    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吴疑之,诘以数语,其人伏罪。

(2)询之,即向所持札取库金者。

4.文中面波浪线的句子没有断句,请根据文意用“/”断开(限三处)。

连樯数十里依依不舍使君为之泫然士民之感德如此。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闻洮西捷报①(苏轼)

汉家将军一丈佛②,诏赐天池八尺龙③。露布④朝驰玉关⑤塞,捷书夜到甘泉宫⑥。似闻指挥筑上郡⑦,已觉谈笑无西戎⑧。放臣⑨不见天颜⑩喜,但惊草木回春容。

【注释】①指元丰四年种谔(北宋将领)指挥的米脂大捷,米脂在山西洮河之西,故称洮西。②是说将士身材像佛像一样高大。③天子的马曰龙,高七尺以上,故称八尺龙。④指征讨西夏的檄文。⑤此处指边塞。⑥指宋朝廷。⑦指修筑边境防御工事。⑧古时我国西部少数民族的总称。⑨苏轼时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故以放臣自称。⑩帝王的容颜。

1.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采用夸张的手法,以“一丈佛”“八尺龙”极力渲染了将士的威风和朝廷抗敌的决心。

B.颔联中“朝”“夜”对举,夸张地写出了王师的威风,突出了战争胜利之迅速。

C.颈联想象奇特,极具浪漫豪放之风。诗人远在千里之外,却宛若在前线一样,亲历了将士们的艰辛劳作与御敌英姿。

D.尾联寓情于景,诗人是说听到这样大快人心的消息,他却无法见到皇帝的笑颜,只能在盎然的春色中暗自神伤。

2.阅读全诗,品析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对下列病句修改错误的一项是:

A.拥有坚强的意志,是能否改掉不良习惯的根本。

修改:删去“能否”。

B.中国共产党走过的90多年的奋斗历程为我们留下了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修改:在句末加上“的伟大民族精神”。

C.他在做每道题时,都是经过认真思考、深思熟虑之后才动笔。

修改:将“认真思考”与“深思熟虑”对调。

D.“阳光体育”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要大力提倡。

修改:将“培养”改为“提高”。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