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故乡的艾菜 曹峰峻 ①除夕的晚上,我在思乡的情绪中打开家乡捎来的艾菜罐头,一阵麻...

故乡的艾菜

曹峰峻

①除夕的晚上,我在思乡的情绪中打开家乡捎来的艾菜罐头,一阵麻辣的气味窜进鼻孔,我眼圈开始温暖起来,朦胧中我看到透绿的艾菜叶在我颤动的筷子上闪着忧郁的光,仿佛向我传递故乡的云霓流逸,使我感知故乡冬季的田野,空中的月华以及月华中母亲的音容。一颗泪珠悄然滚落下来。

②艾菜又称苦艾,苦艾其实不是菜,只是一种野草,它总是在冬寒中长于冰封的田埂,深藏沟槽之角。春天的群芳斗艳不属于它,连似花非花的油菜也能喧染黄潮角逐花市,只有待春夏、秋冬在退潮中冲淡,在丰满中憔悴,苦艾才在乡间田埂上角逐飞奔,在很清静的一角梳理阳光,很有分寸地开出淡淡的黄花。不管风暴和冰雪,它总能坚忍不拔地点缀幽黑的泥土,很有耐心地独守一方风景。

③最先认识苦艾草并呼它为艾菜的是我母亲,最先把艾菜入汤、入药并以此制成特有风味的辣菜的也是母亲!那时我们在乡下政治避难,家境惨淡,每当在外上学的兄姐回家过节,母亲总熬上一锅汤分给我们喝,母亲总是在一旁默读我们被热汤滋润得油亮而有生机的嘴唇,母亲总在生硬的微笑中红着双眼,对我们说起艾菜能祛毒保平安之类的话。春节将至,母亲便将晾在屋檐下腊了一个腊月的艾菜用水洗清,放在锅里用文火翻炒,加上她认为必不可少的佐料,她亲自控制的炉火在她脸上飘动,母亲用双手捂住脸,我看到晶莹的亮点从母亲手缝间顽强地溢出来。我听到她说艾菜气味直辣得呛人。我看着她的眼睛,陷入了一种迷茫,我幼小的心灵还不能透过艾菜的辣味嗅到人生五味,但这也阻止不了我对艾菜初次麻麻的酸酸的感觉和记忆。那是一种甜蜜和苦辣的味道。

④当最后一粒谷子将秋天毫不犹豫地收藏,初冬就会招引母亲把我的手牵到原野上,在天光微熹,星星开始淡化的时候,田野上的冷风就一个劲地拂动母亲的发丝。母亲很有节奏地起伏身子。如果找到艾菜,母亲就让我坐在她铺在地上的头巾上,让我看她怎样把艾菜激动不已地移到掌心。直到日沉西山,母亲小心而不厌其烦地将一棵棵透绿的艾菜放进精巧的菜篮,母亲就把我揽进怀里,我们就会在彼此温爱中吟唱那首她教我的儿时时常背诵的歌儿:“大青龙汤桂艾黄,杏草石掌姜枣藏……”我和母亲行走在归返的路上,小镇灯火就会簇拥着关押了一天的爸爸款款走来,再看我们的家园,也缥缈在夜灯之中了。

⑤母亲的真知灼见是无懈可击的。清贫动荡的日子竟能让兄姐们健康平安地度过。我在大学图书馆曾翻遍所有的医科药典,始终没有发现与艾菜相关的文字,由此推论苦艾草只有母亲才能认识它,也只有母亲才有理由才有资格把它唤为“艾菜”。

⑥当春光一次次逼迫冬日返青,母亲就把一粒粒收藏的艾籽播种到用甜杆围成的菜园里,艾菜发芽了,母亲就把芽蕊在早晨的阳光下重新编队,依次排序到她弹过三遍棉絮般的松暖湿润的土里。艾菜在她的希望里疯长,成为四季常绿的景观,母亲的技艺也传遍了村里村外,每逢腊月,风腊的艾菜就在各家庭院里的晾衣绳上窜来窜去,翻墙走檐。整个腊月,母亲的微笑在风中荡来荡去。

⑦二十年后,母亲在我城里的小院里腌制辣菜,她遵循在月下制作的方式,先用小剪刀梳理它来自乡下的根须,院子里仍飘浮着乡下那桑田埂上的呼吸,那是遥远而亲近的声音,轻柔而恬淡,是浸润人心的天籁,是母亲生命中的抒情韵文。母亲银色的发丝在微风中拂动。母亲真的老了,那透绿的菜叶,在月光下晶莹剔透,闪着忧郁的光,怜爱地看着我,仿佛向我诉说母亲的幸福和苦难。

⑧但我不敢相信那次院里是母亲最后一次月夜制辣菜,母亲仿佛有预感,那次让我坐在她身边,让我看她掌火,亲自制出很多瓶辣菜。第二天她就坐船很平静地回乡下去了,再也没有回来。当村里的辣菜罐头厂开得如火如荼时,母亲已安息在村西头的高坡上,苦艾菜从村口顺着田埂和小路争先恐后地延伸到母亲的身边,在墓周簇拥着围了一圈又一圈,冬季来临苦艾竟然在冰天雪地开出艳艳的花,苦艾花轻弹曼舞着……

⑨我知道苦艾其实不是菜,但在寒风中照样长得矫健,苦艾花不能算花,但在阳光下却开得异常绚烂,毫不逊色。

1.第②自然段的划线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你简要分析它的表达效果。

2.阅读第③自然段,你如何理解加点的“甜蜜和苦辣”?

3.第④自然段的描写表现了母亲怎样的特点?

4.结合全文,说说最后一段有怎样的作用(提示:可从结构和内容角度分析)?

 

1.用了拟人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艾菜的生命力的旺盛,以及朴实无华、坚忍不拔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苦艾草的尊敬、赞美之情。 2.(3分)甜蜜是说母亲制作的辣菜味道不错(0.5分),更是因为在惨淡的家境中有了母亲勤劳/能干/关爱,所以觉得生活艰苦中有了甜蜜;因为母亲说艾菜气味直辣得呛人(0.5分),更是因为小小年纪的“我”已经从眼泪中隐约尝到了生活的辛酸,所以觉得又是“苦辣”的。 3.第④自然段的描写表现出母亲勤劳能干的特点(0.5分),母亲在艰辛的生活中保持着乐观的精神(0.5分),并将这种乐观传递给儿子 ,使苦难的生活有了幸福的味道。 4.(4分)篇末点题,首尾呼应,(1分,各0.5分)。深化主题,赞美了苦艾草的朴实而坚韧的品质,苦艾草更是象征了母亲在苦难中的坚强乐观的品质,升华主旨,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无限赞美和怀念之情。(若只答到篇末点题,首尾呼应,深化主题,升华主旨给2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这里是从修辞角度来对语言进行赏析,学生应了解常用修辞的特点及作用如: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学生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2. 试题分析: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而要结合文中人物的情感。根据词句原本意义,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分析、推断词句的不同含义,去深入理解词句的真正含义。要特别注意,这类试题,往往不是要问词句的表面意义,如果简单地理解为词句的表层意思,就容易理解偏差。此处甜蜜是说母亲制作的辣菜味道不错,更是因为在惨淡的家境中有了母亲勤劳/能干/关爱,所以觉得生活艰苦中有了甜蜜;因为母亲说艾菜气味直辣得呛人,更是因为小小年纪的“我”已经从眼泪中隐约尝到了生活的辛酸,所以觉得又是“苦辣”的。 3. 试题分析:学会从故事情节中来分析,学会把人物放到一定的背景环境中去分析,最后还要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第④自然段的描写表现出母亲勤劳能干的特点,母亲在艰辛的生活中保持着乐观的精神,并将这种乐观传递给儿子,使苦难的生活有了幸福的味道。 4. 试题分析:中考中记叙文经常出现分析文章某一段在内容或结构上的作用。内容上有:点明文章中心主旨、画龙点睛等作用;而结构上通常有:总领全文、承上启下、照应前文等作用。此处篇末点题,首尾呼应。深化主题,赞美了苦艾草的朴实而坚韧的品质,苦艾草更是象征了母亲在苦难中的坚强乐观的品质,升华主旨,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无限赞美和怀念之情。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畅,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1.画线句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2.“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一句中的“往往”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查看答案

王陵,沛人也。始为县豪,高祖微时兄事陵。及高祖起沛,入咸阳,陵亦聚党数千人,居南阳,不肯从沛公。及汉王之还击项籍,陵乃以兵属汉。项羽取陵母置军中,陵使至,则东向坐陵母,欲以招陵。陵母既私送使者,泣曰:“愿为老妾陵,善事汉王。汉王长者,毋以老妾故持二心,妾以死送使者。”遂伏剑而死。项王怒,烹陵母,陵从汉王定天下。以善雍齿,雍齿,高祖之仇。陵又本无从汉之意,以故后封陵,为安国侯。

陵为人少文任气,好直言。为右丞相二岁,惠帝崩。高后欲立诸吕为王,问陵。陵曰:“高皇帝刑白马而盟曰:‘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今王吕氏,非约也。”太后不。问左丞相陈平及绛侯周勃等,皆曰:“高帝定天下,王子弟;今太后称制,欲王昆弟诸吕,无所不可。”太后喜。罢朝,陵平、勃曰:“始与高帝唼血而盟,诸君不在邪?今高帝崩,太后女主,欲王吕氏,诸君纵欲阿意背约,何面目见高帝于地下乎!”平曰:“于面折廷争,臣不如君;全社稷,定刘氏后,君亦不如臣。”陵无以应之。于是吕太后欲废陵,乃佯迁陵为帝太傅,实夺之相权。陵怒,谢病免,杜门竟不朝请,十年而薨。

【注释】①豪:豪杰。②高后:即吕后,名雉,汉高祖刘邦结发之妻。 唼(shà):同“歃”。饮。古人盟会时,喝牲畜的血或在嘴唇上涂抹牲畜的血,表示诚意。

1.下列句中的“之”与“及汉王还击项籍”中的“之”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乃记而去               B.齐习辞者也 

C.予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   D.吾欲辱

2.下列各项分析中,对原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高祖在沛县起事,攻入咸阳,王陵聚集了党羽几千人,居于南阳,不肯服从沛公。

B.王陵少文直言,结果得罪了吕后;他居功自傲,不满于陈平和周勃的作为,导致了他政治斗争上的失败。

C.吕后将王陵的官职升为太傅,但王陵很不满,所以他最后称病辞职,一直到死都没上过朝。

D.“刑白马而盟”时,王陵曾亲临现场,所以他能理解刘邦的苦心,故能为此犯颜谏上。而陈平和周勃则从长远考虑问题,认为没必要犯颜直谏。

3.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愿为老妾陵              ②从汉王定天下

罢朝,陵平、勃曰        ④太后不

4.翻译下列句子。

始为县豪,高祖微时兄事陵。

 

查看答案

题墨葡萄诗

明·徐渭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注:徐渭,字文长,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屡应乡试不中,空有满腹经纶不得施展。水墨《葡萄图》,是徐渭的代表画作之一。

阅读上面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1)第三句中的“明珠”指什么?

(2)末句连用两个“闲”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古老的郊区公园里静悄悄的……

他的手在口袋里摸着勃朗宁手枪扁平的枪身,手指习惯地握住了枪柄。他慢慢地掏出了手枪。“谁能想到,你会有这么一天?”

枪口轻蔑地望着他的眼睛。   A   把手枪放在膝上,狠狠地骂了起来:“老弟,这是冒牌的英雄主义!干掉自己,任何一个笨蛋,任何时候都可以做到。这是摆脱困境的最怯懦最容易的一种办法。生活不下去,就一死了之……

他站起来,向大路走去。

(1)选段出自苏联著名作家                   的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A处人物是                

(2)是什么原因使A产生了这样的轻生念头?这以后,A的人生走向如何?请分别用相关的情节概括回答。

 

查看答案

对下面语段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成语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是汉语词汇系统中的精华。我们应该善待这份遗产。从较高层次的要求说,要积极研究它,挖掘它的深刻内涵,探讨如何在新的时代将它发扬光大。从较低层次的要求说,要正确的理解它,使用它,然而,我们许多人连这起码的要求也做不到。生活中误用成语的现象十分普遍。

A.我们应该善待成语这份遗产。  

B.成语是文化遗产,是汉语词汇系统中的精华。

C.我们要正确的理解和使用成语。

D.生活中误用成语的现象十分普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