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列短文,回答小题。 成长与成功 ①当我们说一个人成长了,通常意义上不是指他...

阅读下列短文,回答题。

成长与成功

①当我们说一个人成长了,通常意义上不是指他的身体长高了,或者年龄长大了,而是指他在精神和思想层面更加成熟了。成长,意味着一个人的思想更加丰富、心灵更加充实、能力不断增加、经验日益丰富、意志更加坚强、个性更加圆润。而停止成长,则意味着一个人停止了对思想和精神境界的追求,就像一棵树的树枝不再伸向天空,没有了触摸蓝天的渴望。

②很多人在看待人生时都存在一个误区,那就是更加看重成功,而常常忽略成长。成功是什么?按照世俗的定义,当一个人在社会上取得了财富、名誉和地位时,我们就说这个人成功了。但事实上,这一成功的定义本身就是有问题的,因为从本质上讲,成功不是得到了什么,而是一个人成长的自然结果。成功不是某种静态的东西,可以守株待兔地等来;那些唾手可得的成功,与其称其为“成功”,不如叫做“运气”,人们看待成功,未免过于简单粗暴:只看结果本身,而不去探索产生结果的路径。成功是怎么来的?是通过自身艰苦卓绝的努力得来的。从本质上讲,成功不是得到了什么,而是一个人成长的自然结果。

③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五岁时,指物作诗立就,然其父未能关注其成长,满足于邑人的“宾客”之道,“钱币”之诱,“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十多年后,天赋超人的方仲永“泯然众人矣”。而居里夫人,几十年如一日,埋头科学研究。在获得诺贝尔奖之后,依然沉醉于科学的世界,“像一个小孩儿迷醉于神话故事一般”,将更大的精力投入到对未知的探寻之中,经验日益丰富,意志更加坚强,再次获得诺奖的垂青。由此可见,持续不断的成功就是一路成长的必然结果。

④追求成长,让成功成为成长的必然结果——这就是通往成功的最正确的道路。所谓的“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耕耘是不断的成长,收获是必然的结果。如果我们只向往结果,而忽略成长,必然拔苗助长,最后枯萎而死。我们都见过飞舞的蝴蝶,在展翅飞翔的一刻,它是如此美丽,但请别忘了,在美丽的背后,它曾经有过毛毛虫的爬行、织丝成茧的辛劳、黑暗中的等待,以及破茧化蝶的痛苦。                                 (有删改)

1.围绕“成长与成功”,全文主要表达了什么观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在第③自然段中是怎样进行论证的?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根据本文对“成长与成功”的看法,简要分析下列任意一个人物的事例。

A.《邓稼先》中的邓稼先 B.《伟大的悲剧》中的斯科特 C.《范进中举》中的范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选文,联系你的学习和生活,谈谈你从文中获得的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追求成长,让成功成为成长的结果。(成功是成长的自然结果,持续不断的成功就是一路成长的必然结果。) 2.首先列举方仲永没能成长故未能持续成功的反面例子(1分),紧接着列举居里夫人重视成长持续成功的正面例子(1分),一反一正,形成鲜明对比(1分),最后得出“持续不断的成功就是一路成长的必然结果”这一观点(1分)。 3.示例一:邓稼先在持续的成长中获得了巨大成功。他在科学的研究中不断丰富经验,磨练意志,增强能力,获得了成长,成为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获得了成功。 示例二:斯科特看似未能取得世俗的成功,实际获得了人生的成长。他未能成为登上南极点的第一人,但是他以探险的勇气和对科学精神的坚守赢得了世人的尊重。 示例三:范进是一个看似获得成功却未能获取成长的人。他经过多次考试获得功名,但心灵受到摧残,思想受到戕害,不过是封建科举制度下的一个牺牲品。(评分标准:表明观点2分,阐述合理2分。) 4.评分标准:要求有适当的结合选文(1分),并联系自身的学习和生活谈启示(2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议论文中,论点是作者发表的主要观点。论点通常在标题或文首或文尾的位置,联系全文找到作者概括性(提领或总结)的表达主要观点的“议论句”,即是论点,首先看标题,再看文首文尾。要注意本文标题并不是论点,标题中没有表达作者的观点,标题只是中心议题,作者围绕这个议题分析问题讲道理,在最后一段归纳问题时才总结得了同论点即最后一段的第一句。 考点:分析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本题所问是指“论证的思路”。“论证思路”即是作者的论证过程,一般分三个步骤,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总结问题,根据文段内容概括这三个步骤的内容,即如何提出观点,如何分析证明,如何归纳。 考点:分析议论文的结构和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人物的事例叙述要简洁,紧扣“成长与成功”。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4. 试题分析: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有适当的结合选文,并联系自身的学习和生活谈启示,文通句顺即可。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完成题。

[甲]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

[乙]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夸父逐日»)

1.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⑴固不可______                     ⑵寒暑节______

⑶与日逐______                     其杖______

2.下列加横线字意思或用法相同的是(  

A.山不加增                    道渴

B.山愚公                      饮大泽

C.汝心                      跳往助

D.箕畚运渤海之尾              河、渭

3.翻译下列句子:

⑴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未至,道渴而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夸父和愚公都是我国神话寓言中塑造的英雄人物,请说说他们感人的精神品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综合实践探究。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问题。

【材料一】(课堂上)师:同学们,中国戏曲在世界的戏剧舞台上独树一帜,在世界戏剧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泉州地方戏曲,感受泉州民间文化。下面请你们来说说泉州有哪些民间戏曲。

生1:梨园戏。    生2: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两位同学的回答完全正确。那么,谁能告诉我这些地方戏曲都有哪些代表呢?

众生:《连升三级》、《真假王岫》、《大闹花府》、《陈三五娘》、《大名府》、《三打白骨精》……

师:作品真多啊!虽然我们并没有全部看过这些作品,但我们可以根据戏剧的有关知识,并结合这些作品的名称,就能够知道这些作品故事情节的特点,哪位同学来说说?

生3:……

【材料二】中国戏剧网问卷调查显示,超过65%的大学生表示自己不喜欢或不大喜欢戏曲,其原因主要是“听不懂”。戏曲唱词中大量的文言、方言、典故,表演程式中的板式、手眼身法,舞台上的特殊时空间度都会使缺乏戏曲知识的学生一头雾水,不知所云。还有一些学生表示,听不懂戏曲还在于对剧情发生的历史背景文化背景不甚了解,难以领会其中深层的意蕴。另外,许多传统戏曲内容往往宣扬封建伦理道德、三纲五常,与现代生活太脱节,导致青年观众大批流失。

读材料一,请你帮助“生2”回答两种泉州地方戏曲:(   )(  

A 黄梅戏     B  京剧    C 南音    D高甲戏

⑵中国戏曲虽然历史悠久,种类繁多,但是很多的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戏曲都濒临“灭亡”,根据材料二,为如何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请你出几招切实可行的办法。(两种方法即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为发扬光大中国地方戏曲,让世界感受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请你拟一条宣传标语,让中国的戏曲文化走向世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小说人物形象具有典型性。

《孔乙己》中的孔乙己                           ,是                    的典型;

《一厘米》中的陶影                       是许多                   的代表;

 

查看答案

默写

___________________,归雁入胡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夜泊秦淮近酒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__________________。

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事古难全。

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哪怕只有碗口那样的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___________,_________

对抗着西北风。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文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271年前,年轻的乾隆皇帝令唐岱等宫廷画家为圆明园数十个最美的场景作画,制成《圆明园四十景图咏》□155年前,《圆明园四十景图咏》被 走献给了法国皇帝,从此永诀故土。明年,丝绸版《圆明园四十景图咏》有望与大家见面,承担这项备受瞩目的“复

制文化工程”的是泉州丝绸画家陈荣浩。

据了解,作品完成后将进行中欧海丝文化巡展,《圆明园四十景图咏》是主要展览内容。通过巡展,将“海上丝绸之路”的璀璨文化送到远方,以丝绸画艺术品、文字、影像等形式讲述丝绸之路的历史渊源、时代变迁及泉州在历史上的地位与价值。该项目将成为中外艺术文化交流的新纽带,有利于传播和弘扬中国文化艺术。

(1)请用正楷字体把词语“璀璨文化”抄写在田字格里。

 

 

 

 

 

 

 

 

 

 

 

 

 

 

 

 

 

 

 

 

(2)给加横线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____      __走

(3)用音序法查“瞩” :先查音序______,再查______音节 

(4)在□处填上 合适的标点:□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