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13分) 拥有大器量,才有大境界 (1)古人云:“时穷节乃见...

阅读下文,完成题(13分)

拥有大器量,才有大境界

    (1)古人云:“时穷节乃见。”说的是越是境况不佳时,越能看出一个人的度量、涵养。人生其实就是一个大考场,各种各样的考试随时都会降临在你身上。古语说得好:“无度不丈夫。”要想做天地间大丈夫,就必须拥有大器量。

    (2)要想拥有大器量,就不要凡事对号入座。一次,马其顿国王阿普拉于斯在街上走时,曾被人泼了一身水,看到的人都说,国王该惩罚那泼水人,而他却说:“是的。不过,他并没有把水泼在我身上,而是泼在他认为的那个人身上了。”有人曾告诉苏格拉底,有人诽谤他,而苏格拉底却说:“他诽谤的不是我,因为他的那些东西在我身上丝毫都不存在。”我国北宋名相富弼,也曾遇见过类似的事情。一次外出,一名随从告诉富弼,有人在身后骂他。富弼淡然说道:“他骂的不是我,是跟我重名的一个人吧!”那个骂他的人听到后,感到羞愧至极,当面向他道歉而去。遇到这种情况,如果对号入座,那么结果肯定会是另一番情形:唇枪舌剑、大动干戈、针尖对麦芒,最后两败俱伤。所以,生活中,有一些火,不要往自己身上引,这样可以省去很多不必要的麻烦,更不会引火烧身。

    (3)想做到不对号入座,就要懂得宽容。说实话,有一些“号”就是为你量身定做的,但你完全可以不在乎。《庄子》记载:一个人去拜访老子,见老子家里凌乱不堪,心中感到非常吃惊,于是对老子说了一通不敬的话,然后扬长而去,翌日,他回来找老子道歉。老子说:“即使昨天你骂我是一匹马,我也会承认的,因为别人既然这么认为,一定有他的根据。这就是我从来不去反驳别人的缘故。”从老子的话语中我们可以领悟到,一些人之所以生活安宁、闲适的原因,不在于他们能够完全把是非、争斗置之度外,而是他们懂得用宽容之心去化解。

    (4)宽容的确是一种美好的品行,它需要心灵有足够大的空间。空间小,心就会像小水洼,即使一阵微风也能使之心神不宁;空间大,心便会像海一样,装得下十二级飓风、万丈狂澜。哲人说:你想的对象大,心就大;你想的对象小,心就小。也就是说。心里面想着绝望、仇恨,与怀着向往、宽容,其心灵空间截然不同。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心灵空间的大小取决于一个人的思想、襟怀。

    (5)若想给心灵足够大的空间,就必须懂得拒绝和取舍。一次,有人对释迦牟尼侮辱了一番,他非但没有回击,反而微笑着问道:“别人送你的东西,如果你拒收,那么这个东西应属于谁?”那人回答道:“当然属于送东西的人。”释迦牟尼接着说道:“这就对了。”在我们的生活中,正是要让自己懂得去拒绝假、恶、丑,为真、善、美留足空间。我们应该看到,一个心灵宽阔的人,不仅懂得辨别美丑,更有能力对不美好的行为进行化解和疏导。

    (6)可见,人生有大器量,才有大气象、大境界。大器量就是一座座桥,把生活中那么多的沟壑都变成了坦途,使自己和别人都走得顺畅、开阔。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2.第2——5段依次从哪四个方面展开论述?(4分)

                                                                               

                                                                                

 

3.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本文哪一段最恰当?请阐述理由。(4分)

正如西德尼·史密斯所言:“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场合:你打算用愤恨去实现的目标,完全可能用宽恕去实现。”

 

 

4.文章第四段划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1.拥有大器量,才有大境界。 2.要想拥有大器,就不要凡事对号入座;想做到不对号入座,就要懂得宽容;宽容需要心灵足够大的空间;想给心灵足够大的空间,就必须懂得拒绝和取舍。(每答对一点给1分) 3.应放在第3段中 ;进一步论证“想要做到不对号入座,就要懂得宽容”的这一观点。(2分) 4.运用比喻论证,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一个人思想胸怀的大小不同,内心的承受能力也会有很大不同,论证了“宽容的确是一种美好的品行,它需要心灵有足够大的空间。”的观点。 【解析】 试卷分析: 1. 2. 3. 4. 考点:把握中心论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牵手》,完成题。(共17分)

     ①女儿很小的时候,带她出门,总是伸一根食指让她紧紧牵住。那时的女儿多小啊,脑袋刚刚齐到我的大腿,走路深一脚浅一脚趔趔趄趄,小小的胖手攥住我的食指,不要命地抓着,那真是甩也甩不脱,割也割不掉。不知道那只小手哪来那么大的劲道,我的一根食指对她来说还是庞然大物呢。

    ②稍大的时候领她上街,牵手已经不够了,牵手之后还要用她的胳膊勾住我的小臂,结结实实的,一步不落,仿佛生怕稍不留意我就会从她的身旁逃之夭夭。我觉得小臂被她勾拉得像要脱臼,甩动不灵也妨碍走路。我会冷不防地用劲,从她胳膊里怀抱里抽出自己的手。她“嗷”地一声扑上来,仍然是不屈不挠地抓住,而且比刚才更加用劲。后来我就怕带她上街,或者喝令她去牵爸爸的手。她牵爸爸的手也是一样全心全意,她爸爸让她牵着也会一脸陶醉和幸福。

    ③女儿现在已经十三四岁了。十三四岁的女儿人高马大,我们俩并排走路,我不穿高跟鞋比她矮一个头尖。人高马大的女儿出门依旧牵着我的手,但不是攥住我一根食指了,是把我的食指中指无名小指捏成一排,而后囊括进她的掌心。我说不行,你太大了,你看街上有没有这么大的女孩子还牵妈妈手的?她“嗯”一声说,我想牵。我试图甩脱她,一次两次,三次四次,但她固执地不让我的手滑开。她的手劲多大啊!我的指骨在她掌心里酥麻酥麻,只要她再加一把劲我就会叫唤出声。可我内心也喜欢这种指骨酥麻的感觉。

    ④我真不知道女儿牵我的手要牵到什么时候,今生今世我们的手还会不会分开。我嘴里说着:不要,不要。我心里默念着:牵吧,牵吧。我的孩子!妈妈牵女儿的手天经地义;女儿牵妈妈的手地久天长。女儿把她的手交到我手里,她就把她的一切都交给我了:在她满十八岁之前,她无忧无虑,因为忧虑有妈妈担着,荆棘由妈妈去砍,给她一把毒药她会不眨眼地当糖吞下,领她走上悬崖她会一步不落紧紧跟着。谁让我是妈妈呢?她的手不交给妈妈还能够交给谁呢?妈妈生来就是要牵着孩子走路的。

    ⑤可是妈妈老了之后,你还能这样紧紧牵住妈妈的手吗,我的孩子?跟现在你把一切交给妈妈一样,那时候妈妈也该把一切都交给你了。从前你交给妈妈的是花朵儿一样的身体,诗一般梦一样的年华;以后妈妈却要回赠你一段枯萎皱缩的躯干,一个琐碎不堪的灵魂。到那时候,你会牵我的这只手吗,我的孩子,我的女儿?

1.本文题目“牵手”有哪些方面的含义,请结合全文简要说说你的理解。(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有三次女儿牵着妈妈手的细节描写,请简要概括写出来并说说这几处细节描写突有什么作用?(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结合上下文,简要说说你对下面两个句子的理解。(4分)

(1)妈妈牵女儿的手天经地义,女儿牵妈妈的手地久天长。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给她一把毒药她会不眨眼地当糖吞下,领她走上悬崖她会一步不落紧紧跟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试概括说说文章最后两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写出文中与“我真不知道女儿牵我的手要牵到什么时候,今生今世我们的手还会不会分开”这句话相照应的一个句子。(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完成题。(10分)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3分)

(委:       (去:             ②亲戚之(畔:         

2.下面“以”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固国不山溪之险

B.天下之所顺

C.寡人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

D.属予作文记之(《岳阳楼记》)

3.请用“/”标出下面语句的朗读节奏。(1分)

利。

4.翻译下列句子。(2分)

①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译文:                                                                  

②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译文:                                                                  

5.“人和”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请你结合历史或现实,再举出一个相关的事例。(2分)

答:含义:                                                               

事例:                                                                    

 

查看答案

阅读《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3分)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沙场秋点兵”一句不仅交代了          等“记叙要素”,也预示了       的前景。

2.这首词,从题材上看是写军营生活情景;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                ;从语言风格上看壮丽而不“纤巧”,所以,作者说自己写《破阵子》是“赋壮词”。

 

查看答案

综合性学习(共5分)

1.某班级在本学期的“金钱,共同面对的话题”综合性学习过程中开展了一次辩论活动。在这次活动中,小王同学说:“比尔·盖茨是世人公认的成功人士,人们提到他,总会在他的名字前冠以‘世界首富’的称谓,他的财富就是他成功的标志。所以我认为,衡量一个人成功的标志是金钱。”你是否赞同小王的说法?为什么?(3分)

答:                                        

 

 

2.如果由你来担任这次综合性学习“金钱,共同面对的话题”的主持人,请你仿照下面的示例,运用比喻手法再写两个句子,作为本次综合性活动的结束语。(2分)

示例:金钱像一面镜子,照出人们灵魂的美与丑。

答:金钱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 (共10分,每空1分)

(1)夕阳西下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2)《饮酒》中表明诗人决意摆脱尘世的干扰,过闲适恬静的生活的诗句           

                                                          

(3)面对人生的中的成功与失败的痛苦,我们以应该有                        

                                 。的心态。(请用《岳阳楼记》的原句回答)

(4)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艾青《我爱这土地》)

(5)《出师表》中                                                 一句表明诸葛亮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精神品格。

(6)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李白《月下独酌》)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