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8分) 大风 莫言 我家后面有一条弯弯曲曲的胶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18分)

大风

莫言

我家后面有一条弯弯曲曲的胶河、沿着高高的河堤向东北方向走七里左右路,就到了一片方圆数千亩的荒草甸子。每年夏天,爷爷都去那儿割草,我爷爷的镰刀磨得快,割草技术高,割下来的草干净,不拖泥带水。

  最早跟爷爷去荒草甸子割草,是刚过了七岁生日不久的一天。堤顶是一条灰白的小路, 路的两边长满野草,行人的脚压迫得它们很瑟缩,但依然是生气勃勃的。爷爷的步子轻悄悄的,走得不紧不慢,听不到脚步声。田野里丝线流苏般的玉米缨儿,刀剑般的玉米叶儿,刚秀出的高粱穗儿,很结实的谷子尾巴,都在雾中时隐时现。河堤上的绿草叶儿上挂着亮晶晶的露水珠儿,微微颤抖着,对我打着招呼。

  田野里很寂静,爷爷漫不经心地哼起歌子来:

  一匹马踏破了铁甲连环

  一杆枪杀败了天下好汉

  一碗酒消解了三代的冤情

  一文钱难住了盖世的英雄……

  坦荡荡的旷野上缓慢地爬行着爷爷悲壮苍凉的歌声。听着歌声,我感到陡然间长大了不少,童年似乎就消逝在这条灰白的镶着野草的河堤上。

  他带着我去找老茅草,老茅草含水少,干得快,牲口也爱吃。爷爷提着一把大镰刀,我提着一柄小镰刀,在一片茅草前蹲下来。“看我怎么割。”爷爷示范给我看。他并不认真教我,比画了几下就低头割他的草去了。他割草的姿势很美,动作富有节奏。我试着割了几下,很累,厌烦了,扔下镰刀,追鸟捉蚂蚱去了。

  不知何时,天上布满了大块的黑云

  我帮着爷爷把草装上车,小车像座小山包一样。大堤弯弯曲曲,刚走出里把路,黑云就把太阳完全遮住了。天地之间没有了界限,我竟然感到一种莫名的恐惧。回头看爷爷,爷爷的脸木木的,一点表情也没有。

  河堤下的庄稼叶子忽然动了起来,但没有声音。河里也有平滑的波浪涌起,同样没有声音。很高很远的地方似乎传来了世上没有的声音,天地之间变成紫色,还有扑鼻的干草气息、野蒿子的苦味和野菊花幽幽的香气。

  在我们的前方,出现了一个黑色的、顶天立地的圆柱,圆柱飞速旋转着,向我们逼过来,紧接着传来沉闷如雷鸣的呼噜声。

  “爷爷,那是什么?”

  “风。”

  爷爷淡淡地说,“使劲拉车吧,孩子。”说着,他弯下了腰。

  我们钻进了风里,听不到什么声音,只感到有两个大巴掌在使劲扇着耳门子,鼓膜嗡嗡地响。堤下的庄稼像接到命令的士兵,一齐倒伏下去。

  爷爷双手攥着车把,脊背绷得像一张弓。他的双腿像钉子一样钉在堤上,腿上的肌肉像树根一样条条棱棱地凸起来。风把车上半干不湿的茅草揪出来,扬起来,小车在哆嗦。爷爷的双腿开始颤抖了,汗水从他背上流下来。

  夕阳不动声色地露出来,河里通红通红,像流动着冷冷的铁水。庄稼慢慢地直起腰。爷爷像一尊青铜塑像一样保持着用力的姿势。

  我高呼着:“爷爷,风过去了。”

  他慢慢地放下车子,费劲地直起腰,我看到他的手指都蜷曲着不能伸直了。

  风把我们车上的草全卷走了,不,还有一棵草夹在车梁的榫缝里。我把那棵草举着给爷爷看,一根普通的老茅草,也不知是红色还是绿色。

  “爷爷,就剩下一棵草了。”我有点懊丧地说.

  “天黑了,走吧。”爷爷说着,弯腰推起了小车。

  我举着那棵草,跟着爷爷走了一会儿,就把它随手扔在堤下淡黄色的暮色中了。

  (选自《萌芽》2013年第1期,有删改)

1.莫言说:“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请用简洁的语言分点概括本文的主要故事情节。(3分)

2.根据要求回答问题。(4分)

(1)“坦荡荡的旷野上缓慢地爬行着爷爷悲壮苍凉的歌声” 句中, “爬行”一词表达上有什么作用?(2分)

(2)品味“我们进了风里”一句中“钻”的妙处。(2分)

3.阅读下面三段文字,结合全文说说爷爷是个怎样的人。(4分)

  (1)“爷爷,那是什么?”

  “风。”

  爷爷淡淡地说,“使劲拉车吧,孩子。”说着,他弯下腰。

  (2)爷爷双手攥着车把,脊背绷得像一张弓,他的双腿像钉子一样钉在堤上,腿上的肌肉像树根一样条条棱棱地凸起来。

  (3)“爷爷,就剩下一棵草了。”我有点懊丧地说。

“天黑了,走吧。”爷爷说着,弯腰推起了小车。

4.文中画线段描写了大风降临前的情形,请简要赏析。(3分)

5.小说中“我”这个人物形象有哪些作用?(4分)

 

1.爷爷和“我”—起去割草;遭遇大风;与大风搏斗。(答出三点意思即可。) 2.(1)形象写出了爷爷的歌声低沉有力、节奏缓慢。(2分)(“低沉有力”、“节奏缓慢”各1分。) (2)写出了风之大,表现了祖孙俩敢于面对大风的勇气。(2分,每点1分) 3.爷爷是一个坦然镇定、刚毅坚强的人。(“坦然镇定”“刚毅坚强”各2分,意思对即可。) 4.从视觉、听觉、嗅觉等角度描写了大风来临前自然界的反应;用词准确生动,富有变化。(角度2分,“视觉”“听觉”“嗅觉”写出其中两种即可;语言l分。) 5.以“我”的口吻讲述故事,增强真实感;通过“我”在大风来临前后的言行衬托爷爷的形象;表现祖孙情深,爷爷对“我”关心疼爱,“我”对爷爷敬爱依赖。 【解析】 试题分析: 1.这道题目考查的是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对事件的概括能力,总体可以概括为“谁,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本文中人物是爷爷和“我”,事件是一起割草的时候遭遇大风,并与大风搏斗。 2.(1)“爬行”本义指速度慢,这里指爷爷的歌声节奏缓慢;(2)“钻”的意思是用力往前冲,这里指祖孙俩勇于面对大风,走进风里。 3.面对恶劣天气“淡淡的说”说明爷爷镇定。“爷爷双手攥着车把,脊背绷得像一张弓,他的双腿像钉子一样钉在堤上,腿上的肌肉像树根一样条条棱棱地凸起来。”可以看出爷爷的坚强 4.“没有声音”是听觉,“天地之间变成紫色”是视觉,“扑鼻的干草气息、野蒿子的苦味和野菊花幽幽的香气”是嗅觉。 5.用“我”的口吻讲故事,更易于让人相信。更能突出爷爷对我的疼爱。 考点:记叙文阅读 概括主要内容 词语表达效果 分析人物形象 品味语言表达艺术 第一人称的作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14分)

玻璃之王

  “玻璃之王”是这样诞生的:1959年,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杜威兹教授等人用制造玻璃的方法,将高温金-硅合金熔体喷射到高速旋转的铜轴上,以每秒100万摄氏度的冷却速度快速冷却熔体,第一次制造出了不透亮的玻璃。当时的一位物理学家看到这种刚诞生的合金材料时,曾嘲讽地说这是一种“愚蠢的合金”。这种不透亮、看起来“愚蠢的”的东西,就是在材料科学领域开辟出一条新道路的“玻璃之王”金属玻璃。

  金属玻璃形成的原理是什么呢?通常情况下,金属及合金在从液体凝固成固体时,原子总是从液体的混乱排列转变成整齐的排列,即成为晶体。但是,如果金属或合金的液体凝固速度非常快,原子来不及排列整齐便被冻结住了,最终的原子排列方式仍类似于液体,是混乱的,这就是非晶态合金。因为非晶态合金原子的混乱排列情况类似于玻璃,所以又被称为金属玻璃。

  那么在实际生产中金属玻璃又该如何获得?研究人员发现,单一的金属液体凝固形成非晶态所需的冷却速度要远远高于其它物质液体。例如,普通的玻璃液体只要慢慢冷却下来,得到的玻璃就是非晶态的;而单一的金属液体则需要每秒高达1亿摄氏度以上的冷却速度才能形成非晶态,这个速度是普通玻璃的无数倍。由于目前工艺水平的限制,实际生产中难以达到如此高的冷却速度,也就是说,单一的金属难以在生产上被制成非晶态的金属玻璃。但是,合金弥补了单一金属的缺憾。合金具有这样两个重要性质:第一,它的熔点远低于纯金属,例如,纯铁的熔点为1538 ,而铁硅硼合金的熔点一般在1200 以下;第二,液体状态的合金原子更加难以移动,在冷却时更加难以整齐排列,也就是说,更容易被“冻结”成非晶体。这样,人们在实际生产中就将金属与其它物质混合形成合金后再来获得非晶态的金属玻璃。

  目前,金属玻璃已经得到了广泛地应用。因为它具有较强的韧性、刚性、优良的磁性、良好的化学稳定性等,人们赞扬它是“敲不碎、砸不烂”的“玻璃之王”。金属玻璃已被用于制造高档录音机、录像机的高耐磨音频视频磁头。因为具有良好的磁学性质,金属玻璃还被用于制造高压容器、火箭等重要部位的零部件。科学家们还预言,凭借其耐腐蚀、抗撞击、耐冷热的特性及优异的力学性能,金属玻璃在将来可能会成为航天、军事及民用领域的理想候选材料。                                        (原文有改动)

1.从选文内容看,作者是从哪四个方面来说明“玻璃之王”的?(4分)

2.选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1分)

3.选文第段划线句“例如,普通的玻璃液体只要慢慢冷却下来,得到的玻璃就是非晶态的而单一的金属液体则需要每秒高达1亿摄氏度以上的冷却速度才能形成非晶态,这个速度是普通玻璃的无数倍。”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4分)

4.选文第(4)段“科学家们还预言,凭借其耐腐蚀、抗撞击、耐冷热的特性及优异的力学性能,金属玻璃在将来可能会成为航天、军事及民用领域的理想候选材料。”一句中,加点的“可能”一词能否删掉?为什么?(3分)

5.依据选文内容,找出作为“玻璃之王”的金属玻璃目前都得到了哪些应用。(2分)

 

查看答案

【甲】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满分5 manfen5.com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4分)

无与为乐者                           相与步于中庭

湖中人鸟声                         下船

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①遂至承天寺张怀民         ②未果,病终

B.①             ②未复有能其奇者

C.①日更定矣                 ②问今何世

D.①湖中人鸟声             ②空谷传响,哀转久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4.甲乙两文都对景物进行了描写,甲文借景抒情,通过对庭院月光的描写,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表现了作者                  的心情。乙文写景采用的是          的手法,“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就传达出了景物的形与神。(2分)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一)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乙】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似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焉。                                     (节选自白居易《养竹记》

【注释】①本:根。②体:体悟。③虚受:虚心接受。④实:充实,充满。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4分)

①可爱者甚                       ②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③竹本                           ④故君子人多之为庭实焉。

2.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②竹似贤,何哉?

3.甲乙两文都用了             的表现手法,甲文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乙文则主要运用了          的表达方式。(2分)

 

查看答案

按要求填空。(10分)

                    ,阴阳割昏晓。 (《望岳》)

                     ,恨别鸟惊心。(《春望》)

晴空一鹤排云上,                    。(《秋词》)

                    ,铁马冰河入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⑤《渡荆门送别》中以游动的视角写出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象的句子是                                       

⑥王维的《使至塞上》中描写边塞奇特壮美景色的句子是:                     

⑦衣沾不足惜,                     。(《归园田居(其三)》)

⑧晴川历历汉阳树,                   。《黄鹤楼》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名著精彩片段,回答问题。(2分)

想到骆驼与洋车的关系,他的精神壮了起来,身上好似一向没有什么不舒服的地方。假若他想到拿这三匹骆驼能买到一百亩地,或是可以换几颗珍珠,他也不会这样高兴。他极快的立起来,扯起骆驼就走。他不晓得现在骆驼有什么行市,只听说过在老年间,没有火车的时候,一条骆驼要值一个大宝,因为骆驼力气大,而吃得比骡马还省。他不希望得三个大宝,只盼望换个百儿八十的,恰好够买一辆车的。  

    以上文段选自作品《__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这部作品主要讲述的是一个普通的人力车夫的故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