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一:作家柳青在《创业史》中写道:“人...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一:作家柳青在《创业史》中写道:“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作为中学生,你在学习、生活中都会面临诸多选择。何去何从,需要你做出理智的判断和决定。请以“我终于迈出了这一步”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题目二:寒冬,可能是一个自然轮回的季节,也可能是一个特殊的人生阶段,一种暂时低落的情绪状态。身处寒冬,我们总是有所向往,有所期盼。请以“寒冬里的期盼”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将所选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2)不限文体(诗歌除外)。

      (3)字数在600-800之间。

      (4)文中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作文一:

 

我终于迈出了那一步 夜空像是被泼了墨汁一般,唯见一轮明月。皎洁的月光透过窗户,洒下了一室清冷。 室内,我独坐于黑暗之中,任凭黑暗吞噬着寂寞。彼时,室外,母亲蜷缩在沙发上,任凭无声的电视画面斑驳了她的面孔。 曾几何时,家变得如此寂静,没有一点人气,宛如一座坟墓,充斥着压抑的气息。 曾几何时,我们之间变得如此无言,到底是屋内与屋外的距离拉远了我们心的距离。 站在房门口,看着母亲的背影,似乎有点弯曲,是岁月的痕迹。萧索的背影,让我有一种拥抱的冲动,却终迈不出停在屋内的步子。 记忆里,家中充满了欢声笑语。 偌大的房子里,蹦跳着我幼小的身影,而身旁,总立着母亲,含笑的看着我。那一种温暖,温暖了我的童年。 “咯咯”,“哈哈”......久违的笑声重新荡漾在耳边。餐桌上,摆着一盘葡萄,我与母亲坐在桌子的两侧,“预备,开始!”随着母亲的一声发令,我的短手立马行动起来,飞快地拣了一个葡萄,剥皮,张嘴,吞下。动作一气呵成。而对面的母亲则慢条斯理地剥着葡萄,细细咀嚼,吞下。还时不时地擦去我嘴角的汁水。每次的结果不言而喻,总是我早早地吃完自己盘里的葡萄,而母亲却还剩下一大堆。这时母亲总会把她的盘子推向我,说是奖励。这时的我总是欢欣鼓舞的。 小时侯,总嘲笑着母亲不如我。长大后,才明白那是母亲给予我的温暖。 而如今,我与母亲隔着这薄薄的房门,却再也拾不起那些曾经美丽的花瓣了。 站在房门口的我,想着母亲给予的温暖,是否我也该给母亲一片温暖呢? 于是,转身,抱起毯子,迈出了房门,走向母亲,轻轻地为母亲盖上。 天与地之间的距离,不过是低头的瞬间;心与心之间的距离,不过是迈出房门的那一步,而我,终于迈出了这一步...... 寒冬里的期盼 在冬天,我最期盼的就是大雪纷飞的场景。 一朵朵洁白如玉的雪花落在大树上,像一只只美丽的蝴蝶。远远望去,又好似一件雪白的外套。雪花落在田野里,庄稼、花草好像盖上了一层厚厚的棉被正在沉睡着,等待来年长出新苗。雪花落在学校里,我们堆起雪人,打雪仗,探索雪的奥妙……我喜欢雪花,雪花给我们带来了欢乐,带来了来年更好的收成。 我最欣赏、最羡慕的是在寒冷冬天里开放的梅花。梅花冰枝嫩绿,疏影清雅,花色秀美,幽香宜人,花期独早,被誉为花魁。有一首诗曾赞美了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看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梅花铁骨冰心,高风亮节的形象,鼓励着我们自强不息,坚忍不拔地迎接春的到来。 看到梅花,我便想起了国旗护卫队战士,他们为了能让国旗和太阳一同升起,不知因此付出了多少心血。但却鲜为人知。他们到北京天文台查阅一年365天日出日落的时间,结合在广场的观察记录,编排“升降国旗时刻表”。为了练好从金水桥到天安门哨位走的138步,他们不畏辛苦,日夜操练,九年来竟走了三个“二万五千里”。 他们为了维护军容,夏天穿上厚厚的外套站两个小时的岗,内衣内裤竟能拧出水来;冬天,他们穿上单薄的警服,在严寒中升旗、站岗。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像梅花一样顽强拼搏的人,他们为了建设祖国的美好明天而辛勤劳动,无怨无悔。我想我们小学生也应该向他们学习,做事不能半途而废,要有始有终,充满自信,挑战自我,战胜自我。 雪花给我们带来快乐,梅花激励我们向前,我爱美丽的冬天。 冬天,快点来到吧! 【解析】 试题分析: 首先要明确写作的主体是“我”,而非“你”或“他”,做的事情是“迈出了那一步”,整个过程是用“终于”二字来突出强调,毫无疑问,“迈出那一步”的过程是漫长而曲折的,而考生需要着重描写的也是这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和内心情感的变化;对于具体的描写,这一步,可以是友情之间破冰的那一步;这一步,可以是你克服内心的恐惧,战胜自我的那一步;这一步,可以是你犹豫很久,迈出决定帮助别人步伐的那一步;也可以是你坚持很久,终于实现质变的那一步;这一步,还可以是……总之,这一步的迈出一定是“我”极为艰难的一步,主要考查的是考生对于迈出这一步的整个过程的心理描写和情感的表达,迈出这一步前后的差距的鲜明对比以及整个过程的曲折性。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根据情境,按要求写作。(10分) 

满分5 manfen5.com

 

 

 

 

“曲圣”关汉卿骑着侧倾疾驰的摩托,欧阳修坐在电脑前聚精会神地上网,大词人辛弃疾举着双手摆出“V”字造型 ……这一幅幅涂鸦就出现在中学生的课本上。其实,课本涂鸦并非是新鲜事物,很多人在学生时代或许都做过类似的事情。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中学生,他们一致的观点是“好玩”,“有时上课觉得无聊,又不能随便说话,就在书上涂涂画画打发时间。”但教师们大都不赞成学生在课本上涂鸦,认为学生的课堂行为必须有规范和约束,自己的个性和爱好应该用适当的方式表现。

请你就“课本涂鸦”现象发表简要评论。

要求:态度鲜明,言之成理,条理清楚。字数在120—150之间。

 

查看答案

阅读《甫志高吃过的牛肉干》,完成题。(共9分)

甫志高吃过的牛肉干

①前两天,妻子从超市买回一袋牛肉干,正面的包装精美考究,还印着“中华老字号”、“重庆特产”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内贸易部”之类响亮的名头。我觉得一袋牛肉干用不着这么多的头衔。妻子见我一脸的不认可,笑着说:“就买给你长见识,这是叛徒专用品!”这怎么回事?仔细察看,印在背面的介绍上有这么一段“精彩文字”:“据著名历史小说《红岩》137页记载,1948年重庆地下党甫志高曾买XXX牛肉与新婚妻子告别。”

②天啊,果真是叛徒最爱的食品!

③商人包装自己的产品真无所不用其极。将《红岩》这部革命题材小说,变成“历史小说”,仿佛就成了“有史为证”,还写上“137页记载”更是板上钉钉了。但小说中甫志高因此而暴露行踪,被捕叛变,致使江姐入狱,重庆地下组织受到严重破坏等等恶行,商家却只字未提。【甲】看来商家是认为“中华老字号”之类的牌匾实在太多太滥,所以才挖空心思,另寻卖点,印上叛徒之最爱的广告词!

④商家为何冒天下之大不韪,用这样的人为自己的产品代言?难道不怕因此而砸了牌子?殊不知,在商场上知名度就是金钱,产品的广告代言攀附名人成风,以请到当权政要、走红明星代言为荣,实在找不到,只要史上有名,也就不管其香臭。这样的例子天天摆在眼前,让我们处处看到争夺名人的活剧。【乙】现在又添一公案:叛徒甫志高所爱的牛肉干!

    ⑤没法下咽,不得不写下这些文字。

    ⑥商品经济,追求利润,花样百出,但不能没有底线!凡进过学堂的人都知道,盗泉之水不可饮,嗟来之食不可吃。【丙】虽说为商者,凡事似乎都可商量,但是不辨是非善恶,没有道德底线的商家,一定是没有好结果的。

    ⑦如果说商人重财轻义,那么监管者呢?这里有两个让人担心的问题:一是监管者根本就没有审查过这段文字,对商家的宣传监管缺位;二是监管者缺乏应有的文化修养,他没读过《红岩》,根本不知道甫志高是谁,还以为这牛肉干和《红灯记》里李玉和举着的红灯一样,都是革命的传家宝呢!

⑧当下,过街老鼠往往能“招摇过市”,为什么?因为它们都知道要披上件“历史”、“传统”的外套来包装自己,最差的也找到“甫志高”当亲戚!市场上出现这种极不严肃的商业宣传,实在是文化的悲哀。

(作者:叶延滨,有改动)
1.请以文中“牛肉干”的包装为例,分析商家包装自己的产品都使用了哪些手段。(3分)

   答:                                                          
2.“襄阳有诸葛亮的隆中,南阳也有诸葛亮的茅庐;争西门庆,也争潘金莲;还有杨贵妃吃过的荔枝,武大郎卖过的烧饼。”这句话填入文中【甲】【乙】【丙】的哪一处最为恰当?(2分)

   答:这句话应该填入       处。(只填序号)
3.作者认为,怎样才能杜绝“甫志高吃过的牛肉干”这类极不严肃的商业宣传?请你从消费者的角度再提出一条建议或措施。(4分)

   答:                                                          

 

查看答案

阅读《老北京胡同的名称》,完成题。(共11分)

老北京胡同的名称

①北京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有着3000多年建城史,850多年建都史。北京的胡同是北京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场所、城市交通的脉络,也是京城文化发展演化的舞台。胡同的名称纪录着北京的城市历史、市民的社会生活,其由来大致可分以下几类:

②以地标性建筑命名。老北京过去“庙宇甲天下”,从辽金以前,到元、明、清三代,留下的古庙名刹不计其数。各式各样的寺、庙、观、宫、殿、庵、阁等,成为所在胡同街巷的地标性建筑,因而大多都成了地名,观音寺胡同、白云观街、城隍庙街、玉皇阁夹道……一提名称即可知道昔日的庙宇。此外,像桥梁、仓库、碑、楼、塔、门、牌楼等也有不少成了胡同名称。

③以官衙官爵命名。以官署衙门和官爵来命名胡同,是古都北京作为政治文化中心最为典型的特征之一。比如大兴胡同缘于明代时设有大兴署;察院胡同曾是明代都察院的所在地。与“官衙”胡同相比,“官爵”胡同的数量要相对少一些,但同样历史悠久。像广宁伯街、武定侯胡同等,都是从明代开始定名并流传至今的著名街巷。

                。将人名作为胡同名儿,大多缘于其人物名声赫赫。比如刘兰塑胡同是为纪念元代雕塑家刘兰而得名,三不老胡同(原名“三保老爹胡同”)则因明朝三保太监郑和而得名。与“人名”胡同相比,“姓氏”胡同要多得多,像蒋家胡同、方家胡同、赵家楼胡同、毛家湾胡同、祖家街等等,都是相应姓氏的显赫人家在那里居住过。

                。明代被认为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厂” 兴“市”旺,这些市场、工厂、作坊最早也都建在胡同中,所以老北京很多叫厂、坊、作、市的胡同街巷名称,大多都可以追溯到明代。打磨厂街、盔甲厂胡同、油漆作胡同、糖坊胡同、烧酒胡同、米市胡同、灯市口……透过这些胡同名称,仿佛依稀还能看到它们当年的热闹与喧器。

⑥以柴米油盐酱醋茶和花草树木命名。柴米油盐酱醋茶这“开门的七件事”,以及花草树木都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胡同名儿中自然会有所反映。柴棒胡同、细米胡同、油坊胡同、盐店大院、酱坊胡同、醋章胡同、茶叶胡同、棠花胡同、草园胡同……既温馨亲切又不乏浓郁的生活气息。这其中,以树木命名的胡同最多,因为北京人自古就有植树的传统,几乎每条胡同、每个院落都植有树木。双槐树胡同、四根柏胡同、枣林斜街、五棵松路……北京的树与胡同相依相伴,将胡同装点得郁郁葱葱、生机无限。

                。水是生命之源,胡同生活自然离不开水井,老北京有很多胡同遂以井来命名,如:甘井胡同、琉璃井胡同、王府井大街、三眼井胡同……另一种情况是胡同“长”啥模样,干脆就叫啥名,比如北月芽胡同、南半截胡同、八道湾胡同、三转桥胡同、羊尾巴胡同、耳朵眼胡同……这些胡同名儿既形象又生动,直接叫出了自己的“长相”。

⑧胡同是老北京的民俗风情博物馆,蕴含着浓郁的文化气息;胡同的名称世代相传,记载了北京城的历史影像,反映着老北京都市生活的风貌。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的发展,老北京的胡同消逝之快令人始料未及,不少胡同的名称也随之淡出人们的记忆。如今,北京正加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建设的力度,这其中就包含对胡同及其名称的保护。
1.请在第④、⑤、⑦段横线处分别填写一句话,正确概括该段内容。(每句不超过15字)(6分)

   答:                                                           
2.阅读下面的材料,并结合上文内容,说说老北京胡同名称的文化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3分)

【材料】

胡同名称是北京地理史貌的“活化石”。元、明时期的北京城,水源丰沛,河溪众多,因此留下很多河、湖、湾、池、沟、淀、滩、海、潭等与“水”有关的胡同名称,如北河胡同、西湖营胡同、毛家湾胡同、北池子大街、南深沟胡同、大川淀胡同、沙滩北街、海滨胡同、龙潭路、南河槽等,尽管如今这些胡同早已滴水难觅,但它们的名字已成为古城北京地理文化的镜像,映照出其沧桑变化。

   答:                                                           
3.就文中提到的“胡同名称保护”而言,下列哪种现象最应引起关注:       (只填字母)(2分)

A.北京的一些著名的老胡同和街巷,虽然己被划入旧城保护区,但它们也在不断地被修缮、改建中,悄然改变了原来青砖灰瓦清水脊的模样。

B.有三十多条胡同的名称从元朝、明朝一直叫到今天也没有什么变化,像砖塔胡同、门楼胡同、翠花胡同、绒线胡同、史家胡同、灯草胡同等。

C.“文革”期间,曾用行政命令把一些带有明显标语口号式的字眼强安在胡同名称上,结果只叫了一时,很快就消逝了,胡同又恢复了原名。

D.驴市胡同变成礼士胡同,狗尾巴胡同改成高义伯胡同,烂面胡同被改作烂漫胡同……一些胡同名称的雅化消解了原名中特有的地域文化气息。

 

查看答案

现代文阅读(共35分)

(一)阅读《协管何大拿》,完成题。(共15分)

协管何大拿

贺敬涛

①何大拿五短身材,胖,脖子几乎与脑袋粗细,四颗门牙特大,嗓门也高,面凶。

②何大拿原在一家机械工厂做大修钳工,人很牛,遇事连厂长也让着他。

③大拿牛,是因为他有绝活。

④车间里的机床,大大小小几十台,何大拿像了解自己孩子那样熟悉。坐在车间一角,大拿端着茶缸子正喝水,忽地站起来,一把推开小徒弟:“三心二意干啥呢?传动齿轮松了都不知道?”关了车床,打开盖子,果然。

⑤人家修机器,都要打开检查判断,可大拿却不,他只消用耳朵听,小毛病一听就知,中医上叫“闻”。更绝的是“悬丝诊脉”,大拿取一把螺丝刀,刀头放车床上,刀把儿放耳朵旁,机器最低速运转,这时厂长、调度都站在一边,大拿眼睛微闭,只有四颗大牙露在外边,像一个海狸先生。

⑥只一刻,大拿站起来拍拍手,大声说:“变速箱顶丝松动,造成齿轮窜动。”打开,一点不差。

⑦风光的日子说话间就到头了,车间数控化改造,大床子清一色的计算机控制,几个文文弱弱的眼镜后生成了专家。何大拿很落寞、很抑郁。恰好到了退休年龄,大拿于是光荣退休。

⑧闲下来,大拿很不适应,老发脾气。儿子去找镇综治办的朋友,正好小镇上要招个协管员,大拿一听,立刻乐了。

⑨第二天,大拿上岗了,戴个红袖标,拿个小红旗,很神气。

⑩大拿的管理地界是小镇丁字路口,临着路口的是菜市场,小商小贩占道经营很严重。小商小贩大都是龇牙人,看到何大拿,不怀好意地笑:“瞧,一个胡汉三呀,呵呵。”

大拿装没听见,腆着肚子:“那个谁,说你呢,占道了!往后退!”占道的是个老大娘,车子往后退了退。

可几个年轻后生笑嘻嘻地不买账,一个后生声音挺高:“街道宽得很哩!快赶上长安街了,退什么退?”说完,还拿把明亮亮的西瓜刀在眼前比比画画。

何大拿不含糊:“小伙子,这西瓜刀利吗?”“利呀!杀人都唰唰的。”大拿哗地把上衣一扯,瞪着眼睛:“我不信!你用大爷的脖子试试!”龇牙后生知道今天碰上真正的龇牙人了,嘟囔着退回去了。

夏天一个周六的中午,人都昏昏欲睡的,一个小男孩手里拿根冰棍一边吃一边过马路,一辆轿车飞奔而来,何大拿大叫一声冲了过去,一把推开男孩……男孩得救了,可何大拿的肋骨却断了两根。男孩是那个龇牙后生的独苗。

那辆肇事车一溜烟地跑了,案子陷入了困境。

躺在医院的何大拿对派出所的同志说:“那是辆奥迪2.4,我值班的时候听过它路过小镇的声音几次,应该是本县的车,三年车龄。”

小县城就七辆奥迪2.4,派出所的同志很快就找齐了。

大拿被担架抬着来到派出所,帮助抬担架的是龇牙后生和小商贩,脸上都透着关切。民警说:“大爷,你咋识别肇事车辆呢?”大拿静静地说:“让他们发动车!”大拿停了一下,又说:“不用单车发动,麻烦!一起吧!”

七辆车轰轰隆隆响起,大拿微微闭上眼睛,只有四颗大龅牙露在外面,像个可笑的海狸先生。

只10秒钟,大拿睁开眼:“停吧,第五辆!发动机传送皮带刚换过,有点紧。”

21司机当即就招认了:“凭听机器声音就能知道什么车,车里有什么毛病,大爷神人呀,服了!”

22大拿再上岗时,是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当戴着红袖标、拿个小红旗、龇着牙的何大拿刚一出现,小商小贩就齐齐站立,一起鼓掌致敬。

23大拿很受用,背着手,脸仰得很高,龅牙显得更大了。

24一位大姐正在龇牙后生摊上买香蕉:“哎,那大龅牙老头,就是报纸上说的那个舍身救小孩的神奇老人吗?看着咋那样凶相哩!”

25龇牙后生当时就不干了:“说什么呢?你满世界找找,还有这么慈祥的老头没!我的香蕉你放下,给再高价也不卖给你了,感情!”
1.随着情节的发展,小商贩们对何大拿的情感、态度逐渐发生了变化。请根据第⑨-25段的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4分)

与何大拿相关的事件

小商贩的行为表现

小商贩对何大拿的态度

不买账,比画西瓜刀

抵触,不服管

救小孩后,辨认肇事车辆

帮助抬担架

身体恢复,回到协管员岗位

敬佩

买香蕉的大姐说他“凶相”

当即反驳,中止生意

2. 请结合全文,说说第③-⑥段为什么要写何大拿的“绝活”。(4分)

   答:                                                          
3.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把“何大拿”这一人物形象写得生动而令人难忘的。(不超过150字)(7分)

   答: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共12分)

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段,完成题。

【甲】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节选自《列子·汤问》)

【乙】孔子学鼓琴于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改动)

————————————

【注】①进:学习新曲。②益:增加,此处与“进”同义。③数:规律,这里指演奏的技巧。④穆然:沉静深思的样子。⑤望羊:即“望洋”,向远处看的样子,这里指目光高远。⑥王(wàng)四国:统御四方天下。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3分)

(1)志在登高山            志:             

(2)卒逢暴雨              卒:             

(3)孔子学鼓琴于师襄子    于: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4分)

(1)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译文:                             

(2)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        译文:                             
3.根据【甲】【乙】两个文段的文意填空。(第①空用自己的话回答,第②③空用原文回答)(3分)

琴在古人的生活中,不是一种简单的乐器。善鼓琴者往往在琴音中寄托      ,善听者则闻弦音而知雅意,借琴识人,是谓“知音”。我们从【乙】文中看到,孔子学琴经历了“得其数”、“得其志”、“     ”三个阶段,最终达到鼓琴的最高境界;从【甲】文“              ”这句话能够看出,钟子期不愧为俞伯牙的知音。
4.俞伯牙、钟子期的知音故事广为流传,常常被诗人引用,成为诗歌中常见的典故。下列诗句没有使用这个典故的一项是       (只填字母)(2分)

A.摔破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

B.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C.故人舍我归黄壤,流水高山深相知。

D.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