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我长大了》 (13分) 小的时候想长大,于是盼着早些进入中学,早些成为大人...

阅读《我长大了》 (13)

小的时候想长大,于是盼着早些进入中学,早些成为大人。

终于考进了心目中理想的中学。带着一份喜悦对父母说:“爸、妈,我长大了,我进中学了。”父母一脸笑意:“不,孩子,成为中学生并不代表你成为大人。”

于是,我继续等着“长大”的到来。

在脸上发现了第一颗青春痘,带着一份期盼对父母说:“爸、妈,长大了,我有青春痘了。”父母一脸笑意:“不,孩子,青春痘并不证明你长大。”

渐渐,“长大”在繁忙的学业中也被淡忘。

后来,搬了家。家与车站有一段很长的路,于是邻家的孩子总是用自己的自行车捎我一段。

那是一个阴雨蒙蒙的清晨.雾气很重,路上很滑。一不小心,邻家孩子的自行车撞倒了人,我被重重地摔在地上。没有等我反应过来,邻家的孩子已扶起自行车逃之夭夭。我终于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事,这样的事才是走了为好,但是,当我要起步时,却发现被撞的是位瘦小的老太。

许多人围了过来。我有些惭愧,于是,我低着头帮老太太拾起散落在地上的菜。突然在人群中我竟发现了父亲那深邃的目光。我开始害怕,今天闯这样的祸,回去会怎样呢?

我把老太太送回家,才发现她的儿女并不孝。老太太丝毫没有责备我的意思,她只是说她很寂寞。于是,我说,我会常常去看她。

我并不想敷衍她,我决定这么做。

然而,我不知道如何面对父母。

小心翼翼地回到家,准备先做“乖宝宝”,然后再坦白交代,想来会少些责骂。

晚饭桌上,气氛并不如想象的恶劣,而且桌上也多了几样我爱吃的小菜。

饭时,我小心地边吃边看着父亲。父亲很和蔼,不时夹菜给我。我等待着父亲的训斥,而父亲却只是询问了老婆婆的情况,嘱咐我一定要多陪陪老婆婆。

依然记得那天父母在睡前语重心长地对我说的话:“孩子,你懂得了什么叫责任。”我终于感觉到父母承认了我的长大;我也终于明白,长大并不像考上中学那么容易,也不像长青春痘那么简单。长大,意味着承担责任。

的确,并不是所有长大的人都能够承担责任的;然而,能够承担责任的人却一定是长大了。

1.第一段“小时候想长大”中“想长大”的具体内容是:                         2分)

2.文中画线句子是        描写,作用是什么?(3分)

3.文中说:“此时,已有很多人围拢来。我有些惭愧……”“我”为什么会“有些惭愧”? (2分)

4.家里“气氛并不如想象的恶劣”,而“我”想象中会有怎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象?(3分)

5.“的确,并不是所有长大的人都能够承担责任的;然而,能够承担责任的人却一定是长大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1.希望早些进入中学,早些成为大人.(2分) 2.环境、为下文邻家孩子撞倒老太太作铺垫(交代邻家孩子撞倒老太太的缘由) (3分) 3.因为我坐的车撞了人,自己还想一走了之。(2分) 4.想象中父亲会严厉地批评我;因为他亲眼看到我闯了祸,而闯祸是要受惩罚的。(3分) 5.长大并不仅在于年龄,更在于心理。年龄大并不等于“长大”,年龄小也未必是没有“长大”,“长大”的标准是有责任感。(3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直接摘引“我想长大”其后的句子即可。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首先判断是景物描写或环境描写,对人物活动的场所进行描写,属于环境描写。其主要作用有铺垫情节、烘托人物心情,要具体根据文章来分析。本题要说清楚为下文什么情节铺垫即可 考点: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在文中找到此句的位置,联系上下文情节,体会人物的心情即可作答。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根据“我闯祸”这一情节理解“我”的想像即可。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5. 试题分析:分别理解前后两个分句,前句是说有的大人并没有责任感,而作者强调的是后句的意思,对孩子来说,有了责任感是长大的表现。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苏州园林》选段,回答问题。(共10分)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1.概括这段文字说明的中心。(2分)    

2.写出本段的结构方式。(2分)

3. “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一句运用的表达方式是什么?有什么作用?(3分)

4.第一句中的“艺术”和“技术”可否调换,为什么?(3分)

 

查看答案

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回答问题。(12分)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2分)

:    相与

2.翻译下列语句:(4分)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结合全文,谈谈你对“闲人”一词的理解。(3分)

4.请谈谈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分)

 

查看答案

文明你我行。班级出一期以“文明”为主题的板报,请你为这期板报拟个题目。(1分)

 

查看答案

文明进社区。学校“你丢我捡”小分队来到山麓小区,看到一个居民乱扔垃圾,有同学上前劝阻,他却说:“你们不是在捡吗?我不扔,你们还捡什么呢?”这时,我们该如何劝说呢?(字数不超过50个) (2分)

 

 

 

 

 

 

 

 

 

 

 

 

 

 

 

 

 

 

 

 

 

 

 

 

 

 

 

 

 

 

 

 

 

 

 

 

 

 

 

 

 

 

 

 

 

 

 

 

 

 

5

 

查看答案

文明在学校。学校开展“写温馨提示,做文明学生”活动,请你自选角度,为图书馆写一条文明提示语。(2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