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16分) 童年读书 莫言 ①我童年时的确迷恋读书。那时候既没有电影更...

阅读下文。(16)

童年读书

莫言

①我童年时的确迷恋读书。那时候既没有电影更没有电视,连收音机都没有。只有在每年的春节前后,村子里的人演一些《血海深仇》《三世仇》之类的忆苦戏。在当时那样的文化环境下,看“闲书”便成为我的最大乐趣。我体能不佳,胆子又小,不愿跟村里的孩子去玩上树下井的游戏,偷空就看“闲书”。

②我偷看的第一本“闲书”,是绘有许多精美插图的神魔小说《封神演义》,那是班里一个同学的传家宝,轻易不借给别人。我为他家拉了一上午磨才换来看这本书一下午的权利,而且必须在他家磨道里看并由他监督着,仿佛我把书拿出门就会去盗版一样。这本用汗水换来短暂阅读权的书留给我的印象十分深刻,那骑在老虎背上的申公豹、鼻孔里能射出白光的郑伦、能在地下行走的土行孙、眼里长手手里又长眼的杨任等等,一辈子也忘不掉啊。

③后来又用各种方式,把周围几个村子里流传的几部经典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儒林外史》之类,全弄到手看了。记得从一个老师手里借到《青春之歌》时已是下午,明明知道如果不去割草羊就要饿肚子,但还是挡不住书的诱惑,一头钻到草垛后,一下午就把大厚本的《青春之歌》读完了。身上被蚂蚁、蚊虫咬出了一片片的疙瘩。从草垛后晕头涨脑地钻出来,已是红日西沉。我听到羊在圈里狂叫,饿的。我心里忐忑不安,等待着一顿痛骂或是痛打。但母亲

看看我那副样子,宽容地叹息一声,没骂我也没打我,只是让我赶快出去弄点草喂羊。我飞快地蹿出家院,心情好得要命,那时我真感到了幸福。

④我的二哥也是个书迷,他比我大五岁,借书的路子比我要广得多,常能借到我借不到的书。但这家伙不允许我看他借来的书。他看书时,我就像被磁铁吸引的铁屑一样,悄悄地溜到他的身后,先是远远地看,脖子伸得长长,像一只喝水的鹅,看着看着就不由自主地靠了前。他知道我溜到了他的身后,就故意地将书页翻得飞快,我一目十行地阅读才能勉强跟上趟。他很快就会烦,合上书,一掌把我推到一边去。但只要他打开书页,很快我就会凑上去。他怕我趁他不在时偷看,总是把书藏到一些稀奇古怪的地方,但我总是能把我二哥费尽心机藏起来的书找到;找到后自然又是不顾一切,恨不得把书一口吞到肚子里去。

⑤有一次他借到一本《破晓记》,藏到猪圈的棚子里。我去找书时,头碰了马蜂窝,嗡的一声响,几十只马蜂蜇到脸上,奇痛难挨。但顾不上痛,抓紧时间阅读,读着读着眼睛就睁不开了。头肿得像柳斗,眼睛肿成了一条缝。我二哥一回来,看到我的模样,好像吓了一跳,但他还是先把书从我手里夺出来,拿到不知什么地方藏了,才回来管教我。他一巴掌差点把我扇到猪圈里,然后说:活该!我恼恨与疼痛交加,呜呜地哭起来。他想了一会儿,可能是怕母亲回来骂,便说:只要你说是自己上厕所时不小心碰了马蜂窝,我就让你把《破晓记》读完。我非常愉快地同意了。但到了第二天,我脑袋消了肿,去跟他要书时,他马上就不认账了。我发誓今后借了书也决不给他看,但只要我借回了他没读过的书,他就使用暴力抢去先看。

⑥后来读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文化大革命”就爆发,我童年读书的故事也就完结了。

1.本文的叙事线索是                 (1)童年时看”闲书”成为我最大乐趣的原因是:                                                           (4)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②段所叙述的故事。(3)

3.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我”读起书来”不顾一切”? (4)

4.从词语运用、修辞手法中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子。(4)

 

1.迷恋读书(童年读书)。当时的文化环境 我童年时体能不佳,胆子又小,不愿跟村里的孩子去玩上树下井的游戏。 2.我为同学家拉磨换来了阅读《封神演义》一下午的权利,这本书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3. 明明知道如果不去割草羊就要饿肚子,但还是挡不住书的诱惑,一头钻到草垛;身上被蚂蚁、蚊虫咬出了一片片的疙瘩;我总是能把我二哥费尽心机藏起来的书找到;几十只马蜂蜇到脸上,奇痛难挨,但顾不上痛等。(任意答两点即可) 4. “词语运用”示例:画线句中“悄悄地溜”“远远地看”“伸得长长”“不由自主地靠”这些词语传神地刻画出“我”抵挡不住书的诱惑,又担心被二哥驱赶的那种既渴望又窘迫的样子。体现了童年时的“我”的确迷恋读书。 (相关语句,1分;分析,2分;语言通顺,1分。) “修辞方法”示例:画线句中“我就像被磁铁吸引的铁屑一样”“像一只喝水的鹅”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书对我的吸引力,也描写出“我”不由自主地偷看二哥的书的窘态,体现了童年时的“我”的确迷恋读书。(相关语句,1分;分析,2分;语言通顺,1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注意阅读第一段文字,本段文字对全文起总领作用。第一句即是文章的线索,全文都是在讲作者儿时如何“迷恋读书”的,而最后一句即明确交代了作者迷恋读书的原因。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根据作者的活动,梳理情节,从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有什么结果这个方面概括,不要遗漏主要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阅读第二段,从中找到作者为了读书而付出代价的情节。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选出表现力强的形容词动词,或指出所使用的修辞手法,从表现人物心理状态和形象特点方面来分析其作用。 考点:分析作品描写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文。(12 )

读书与美丽

①我有一位朋友叫庄信正,是位著名的翻译家、学者。他说过这样一段话: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但对我来说,我宁愿把这句话改为“上有天堂,下有书房”。他说在他年少时就想到:反正谁也不知道天堂是什么样子,他无妨就把它想象成一间书房。

②我读到这些话时,为他的纯,以及他与我不谋而合的价值观会心地笑了。我心里对这位忘年友人涌出一股深深的感激。因为在这个价值观飞快变更的年代,我生活的很大成份,仍是独自写作与读书。有时不免对周围忙得头头是道、不读书却也十分充实的人们发出自愧落伍的叹息。而庄先生这一席话,使我认识到,我还是有伴的,并没有落伍得那样彻底。

③在易卜生的《彼尔金特》申,有个叫索尔薇格的少女,彼尔金特在恋想她时,总是想到她手持一本用手绢包着的《圣经》的形象。在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特蕾莎留给托马斯的印象,是她手里拿着一本《安娜·卡列尼娜》。这两位女性之所以在男主人公彼尔金特和托马斯心里获得了特殊的位置,是她们的书所赋予她们的一层象征意义。我的理解便是读书使她们产生了一种情调,这情调是独立于她们物质形象之外而存在的美丽。作家们都没有用笔墨来描写这两位女性的容貌,但从他们赋予她们的特定动作——持书来看,我们能清楚地看到她们美丽的气韵,那是抽象的,象征化了的,因而是超越了具体形态的美丽,这种美丽不会被衣着和化妆强化或弱化,不会被衰老所剥夺。这并不是说,任何一个女性,只要手里揣本书,就会变成特蕾莎或索尔薇格。书在不爱读书的人手里,只是个道具。重要的是,读书这项精神功课,对人潜移默化的感染,使人从世俗的渴望(金钱、物质、外在的美丽等等)中解脱出来,之后便产生了一种美丽的存在。

④我于是感到自己的幸运——能在阳光明媚的下午,躺在乳白色的皮沙发上读书,能在读到绝妙的句子时,一蹦而起,在橡木地板上踱步。太好的文章如同太好的餐食,是难以消化的,所以得回味、反当,才能汲取它的营养。

⑤女人总有永别自己外貌美丽的时候。不甘永别的,如某些反复整容的明星,就变成了滑稽的角色。时光推移,滑稽都没有了,成了“人定胜天”的当代美容技艺的实验残局,一个绝望地要超越自然局限的丑角。这个例证或许给了我们一点启示:漂亮和美丽是两回事。一双不漂亮的眼睛可以有明丽的眼神;                              ;一副不完美的身材可以有好看的仪态。这都在于一个灵魂的丰富和坦荡。美化灵魂或许有不少途径,但我想,阅读是其中易走的,不昂贵的,不须求助他人的捷径。

1.选文作者论述的主要观点是                                (3)

2.文章第③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结合文章具体内容作简要分析(4)

3.请你仿照第⑤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横线上补写一个句子。(2)

4.结合本文和现实生活,谈谈你对“读书与美丽”的理解。(3)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17)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另有作)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2)

饿 体肤 以动 能。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

(1)委而(     )       (2)域民不封疆之界(   )

(3)恒过然后能改(    ) (4)困于心于虑而后作(   )

3.翻译下列句子。(4)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用原文的句子回答问题。(4)

对“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在军事上的不同作用,作者持怎样的看法?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列举的六位历史人物的人生经历有哪些相似之处?(3

 

查看答案

请你参加班级组织的“千古风流人物·诸葛亮”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8)

1.诸葛亮在我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有关他的传说、故事、成语、俗语很多,如:三顾茅庐、隆中对策等等。请分别写出一个与诸葛亮有关的成语和故事。(不能重复2)

成语:               故事:               

2.成都武侯祠有一副歌颂诸葛亮的对联,上联是:“两表酬三顾”,请找出下联(2 )下联:(            )

A千古仰威仪      B功定属元勋    C宁静而致远   D一对足千秋

3.请以“我也说说诸葛亮”为话题写一段话。(100字左右 4)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9)

1.《格列佛游记》中格列佛先后游历了小人国、大人国、        、慧国四个国家,在小人国利里浦特,党派的阵营是以             来划分的。(2 )

2.阅读《水浒传》选段,回答问题。(4)

①智深相了一相,走到树前,把直裰脱了,用右手向下,把身倒缴着,却把左手扳住上截,把腰只一趁,将那株绿杨树带根拔起。众泼皮见了,一齐拜倒在地,只叫:“师父非是凡人!正是真罗汉!无千万斤气力,如何拔得起!

这段文字出自《水浒传》的第七回“             豹子头误入白虎堂”(2)

②”鲁达拔步便走,回头指着郑屠户道:“你诈死,洒家和你慢慢理会!”一头骂,一头大踏步去了。”(《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从以上言行中,你读出了鲁达           的性格特征。(2)

3.“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这段话是              (人名)的名言警句,它所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3)

 

查看答案

默写。(12)

1.过尽千帆皆不是,                      。肠断白频洲。

2.                        ,西北望,射天狼。

3.                         ,载不动许多愁。

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5.陛下亦宜自谋,以                              

6.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7.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以“                            。”表达了他收复河山、建功立业的理想。

8. 王维《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名句,使我们联想到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描写边城冷落荒凉景色的句子:“                               。”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