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12 分) 读书与美丽 ①我有一位朋友叫庄信正,是位著名的翻译家、学...

阅读下文。(12 )

读书与美丽

①我有一位朋友叫庄信正,是位著名的翻译家、学者。他说过这样一段话: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但对我来说,我宁愿把这句话改为“上有天堂,下有书房”。他说在他年少时就想到:反正谁也不知道天堂是什么样子,他无妨就把它想象成一间书房。

②我读到这些话时,为他的纯,以及他与我不谋而合的价值观会心地笑了。我心里对这位忘年友人涌出一股深深的感激。因为在这个价值观飞快变更的年代,我生活的很大成份,仍是独自写作与读书。有时不免对周围忙得头头是道、不读书却也十分充实的人们发出自愧落伍的叹息。而庄先生这一席话,使我认识到,我还是有伴的,并没有落伍得那样彻底。

③在易卜生的《彼尔金特》申,有个叫索尔薇格的少女,彼尔金特在恋想她时,总是想到她手持一本用手绢包着的《圣经》的形象。在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特蕾莎留给托马斯的印象,是她手里拿着一本《安娜·卡列尼娜》。这两位女性之所以在男主人公彼尔金特和托马斯心里获得了特殊的位置,是她们的书所赋予她们的一层象征意义。我的理解便是读书使她们产生了一种情调,这情调是独立于她们物质形象之外而存在的美丽。作家们都没有用笔墨来描写这两位女性的容貌,但从他们赋予她们的特定动作——持书来看,我们能清楚地看到她们美丽的气韵,那是抽象的,象征化了的,因而是超越了具体形态的美丽,这种美丽不会被衣着和化妆强化或弱化,不会被衰老所剥夺。这并不是说,任何一个女性,只要手里揣本书,就会变成特蕾莎或索尔薇格。书在不爱读书的人手里,只是个道具。重要的是,读书这项精神功课,对人潜移默化的感染,使人从世俗的渴望(金钱、物质、外在的美丽等等)中解脱出来,之后便产生了一种美丽的存在。

④我于是感到自己的幸运——能在阳光明媚的下午,躺在乳白色的皮沙发上读书,能在读到绝妙的句子时,一蹦而起,在橡木地板上踱步。太好的文章如同太好的餐食,是难以消化的,所以得回味、反当,才能汲取它的营养。

⑤女人总有永别自己外貌美丽的时候。不甘永别的,如某些反复整容的明星,就变成了滑稽的角色。时光推移,滑稽都没有了,成了“人定胜天”的当代美容技艺的实验残局,一个绝望地要超越自然局限的丑角。这个例证或许给了我们一点启示:漂亮和美丽是两回事。一双不漂亮的眼睛可以有明丽的眼神;                              ;一副不完美的身材可以有好看的仪态。这都在于一个灵魂的丰富和坦荡。美化灵魂或许有不少途径,但我想,阅读是其中易走的,不昂贵的,不须求助他人的捷径。

1.选文作者论述的主要观点是                                (3)

2.文章第③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结合文章具体内容作简要分析(4)

3.请你仿照第⑤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横线上补写一个句子。(2)

4.结合本文和现实生活,谈谈你对“读书与美丽”的理解。(3)

 

1. 美化灵魂或许有不少途径,但我想,阅读是其中易走的,不昂贵的,不须求助他人的捷径。或:读书这项精神功课,对人潜移默化的感染,使人从世俗的渴望(金钱、物质、外在的美丽等等)中解脱出来,之后便产生了一种美丽的存在。 2.举例论证(1分)以索尔薇格、特蕾莎这两位女性为例(1分)正面论述了读书使人产生了一种美丽的气韵,这种美丽不会被衣着和化妆强化或弱化,不会被衰老所剥夺。(2分) 3.示例:一副不标致的面容可以有可爱的神态(符合语境、句式相同即可) 4.略(言之有理即可,表达不够通顺的酌情扣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论点通常在标题或文首或文尾的位置,联系全文找到作者概括性(提领或总结)的表达主要观点的“议论句”,即是论点,首先看标题,再看文首文尾。本文最后一段结论就是本文的论点。 考点:分析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作者举作品中的人物,属于举例论证,其论证的问题摘引本段最后一句即可。 考点:分析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注意两个例句的内容、写作方法和结构特点,例句是以人自身作比,用类比的方法说明道理。仿句要符合例句这些特点,成例句组成意义相联的排比句。 考点: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4. 试题分析:从读书增长智慧,让人知书达礼、举止文雅、谈吐不凡,读书陶冶情操,使人心灵纯净这方面方面来谈读书使人形象、气质、精神“美丽”的道理。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言文。(17)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另有作)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2)

饿 体肤 以动 能。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

(1)委而(     )       (2)域民不封疆之界(   )

(3)恒过然后能改(    ) (4)困于心于虑而后作(   )

3.翻译下列句子。(4)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用原文的句子回答问题。(4)

对“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在军事上的不同作用,作者持怎样的看法?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列举的六位历史人物的人生经历有哪些相似之处?(3

 

查看答案

请你参加班级组织的“千古风流人物·诸葛亮”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8)

1.诸葛亮在我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有关他的传说、故事、成语、俗语很多,如:三顾茅庐、隆中对策等等。请分别写出一个与诸葛亮有关的成语和故事。(不能重复2)

成语:               故事:               

2.成都武侯祠有一副歌颂诸葛亮的对联,上联是:“两表酬三顾”,请找出下联(2 )下联:(            )

A千古仰威仪      B功定属元勋    C宁静而致远   D一对足千秋

3.请以“我也说说诸葛亮”为话题写一段话。(100字左右 4)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9)

1.《格列佛游记》中格列佛先后游历了小人国、大人国、        、慧国四个国家,在小人国利里浦特,党派的阵营是以             来划分的。(2 )

2.阅读《水浒传》选段,回答问题。(4)

①智深相了一相,走到树前,把直裰脱了,用右手向下,把身倒缴着,却把左手扳住上截,把腰只一趁,将那株绿杨树带根拔起。众泼皮见了,一齐拜倒在地,只叫:“师父非是凡人!正是真罗汉!无千万斤气力,如何拔得起!

这段文字出自《水浒传》的第七回“             豹子头误入白虎堂”(2)

②”鲁达拔步便走,回头指着郑屠户道:“你诈死,洒家和你慢慢理会!”一头骂,一头大踏步去了。”(《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从以上言行中,你读出了鲁达           的性格特征。(2)

3.“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这段话是              (人名)的名言警句,它所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3)

 

查看答案

默写。(12)

1.过尽千帆皆不是,                      。肠断白频洲。

2.                        ,西北望,射天狼。

3.                         ,载不动许多愁。

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5.陛下亦宜自谋,以                              

6.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7.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以“                            。”表达了他收复河山、建功立业的理想。

8. 王维《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名句,使我们联想到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描写边城冷落荒凉景色的句子:“                               。”

 

查看答案

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

A卒中往往(常常)        王侯将相有种乎(难道)

B将军宜枉驾顾之(屈尊)    是以先帝简拔以陛下(给予)

C不见我于王(为什么)     所识穷乏者我与(得到)

D搜于中三日三夜(国家)   子非鱼,知鱼之乐(怎么)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