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比较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5—9题。(18分) 【甲】邹忌修八尺有余,而...

比较阅读[][]两个文段,完成59题。(18)

【甲】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孙叔敖正衣冠而出见之,谓老父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

                                          (选自《贾谊传》)

【注释】①令尹:楚国官名,相当于宰相。②老父:指老人。③吊:哀悼,吊唁。④垢(ɡòu):通“诟”,辱骂。⑤患处之:祸患就会降临到他那里。⑥意益下:指为人更谦恭。⑦心益小:思想越谨慎小心。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4)

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  ⑵数月之后,时时而(            ) 

⑶岂有乎          (            )  ⑷敬受命,愿闻教    (            ) 

2.下面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

A.明日徐公来,孰视  

孙叔敖正衣冠而出见     

B.此所谓战胜朝廷

泰山

C.窥镜自视     

位已高擅权者君恶之          

D.美于徐公

治楚矣

3.翻译下面句子。(4)

⑴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⑵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

4.甲、乙两文所谈的都是“进言纳谏”之事,其中“邹忌”和“老父”的劝说方式有什么不同?(4)

5.在生活中,我们难免会迎来一些劝说批评。请结合甲乙两文内容,说说你应当如何正确对待劝说批评?(3)

 

1.⑴使……听到;⑵间或,偶然;⑶指教、教导;⑷其余的。 2.A 3.⑴一年之后,即使有人想进言,也没有什么可以进谏的了。⑵身份显贵以后就对别人傲慢的人,老百姓就会离开他。 4.邹忌用暗示、类比的方式委婉规劝,易被人接受;(2)老父以吊唁这种极端的方式规劝,有极强的警示性、寓意性,但不容易被人接受,若不遇贤者,恐有祸患。 5.示例: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劝说批评,我们应采取“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正如文中的齐王、孙叔敖因虚心、诚心接受他人的规劝而获得成功。因此,我们应学会虚心地听取别人善意的劝说批评。 【解析】 1. 试题分析:识记和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是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点之一。具体要求有准确理解实词的常用义;准确了解常见的古汉语词类活用现象,当然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文”能用已学过的文言词语的意思,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这里应注意“闻”的使动用法。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A中二者都是“代词”;B:在/比;C:承接/并列;D:认为/用来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翻译文句是中考文言文阅读必考题型之一。翻译文句,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文句时要做到字字落实,要特别注意对关键词语的把握,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一般用对译法、替换法、调整法、保留法、增补法、删削法等办法进行翻译。注意“骄”的理解。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4. 试题分析:首先在于对语段的整体理解。即,读懂文本内容。然后,要先审题干,审出命题点和做题要求与范围,再进行理解内容,进行比较辨别,这里邹忌用暗示、类比的方式委婉规劝,易被人接受;老父以吊唁这种极端的方式规劝,有极强的警示性、寓意性,但不容易被人接受,若不遇贤者,恐有祸患。 考点: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能力层级为理解B。 5. 试题分析:联系生活实际,个性化感悟是近几年文言文中考种常见的题型之一,是课内文言文阅读的拓展迁移。要求在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及作者观点态度的基础上,能联系社会、生活的实际和个人认识,对文章做出评价,阐发个性化的有创意的阅读。学生能扣住观点,说出自己的感悟,并能联系生活实际,扣原文主题进行小结。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综合探究。(10)

一个民族的文字发展,往往是民族兴衰的见证。中国汉字承载着五千年灿烂文化,标志着华夏文化的源远流长因此,我校举行书写规范汉字的推广活动请你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字属于全体中国人,写方块字、说中国话不仅仅是孩子们要做的功课,也是大人们必备的素养。但略显遗憾的是,无论是“央视版”还是各“地方版”的汉字听写大赛,参赛者大多限于学生。事实上,在网络时代,普及“全民拼写汉字”的理念或许更具有现实针对性。

材料二:作为世界上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象形文字,中文的价值不仅仅在于记事、交流,其背后更蕴含着一种“东方美学”。无论是顶天立地的“人”,还是“造分天地,化成万物”的“一”,都凝聚着华夏先人的智慧。身处人流、物流、信息流往来空前的全球化时代,应该说,中文已成为联结海内外炎黄子孙最为重要的文化纽带之一,有汉字处有华人,有中文的场所必能感受到中华文明的荣光。

材料三:汉字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直接体现,在中国古代,读书识字与知书达礼是相互联系,溶为一体的,是一种文化生活方式。无论我们如何宣传中国文化的博大与历史的悠久,我们都不能否认与忽视的是,在中国文化里,没有任何其它事物比汉字更能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汉字是中国文化传承的唯一最有效载体。

1.材料一主要意图是什么?(2)

2.综合三则材料,请简要概括“汉字”的主要特征。(4)

3.汉字是中国文化传承的唯一最有效载体,应当积极传承发扬。请就如何传承发扬拟写两条合理的建议。(4)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7)

1.下列各项中,对相关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A.孙悟空曾被封为齐天大圣,猪八戒原是天蓬元帅,沙僧做过卷帘大将,但后来他们都做了唐僧的徒弟,随唐僧西天取经。(《西游记》)

B.诸葛亮一生多次用火攻取得战役的胜利,如: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火烧赤壁,火烧连营七百里等。 (《三国演义》)

C.武松是一位豪侠之士,他景阳冈打虎是“勇”的表现,醉打蒋门神是“义”的驱使,斗杀西门庆是“恨”的宣泄。(《水浒传》)

D.鲁滨逊一行人从里斯本回英国的途中遇到一头熊,星期五用石头扔熊,熊便紧追不舍,星期五将它诱到树上,趁熊下树的时候,把枪口捅进它的耳朵,将熊打死了。(《鲁滨逊漂流记》)

2.下面两题,任选一题作答。(80字左右,4)

①格列佛为什么成了利立普特国举国称颂的英雄?

七擒孟获是诸葛亮平定南中叛乱过程中对南中豪强首领孟获采取的攻心战,目的是彻底地消除南中少数民族的反叛心理。请你概述“七擒孟获”的故事情节。

我选(    )。具体内容

 

查看答案

口语交际。(3)

中央电视台《出彩中国人》栏目开播后,很多人以登上这个舞台作为人生又一个出发点,而流浪歌手侯开亮、小草以登上这个舞台作为流浪生涯的结束,他们坦言“……我们现在30岁了,真的能够感觉到肩上的责任了:父母年龄大了,应该去培育下一代。”他们这一决定感动了千千万万人,你看到这里肯定深受启发。你不禁有话要对侯开亮、小草他们说,请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查看答案

按要求填空。(10分,以回答最好的5道题计分)

1.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故逐之。(《曹刿论战》)

2.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诗经·关雎》

3.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孟子《鱼我所欲也》)

4.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诗经·蒹葭》

5.《〈孟子〉二章》中强调“人和”是克敌制胜首要条件的句子是:           

             

6.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认为人只有在艰苦环境中锻炼,才能      

                      

7.若到江南赶上春,                  。(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查看答案

作文  (二选一)(40分)

1)请以“那始终让我感到惭愧”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2)请以“责任”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要有真情实感;②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⑤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