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综合探究。(10分) 一个民族的文字发展,往往是民族兴衰的见证。中国汉字承载着五...

综合探究。(10)

一个民族的文字发展,往往是民族兴衰的见证。中国汉字承载着五千年灿烂文化,标志着华夏文化的源远流长因此,我校举行书写规范汉字的推广活动请你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字属于全体中国人,写方块字、说中国话不仅仅是孩子们要做的功课,也是大人们必备的素养。但略显遗憾的是,无论是“央视版”还是各“地方版”的汉字听写大赛,参赛者大多限于学生。事实上,在网络时代,普及“全民拼写汉字”的理念或许更具有现实针对性。

材料二:作为世界上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象形文字,中文的价值不仅仅在于记事、交流,其背后更蕴含着一种“东方美学”。无论是顶天立地的“人”,还是“造分天地,化成万物”的“一”,都凝聚着华夏先人的智慧。身处人流、物流、信息流往来空前的全球化时代,应该说,中文已成为联结海内外炎黄子孙最为重要的文化纽带之一,有汉字处有华人,有中文的场所必能感受到中华文明的荣光。

材料三:汉字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直接体现,在中国古代,读书识字与知书达礼是相互联系,溶为一体的,是一种文化生活方式。无论我们如何宣传中国文化的博大与历史的悠久,我们都不能否认与忽视的是,在中国文化里,没有任何其它事物比汉字更能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汉字是中国文化传承的唯一最有效载体。

1.材料一主要意图是什么?(2)

2.综合三则材料,请简要概括“汉字”的主要特征。(4)

3.汉字是中国文化传承的唯一最有效载体,应当积极传承发扬。请就如何传承发扬拟写两条合理的建议。(4)

 

1.普及“全民拼写汉字”的理念。。 2.汉字是象形文字;蕴含着“东方美学”;是中国文化的直接体现;更能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3.示例1: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应加强对汉字音义形的把握,正确使用汉字。 示例2: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应为自己创造机会一笔一划的书写汉字。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类题考查学生语言实际运用能力。要求学生具有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和概括表述能力。概括时,能围绕“全民拼写汉字”这一理念即可。 考点:这是对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的考查 2. 试题分析:要求学生能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内容要点。从三个材料中总结汉字是象形文字;蕴含着“东方美学”;是中国文化的直接体现;更能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考点:这是对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的考查 3. 试题分析:这是一类综合性学习与语言运用知识的考查,学生就研究话题,进行活动设计,属开放性较强的一类试题,不设统一标准和答案,学生只要紧扣活动主题,设计合理都能得分。 考点:这是综合性学习和运用考点的考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名著阅读。(7)

1.下列各项中,对相关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A.孙悟空曾被封为齐天大圣,猪八戒原是天蓬元帅,沙僧做过卷帘大将,但后来他们都做了唐僧的徒弟,随唐僧西天取经。(《西游记》)

B.诸葛亮一生多次用火攻取得战役的胜利,如: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火烧赤壁,火烧连营七百里等。 (《三国演义》)

C.武松是一位豪侠之士,他景阳冈打虎是“勇”的表现,醉打蒋门神是“义”的驱使,斗杀西门庆是“恨”的宣泄。(《水浒传》)

D.鲁滨逊一行人从里斯本回英国的途中遇到一头熊,星期五用石头扔熊,熊便紧追不舍,星期五将它诱到树上,趁熊下树的时候,把枪口捅进它的耳朵,将熊打死了。(《鲁滨逊漂流记》)

2.下面两题,任选一题作答。(80字左右,4)

①格列佛为什么成了利立普特国举国称颂的英雄?

七擒孟获是诸葛亮平定南中叛乱过程中对南中豪强首领孟获采取的攻心战,目的是彻底地消除南中少数民族的反叛心理。请你概述“七擒孟获”的故事情节。

我选(    )。具体内容

 

查看答案

口语交际。(3)

中央电视台《出彩中国人》栏目开播后,很多人以登上这个舞台作为人生又一个出发点,而流浪歌手侯开亮、小草以登上这个舞台作为流浪生涯的结束,他们坦言“……我们现在30岁了,真的能够感觉到肩上的责任了:父母年龄大了,应该去培育下一代。”他们这一决定感动了千千万万人,你看到这里肯定深受启发。你不禁有话要对侯开亮、小草他们说,请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查看答案

按要求填空。(10分,以回答最好的5道题计分)

1.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故逐之。(《曹刿论战》)

2.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诗经·关雎》

3.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孟子《鱼我所欲也》)

4.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诗经·蒹葭》

5.《〈孟子〉二章》中强调“人和”是克敌制胜首要条件的句子是:           

             

6.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认为人只有在艰苦环境中锻炼,才能      

                      

7.若到江南赶上春,                  。(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查看答案

作文  (二选一)(40分)

1)请以“那始终让我感到惭愧”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2)请以“责任”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要有真情实感;②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⑤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 (14)

德国人的炮还在轰击,但是,和先前一样,炮弹落下的地方都离老妇人很远。

  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

  她又在衣袋里摸了半天,摸出火柴来。她把那大蜡烛插到坟堆的顶上,点了起来。这晚上没有风,蜡烛的火焰向上直升,一点也不摇晃。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

    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但是有好几次,炮弹落得相当近,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老妇人就取出火柴来,很耐心地再把蜡烛点燃。

  天快要亮了。蜡烛也快要燃尽了。老妇人在地上到处找,终于找到了一小片带锈的洋铁。她用瘦弱的手指使劲把这片洋铁弯成了半圆,插在蜡烛旁边的泥土中,作为挡风的屏障。布置好了,她站起身来,仍旧慢慢地穿过方场,绕过那一段没有倒下的铁栏杆,回到地窖里去了。

  拂晓前,契柯拉耶夫所属的那一连红军,在猛烈的炮火掩护下,直奔方场,占领了那座桥。

  隔了一两个小时,天色已经大亮。红军的坦克紧跟着步兵过桥去了。战斗在河的对岸进行着,再没有炮弹落在方场上了。

  这时候,连长派了几个士兵去找契柯拉耶夫的尸身,打算把他和今天早上战死的战士一同埋葬。

  那几个士兵到处找契柯拉耶夫的尸身——可是找不着。突然,有一个士兵吃惊地大声叫了起来。

   “看呀!”那红军说。

  大家都朝他指点的方向看。

  在已经被破坏的铁栏杆附近,耸立着一个小小的坟堆。一支蜡烛,旁边还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挡住了风,在坟堆上闪耀着柔和的火焰。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给蜡泪淹没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闪烁。

  站在坟旁的红军士兵们立刻脱下了帽子。他们围着坟堆,静默地站着,看着这渐渐暗淡下去的烛光。

    这时候,一个披着黑色大围巾的高身材的老妇人走近来了。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这一支和坟上的快点完的那一支一模一样,显然是一对。老妇人蹲下身去拾起那蜡烛头,把那新的一支点着,插在那老地方。她站起来的时候,行动很困难,离她最近的红军士兵小心地把她扶了起来。

    即使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没有再回过头来,看一下那蜡烛和那些士兵。

1.课文多次写了炮弹落在老妇人的旁边的情景,有什么作用?(3分)

2.选段对老妇人运用了什么描写?她是怎么样的一个人?(4分)

3.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 这里又提到围巾的颜色,有什么特殊的意味?2分)

4.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 为什么要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2分)

5.选段的最后一段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活动都是通过她的动作来表现。设想一段老妇人的心理活动,用一百字左右写下来。3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