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口语交际。(3分) 中央电视台《出彩中国人》栏目开播后,很多人以登上这个舞台作为...

口语交际。(3)

中央电视台《出彩中国人》栏目开播后,很多人以登上这个舞台作为人生又一个出发点,而流浪歌手侯开亮、小草以登上这个舞台作为流浪生涯的结束,他们坦言“……我们现在30岁了,真的能够感觉到肩上的责任了:父母年龄大了,应该去培育下一代。”他们这一决定感动了千千万万人,你看到这里肯定深受启发。你不禁有话要对侯开亮、小草他们说,请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示例1:侯开亮、小草:你们是最出彩的中国人,(1分)因为你们让我们明白了:一个人应该明白自己的责任,而且应该尽自己的所能去履行自己的责任。正如你们决定停止流浪生涯,回到老家,一边陪伴父母,一边培育子女,一边继续自己的歌唱生涯。(1分)这是很有智慧的选择,我也相信你们这种明智之举,一定会得到幸福的。(1分) 示例2:侯开亮、小草:你们是因明白孝心而成为最出彩的中国人,(1分)因为尽孝是我们每个人都尽到的责任。(1分)你们从离家到回家,从年轻的时候不很懂得孝顺,到现在年龄大了,渐渐明白孝顺。(1分)我一定要向你们学习,做一个有孝心的人。(1分) 【解析】 试题分析:语言交际一般要有称呼语,语气要委婉,用语要简明得体。答案设计合情合理即可。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按要求填空。(10分,以回答最好的5道题计分)

1.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故逐之。(《曹刿论战》)

2.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诗经·关雎》

3.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孟子《鱼我所欲也》)

4.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诗经·蒹葭》

5.《〈孟子〉二章》中强调“人和”是克敌制胜首要条件的句子是:           

             

6.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认为人只有在艰苦环境中锻炼,才能      

                      

7.若到江南赶上春,                  。(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查看答案

作文  (二选一)(40分)

1)请以“那始终让我感到惭愧”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2)请以“责任”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要有真情实感;②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⑤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 (14)

德国人的炮还在轰击,但是,和先前一样,炮弹落下的地方都离老妇人很远。

  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

  她又在衣袋里摸了半天,摸出火柴来。她把那大蜡烛插到坟堆的顶上,点了起来。这晚上没有风,蜡烛的火焰向上直升,一点也不摇晃。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

    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但是有好几次,炮弹落得相当近,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老妇人就取出火柴来,很耐心地再把蜡烛点燃。

  天快要亮了。蜡烛也快要燃尽了。老妇人在地上到处找,终于找到了一小片带锈的洋铁。她用瘦弱的手指使劲把这片洋铁弯成了半圆,插在蜡烛旁边的泥土中,作为挡风的屏障。布置好了,她站起身来,仍旧慢慢地穿过方场,绕过那一段没有倒下的铁栏杆,回到地窖里去了。

  拂晓前,契柯拉耶夫所属的那一连红军,在猛烈的炮火掩护下,直奔方场,占领了那座桥。

  隔了一两个小时,天色已经大亮。红军的坦克紧跟着步兵过桥去了。战斗在河的对岸进行着,再没有炮弹落在方场上了。

  这时候,连长派了几个士兵去找契柯拉耶夫的尸身,打算把他和今天早上战死的战士一同埋葬。

  那几个士兵到处找契柯拉耶夫的尸身——可是找不着。突然,有一个士兵吃惊地大声叫了起来。

   “看呀!”那红军说。

  大家都朝他指点的方向看。

  在已经被破坏的铁栏杆附近,耸立着一个小小的坟堆。一支蜡烛,旁边还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挡住了风,在坟堆上闪耀着柔和的火焰。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给蜡泪淹没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闪烁。

  站在坟旁的红军士兵们立刻脱下了帽子。他们围着坟堆,静默地站着,看着这渐渐暗淡下去的烛光。

    这时候,一个披着黑色大围巾的高身材的老妇人走近来了。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这一支和坟上的快点完的那一支一模一样,显然是一对。老妇人蹲下身去拾起那蜡烛头,把那新的一支点着,插在那老地方。她站起来的时候,行动很困难,离她最近的红军士兵小心地把她扶了起来。

    即使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没有再回过头来,看一下那蜡烛和那些士兵。

1.课文多次写了炮弹落在老妇人的旁边的情景,有什么作用?(3分)

2.选段对老妇人运用了什么描写?她是怎么样的一个人?(4分)

3.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 这里又提到围巾的颜色,有什么特殊的意味?2分)

4.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 为什么要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2分)

5.选段的最后一段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活动都是通过她的动作来表现。设想一段老妇人的心理活动,用一百字左右写下来。3分) 

 

查看答案

阅读文章(12分)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邱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1.本段说明的对象是什么?(1分)

2.本文说明的中心是什么?(2分)

3.在文段中用/划出本段的层次(2分)

4.苏州园林池沼安排的特点是什么?(2分)

5.第十句游览者“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和作用?(2分)

6.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的“大多”用得准确?说明原因。(3分)

 

查看答案

对比甲乙文段(14分)

【甲文】《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乙文】《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虽乘御风不以疾也(       )    (2) 清荣峻茂,多趣味(      )

(3)白帝彩云间(      )    (4) 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3.对比回答4分)

(1)甲乙两文在内容和文体上有什么异同的地方?请说出来。 (2)乙文的第四段与甲文的第三句相对应,都写了什么内容?乙文的第一段则和甲文中的第一句相应,都写了什么内容?

4.两文都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2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