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13分) 学习语文不能要求速成 我常常接到这样的信,信上说:“我很想...

阅读下文。(13分)

学习语文不能要求速成

我常常接到这样的信,信上说:“我很想学语文,希望你来封信说说怎样学。”意思是,去一封回信,他一看,就能学好语文了。又常常有这样的请求,要我谈谈写作的方法。我谈了,谈了三个钟头。有的人在散会的时候说:“今天听到的很解决问题。”解决问题哪有这么容易?哪有这么快?希望快,希望马上学到手,这种心情可以理解。可是学习不可能速成,不可能画一道符,吞下去就会了。学习是急不来的。为什么?学习语文目的在运用,就要养成运用语文的好习惯。凡是习惯都不是几天工夫能够养成的。比方学游泳。先看看讲游泳的书,什么蛙式,自由式,都知道了。可是光看书不下水不行,得下水。初下水的时候很勉强,一次勉强,两次勉强,勉强浮起来了,一个不当心又沉了下去。要等勉强阶段过去了,不用再想手该怎么样,脚该怎么样,自然而然能浮在水面上了,能往前游了,这才叫养成了游泳习惯。学语文也是这样,也要养成习惯才行。习惯是从实践里养成的,知道一点做一点,知道几点做几点,积累起来,各方面都养成习惯,而且全是好习惯,就差不多了。

②一定要把知识跟实践结合起来,实践越多就知道得越真切,知道得越真切就越能起指导实践的作用。不断学,不断练,才能养成好习惯,才能真正学到本领。

③有人说,某人“一目十行”,眼睛一扫就是十行。有人说,某人“倚马万言”,靠在马旁边拿起笔来一下子就写了一万字。读得快,写得快,都了不起。一目十行是说读书很熟练,不是说读书马马虎虎;倚马万言是说写得又快又好,不是说乱写一气,胡诌不通的文章。这两种本领都是勤学苦练的结果。

④要学好语文就得下功夫。开头不免有点勉强,不断练,练的功夫到家了,才能得心应手,心里明白,手头纯熟。离开多练,想得到什么秘诀,一下子把语文学好,是办不到的。想靠看一封回信,听一回演讲,就解决问题,是办不到的。

⑤有好习惯,也有坏习惯。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想改也不容易。譬如现在学校里不少学生写错别字,学校提出要纠正错别字,要消灭错别字。错别字怎么来的呢?不会写正确的形体吗?不见得。有的人写错别字成了习惯,别人告诉他写错了,他也知道错,可是下次一提笔还是错了。最好是开头就不要错,错了经别人指出,就勉强一下自己,硬要注意改正。比方“自己”的“己”和“已经”的“已”搞不清楚,那就下点儿功夫记它一记,随时警惕,直到不留心也不会错才罢休。

1.这篇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2.请根据选文第①段的论证思路,填写出相应的内容。(3分)

选文第①段先针对                           的现象,提出中心论点;接着以            为例,论证了                                      的观点。

3.选文第④段中,作者反复说“是办不到的”,是为了强调什么观点?(3分)

4.举出你学习语文的一个好习惯(或坏习惯),并谈谈这一习惯对你的影响。(4分)

 

1.((3分)学习语文不能速成,要养成运用语文的好习惯。 (答成“学习语文不能要求速成”也可得满分) 2.(3分)有些人学习语文急于求成;(1分)学游泳;(1分)学习语文要养成好习惯。(1分)(意思对即可) 3.(3分)要学好语文就得下功夫(强调了学好语文没有秘诀,就得下功夫。)(意思对即可) 4.(4分)示例一:课外阅读;(1分)我从小就养成了课外阅读的好习惯。这一习惯,使我阅读了大量的优秀作品。既开阔了视野,学到了知识,又丰富了词汇量,提高了写作水平,真可谓一举多得。(2分) 示例二:写字潦草;(1分)因为平时不认真写字,我逐渐养成了写字潦草的坏习惯,以致影响了语文考试成绩,我为此感到苦恼。(2分) (可一举好习惯,也可一举坏习惯,言之成理,即可得满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论点通常在标题或文首或文尾的位置,联系全文找到作者概括性(提领或总结)的表达主要观点的“议论句”,即是论点,首先看标题,再看文首文尾。本文标题就是论点。 考点:分析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根据所提问题,在文段中找到相关文字内容概括填空即可。 考点:分析议论文的结构和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注意本段的结构特点,第一句是中心语起领,后面皆是围绕此句来说理,直接摘引此句作答即可。 考点:分析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所说的习惯要与学习有关,简要叙述,说清楚习惯对自己的影响,两个答点不可遗漏。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公输》选段。(16分)

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

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敞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檄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

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1.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标4处,2分)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1)邻有舆而欲窃之(        )(2)荆之地五千里(          )

3)公输盘(        )        (4)在宋城上而待楚矣(      )

3.翻译下列句子。(4分)

吾知子之所以距我。                                         

虽杀臣,不能绝也。                                        

4.在劝说楚王过程中,墨子巧妙设喻,将“文轩”“锦绣”“梁肉”比喻楚国      ,将“敝舆”“短褐”“糠糟”比喻宋国              ,通过类比手法,使楚王醒悟到攻打宋国是不明智的行为。(2分)

5.选段在记述墨子与公输盘演练的攻守战中,“       ”“       ”两个词语可以看出战斗的激烈;“            ”一句可以看出公输盘已经技穷;“            ”一句表明楚王决定放弃攻打宋国。(4分)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10分)

1.下列名著情节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水浒》中的打虎英雄,除了行者武松,还有小旋风李逵。李逵在沂岭徒手杀了四虎。

B.嫉恶如仇、侠肝义胆、粗中有细、有勇有谋、豁达明理。这是《水浒》中鲁智深的性格特征。

C.培根随笔善用比喻,其中很多比喻都成为格言警句。例如,“德行犹如宝石,朴素最美”“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D.《傅雷家书》中的内容,除了生活琐事之外,傅雷谈论更多的是艺术与人生,目的是让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2.填空。(3分)

水浒第六十八回回目是“宋公明夜打曾头市  卢俊义活捉史文恭”。宋公明的外号是             ,卢俊义曾被梁山好汉               (人名)用计骗上梁山。“宋公明夜打曾头市”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3.答。(4分)

林冲拿着刀,立在檐前。 两个人自入去了;一盏茶时,不见出来。林冲心疑,探头入帘看时,只见檐前额上有四个青字,写道“白虎节堂”,林冲猛省道:“这节堂是商议军机大事处,如何敢无故辄入?”……(节选自《水浒》)

曾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的林冲一直安分守己、循规蹈矩,为什么高俅要陷害他?又是怎样一步步地把他逼上梁山的?请简述。(120字左右)

 

查看答案

综合性学习。(8分)

学校组织以“善待汉字,热爱母语”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加,并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问题。

1.【活动一 品汉字】请根据图形,选择一个角度对“水”字进行解说。(2分)

满分5 manfen5.com

2.【活动二 对对联】请为给出的上联补写一个恰当的下联。(2分)

上联:规规矩矩写字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

3.【活动三 明现状】同学们在这次活动中搜集到如下资料,请你综合分析后得出一个结论。(不超过30字)(2分)

①“汉语热”在世界各地迅速升温,目前全球已有210所“孔子学院” (国外学习汉语的学校)。日本每五六个人中就有一个人在练习汉字书法,韩国练习汉字书法的民众超过十万人。

②在我国一个有600多人参加的高级翻译大赛中,许多选手英译汉时错字连篇,词不达意,词汇贫乏。在一等奖空缺的情况下,文字流畅、词汇丰富的二等奖得主竟然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新加坡人。评委普遍认为,我国汉字应用水平呈现下降趋势。

4.【活动四 说看法】当今社会,一方面是网络用语大行其道,逐渐成为大众化的流行语。如“神马都是浮云”“hold住”“伤不起”“有木有”等;另一方面,今年高考明确规定不能使用网络语言。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请说说你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道理充分,条理清晰,30字左右。(2分)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12)

1.千古兴亡多少事?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怀古》)

2.羌管悠悠霜满地,                      。(范仲淹《渔家傲 秋思》

3.                          ,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人们常用《出师表》中的“                               ”来形容临危受命,勇挑重担的人。

5.辛弃疾《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直接表达报国情怀、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和人生抱负的句子是:                                               。”

6.愁有价格,“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愁有滋味,“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愁有重量,李清照说:“                             。”

 

查看答案

下面加点词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尔而与之(用脚踢)     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

B.或以为( 死亡 )         民不以封疆之界(限制)

C.秦王色(屈服)         惠子梁(宰相)

D.宜枉驾之(回头看)     陟罚臧否(善恶)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