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记叙文阅读(16分): 萌芽 在院子里乘凉,老是看到邻家一个小男孩吃葡萄时把葡萄...

记叙文阅读(16分):      萌芽

在院子里乘凉,老是看到邻家一个小男孩吃葡萄时把葡萄核埋在一个装满土的花盆里。起先,我并不在意,看久了,便问:“你怎么老把葡萄核埋在花盆呢?”

“我想种出葡萄来。”他头都不抬。

“可种葡萄是要用葡萄藤插栽的呀,你这样种不出来的。”

“知道。”

“那你干吗还这样?”我好奇了。

“种葡萄非要用葡萄藤吗?我想创造奇迹。”孩子抬起头,眼里贮满了希望。

过后,总看见男孩精心地为他种下的葡萄浇水,然后就蹲在花盆前发呆,眼中尽是希望,以至于院里其他小孩叫他去玩,他也不理。显然,他沉浸在他的希望里。

男孩的家长几天后才发现男孩的古怪。这天家里正好酱油用完了,男孩正蹲在门外,他父亲叫他买酱油。连叫了几声,没人应,出去一看,发现男孩呆呆地蹲在花盆前,父亲便说:“你蹲在这里干什么?叫你几声都听不见,你的心到哪里去了?买酱油去!”说着便递钱给了孩子。

过了很久,男孩还没有把酱油买回来,孩子的父亲慌了,忙走出去。一出门,就见孩子还蹲在门口的花盆前,手里捏着他给的钱。孩子的父亲生气了,过去一把扯着孩子的手,呵斥道:“你怎么搞的?叫你去买酱油,你还死在这里?”

孩子的心思还在花盆里,葡萄核栽进去很久了,还没发芽,孩子有些失望了,他说:“我在想,这葡萄怎么不发芽?”

孩子的父亲听了,更气了,大声说:“以前就跟你说过,你这样做没用,你真是执迷不悟。”说着打了孩子一个耳光,并举起花盆把它摔碎了。

孩子看着满地的泥土和碎片,哭了。

男孩毕竟还小,他在沉默了几天后,又恢复了以往的活泼,又开始和院里的小孩一起玩。

一星期后,也在乘凉的时候,我看见院里的一个女孩吃葡萄时也把葡萄核埋在花盆里,我想过去告诉她葡萄核长不出葡萄,但还没等我过去。男孩也看见了,男孩走了过去,跟女孩说:“你怎么老把葡萄核埋在花盆里?”

“我想种出葡萄来。”

“种葡萄要用葡萄藤插栽,你这样种不出来的。”

“知道。”

“那你干吗还这样?”

“种葡萄非要用葡萄藤吗?我想创造奇迹。” 女孩抬起头,眼里贮满了希望。

男孩说:“真的,你这样做没用,我以前也这样做过,没用的。”

“种下去要每天浇水,你知道吗?”男孩点点头,张开嘴,还想说些什么,但什么也没有说就跑回屋子。

几天后,女孩的花盆里居然长出嫩嫩的葡萄藤来,女孩开心极了。我看见她把院子里的小孩都叫去看,也叫了男孩,但男孩没去,男孩在一群孩子围着花盆时,一个人躲在一边流泪了。

我看见男孩流泪,走过去,我说:“你怎么在这里流泪?”

男孩说:“葡萄藤是女孩的父亲插下去的,我看见了。”

男孩又说:“她父亲真好。”说着男孩呜呜地哭了。

1.这篇文章写了两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2分)

第一件:                                                   

第二件:                                                  

2.这篇文章的题目富有深意引人深思,请谈谈你的理解。(2分)

3.“男孩点点头,张开嘴,还想说些什么,但什么也没有说就跑回屋子。”假如你是这个男孩此时你想说些什么?(3分)                               

4.男孩说:“葡萄藤是女孩的父亲插下去的,我看见了。”男孩又说:“她父亲真好。”说着男孩呜呜地哭了。男孩为什么说女孩的父亲“真好”?(2分)

5.“叫你去买酱油,你还死在这里”一个“死”字让你感受到了什么?(2分)

6.文中两次写小男孩“ 蹲在花盆前发呆”,“呆呆地蹲在花盆前”,“呆呆地”属于什么描写?表现了小男孩什么心理?(2分)

7.小男孩和小女孩明知葡萄核不能长成葡萄树却想创造奇迹,对此你有什么感想?(3分)

 

1.(2分)第一件:一个小男孩把吃过的葡萄核埋在花盆里想创造奇迹(种出葡萄)却受到他父亲粗暴地对待。第二件:一个小女孩也把吃过的葡萄核埋在花盆里想创造奇迹(种出葡萄)而得到了他父亲细心地呵护。 2.(2分)表面的意思是小男孩和小女孩想让葡萄核长出芽来,而深层的意思则是告诉我们每个家长都必须细心呵护孩子新奇的想法,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创造力和探索精神(意思相当即可)。 3.(3分)结合语段的场景去想象,只要契合场景即可。 4.(2分)小女燕的父亲不想让燕子失望,也懂得在孩子不知不觉中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创造力。(言之成理即可) 5.(2分)对孩子的教育过于简单粗暴。 6.(2分)神态描写。表现了小男孩专注神情,他整个身心部沉浸在(希望葡萄核长出芽来)创造奇迹的幻想中。 7.(3分)结合文章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1. 试题分析: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抓住人物的活动,注意时间地点的变化,梳理情节,以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有什么结果来概括,不要遗漏主要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读完全文,联系文中的情节,从“葡萄核”和“孩子”虚实两方面理解,体会“萌芽“的含义。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找到此句在文中的位置,联系上下文,体会孩子的心理,可以直接表达或用转达的方式说明孩子想说的话。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根据文中的情节来理解“父亲”对孩子好奇心的保护。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5. 试题分析:体会此句的语气,想像说话者的态度,解答此问题。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6. 试题分析:首先点明是神态描写,然后结合有关情节体会孩子的心理和情感。 考点:分析作品描写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7. 试题分析:从“希望”“追求”“理想”这些意义上来谈感想。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语段完成文后问题。(12分)

甲、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三峡(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到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4分)

晓雾将,猿鸟乱鸣(    );未复有能其奇者(    )

两岸连山,略无处(    );空谷传响,哀转久(    )

2.把下面这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同样写山,同样写水,说说甲文的水与乙文夏季的江水有什么不同的特点?(2分)

甲文水的特点:                ;乙文夏季江水的特点:                

4.用斜线按朗读节奏给下面的句子断句:(2分)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5.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你能说说甲文作者隐含在文中的感情吗?(2分)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3分)

1、我们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阿长与<山海经>》都出自《朝花夕拾》,这是一部作者回忆童年、少年生活的回忆体散文。作品中有多篇文章表达了自己对那一段生活充满了怀念和感激之情。却在《   》一文中对“老莱娱亲”、“郭巨埋儿”所宣扬的所谓孝道进行了深刻的讽刺和批判。

2、《骆驼祥子》是老舍先生的一篇名作,它讲述的是旧北京           (填职业)祥子的辛酸故事。

3、《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以主人公       的生活经历为线索,展示了苏联建国前后一段广阔的社会历史画卷。

 

查看答案

综合学习;根据所给材料回答问题。(5分)

1.美学家和建筑师们常说建筑是凝固的诗,而一座构造优美的桥则是一首凝固的音乐。桥不是没有生命的冷冰冰的建筑物,它体现了人类的智慧,并给人以美感。人们常情不自禁的用诗文来赞美它。《桥之美》一文中有一句话: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请你发挥想象说说这幅场景美在何处?(为什么会“令画家销魂”?)(2分)

2.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自古以来其品质都受到人们的赞美。请你写出两句咏赞莲花的古诗词,并写出作者。(3分)

诗句:                             。作者:         

 

查看答案

识记:根据提示按照课文内容填空。(13分)

1、《桃花源记》的作者用                           两句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源中老幼其乐融融的生活场景。在《陋室铭》一文中,作者写出了自己在陋室之中“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之后又以                      两句抒发了自己悠然自得的心情。《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写景只有一句:                      、                  。但却让人感觉清丽恬淡,实在是描写月色的绝佳之句。

2、杜甫诗之沉郁是他的主要诗歌风格,《春望》中                           两句以物写情借物抒情,感情哀婉沉痛。《使至塞上》                             一联是描写边塞风光的千古名句,读起来让人如临其境。《秋词》一诗的作者有别于一般诗词作者逢秋伤怀的情感,表达了:                            的乐观豪迈之情。

 

查看答案

根据下面所给的对话材料完成后面问题:(4分)

近段时间有关高考考试内容与形式的改革引发了广大学生和家长们的极大关注,人们对英语考试分数由原来的150分降到100分,语文分数由原来的150分提高到180分的方案议论纷纷,有的兴高采烈,喜形于色,有的忧心忡忡,愁眉紧锁。针对这一方案,有几个面临高考的学生正在讨论:

甲同学说:我不同意这种改革方案,我的英语成绩向来比较好,而数学比较差,如果按照这一方案来考的话,我不仅不能用英语来弥补数学的成绩,而且还要下大力气来学习数学,这对于我来说不是一个好消息。

乙同学说:这个改革方案对许多人来说肯定都会有影响,但不一定是不利的影响,正好我的英语成绩不太好,我唯一拉后腿的科目没有了。现如今全国上下过分注重英语学习而忽视汉语教学,导致学生语文水平的整体下降;但虽然是这样,我还是会努力学习英语,一门知识只要有用,就应该好好学习。

丙同学说:现今的中国教育功利性太强,搞的完全是应试教育那一套,你考什么,老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家长对于孩子的学习也是以是否有用为标准,以是否有利于今后就业为出发点,千军万马过高考这座独木桥。政府如果再不进行正确引导,不仅对高考,而且对将来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也将产生不利的影响。

丁同学说:……

1.下列说法与乙同学意思不相符的是(    )

乙同学同意这种改革方案,这对他参加高考比较有利。

这种考试改革方案对许多人都有影响,且都是有利的影响。

不管什么学科只要有用就应该好好学习。

人们过分注重英语学习而忽视汉语教学,这是学生语文水平不高的原因之一。

2.丙同学认为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要怎样改正?请用一句话说明:

3.如果你是丁同学,对于这个考试改革方案你有什么看法?并说明理由。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