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名著阅读:(4分) ⑴《汤姆•索亚历险记》写了汤姆的哪些故事?请简要概括两个你印...

名著阅读:(4分)

《汤姆•索亚历险记》写了汤姆的哪些故事?请简要概括两个你印象最深的故事情节。(2分)

⑵对汤姆,你最欣赏的是他的什么品质?说说你的理由。(2分)。

 

(1)周末被罚刷墙;去墓地探险;当海盗:汤姆由于蓓琪和他怄气而与好友乔·哈泼一起离家出走,和哈克一起坐筏子到一个小岛上去当“海盗”;去郊游,在山洞迷宫里迷路,七通八拐地找到了出口,还找到了真正的属于自己的宝藏等。(写出任意两个完整的情节即可) (2)我最欣赏的是他和蓓姬在洞中历险时体现出的坚定、勇敢、友爱的品质。当他面临着黑暗、孤独、饥饿的痛苦和死亡、恐怖的威胁的困境时,没有绝望、等待命运的安排,而是积极与困难抗争,对脱离困境充满了信心,并不断安慰、鼓励、关心蓓姬,一个孩子做到这一点,实在让人钦佩。 (概括出品质得1分,说出理由得1分)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所读回顾情节,选出自己最熟悉的情节简要叙述大致的过程即可。由点明人物的性格特点,再从文中举例说明这一特点,予以评价。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展开合理想象,用优美流畅的语言把下面诗句所描写的画面描述出来。50字左右)(4分)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查看答案

默写:(14分)

                             草色遥看近却无。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此事古难全。 (苏轼《水调歌头》)

                          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晴空一鹤排云上,                          。(刘禹锡《秋词》)

稻花香里说丰年,                         。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自将磨洗认前朝。(杜牧《赤壁》)

纤纤擢素手,                            。(《迢迢牵牛星》)

苏轼在《浣溪沙》中抒发老当益壮、奋发进取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论语》中正确阐述学与思关系的语句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一段话,完成后面的问题。(8分)

走进“塞上江南”,这里贺兰巍然,长河滚滚,一派原生态秀美风光;漫步“魅力银川”,这里高楼林立,来来往往的车辆一辆接着一辆,满眼新城市靓丽景象。科技馆、文化中心、搏物馆、大剧院,犹如一颗颗晶萤tī透的珍珠镶qiàn在黄河之滨。谁不说俺家乡好!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

                 tī    透     镶qiàn     

2.文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2分)

     改为             改为      

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改写为四字词语,使句子意思不变。(2分)

 

查看答案

写作(60分)

题目:总有一次惊喜

要求:①以“总有一次惊喜”为题目写一篇600以上的作文文体自选(诗歌除外);文中不得出现你所在学校的校名和师生姓名;字迹清晰美观,卷面整洁。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2630题。(12分)

知入知出 

张运辅

①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经验表明,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关键所在。南宋学者陈善云:“读书须知出入法。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此论道出了读书的精髓。

②阅读中的“入”,是指对所读之书全身心融入,潜心对其进行研读与探索。就是读者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如此“入书”,方可“见得亲切”,实现双方心情的“契合”。

③在阅读中怎样“入”呢?一个方法是坚持“精思”。朱熹认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就是说阅读要慢嚼细咽,通过揣摩语言,达到把握文章内容、体悟作品意蕴与情趣之目的。

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苏轼读陶渊明《饮酒》诗后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苏轼发现“望”与“见”虽一字之差,但意境全异。何故?盖因陶诗所表达的是辞官归田后的喜悦之情,故用“见”字来表达悠然自得之感。若改为“望”,变为主动寻求,就不但破坏了全诗的意境,而且也与陶渊明的节操相悖。苏轼的体会,表明他对全诗意蕴和诗人的心境都有了深刻认识;这种认识若离开了对全诗全身心的“入”,离开反复思索,是无法达到的。

⑤阅读中的“出”,是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哲学家叔本华就主张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这样读书,方可避免“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方可在读后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

⑥鲁迅早年读过不少进化论书籍,曾一度相信社会进化论:“总以为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年。”后来,他在生活中发现了青年们在阶级斗争中分化的事实,“目睹了同是青年,则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身告密,或则助官捕人的事实,我的思路因此轰毁。”就这样,他对这种理论产生了怀疑,并由此发现其诸多偏颇和谬误。于是,他摒弃了从书本中得到的旧认识、旧观点,在斗争中树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他的这段经历和思想转化过程,对于阅读时怎样“出”于书,怎样“用得透脱”,很有启示意义。

⑦阅读,要“入”,也要“出”。“入”是“出”的基础,不“入”则无所谓“出”;“出”是“入”的目的,不能“出”就失去阅读的价值与意义。既能 “入”又能“出”,才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2.文章第⑥段运用了        论证方法,论证了                                的观点。(2分)

3.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本文的哪一段中最恰当?请说明理由。(3分)

叶圣陶认为:“文字是一道桥梁,桥这边站着读者,桥那边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了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4.段加点的词“这样在文中指什么?(2分)

 

5. 读了全文,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第④段画线句子的感悟联想。3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