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名著导读。(7分) 1.有一篇新闻的标题是:纯净水市场“李鬼”泛滥。 李鬼出自_...

名著导读。(7分)

1.有一篇新闻的标题是:纯净水市场“李鬼”泛滥。

李鬼出自__________,在这里指代___________。

2.填人名,补足歇后语。(5分)①(______)借东风——巧用天时  ②(______)借荆州——有借无还 ③(______)上梁山——官逼民反  ④(______)照镜子——里外不是人⑤(______)进曹营——一言不发

 

1.《水浒》 假货 2.①.孔明(或诸葛亮)②.刘备   ③.宋江   ④.猪八戒    ⑤.徐庶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名著《水浒传》中的人物了解, “真李逵,假李鬼”。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2. 试题分析:题中出现的歇后语人物,都是出自“四大名著”,要求学生对四大名著有充分的了解。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文字,根据要求回答问题。(7分)

成长的历程镌刻着太多的怀想,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在月光似水的夜晚,我们静听心灵流淌的声音,回望花季qǐ丽的岁月。在成长的旅途中,有刻骨铭心的故事,有感人肺腹的真情……成长如一串串跳动的音符,让生活如歌般委婉;成长如一张张泛黄的照片,将生命的轨迹清晰定格。

1.根椐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2分)

qǐ(   )丽         (  )刻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_______”,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

3.文中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方法。(1分)

4.文中“成长如一串串跳动的音符,让生活如歌般委婉;成长如一张张泛黄的照片,将生命的轨迹清晰定格。”形象的写出了成长的忧愁与快乐,请你仿写一句。

 

查看答案

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10分)

(1)伤心秦汉经行处,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西北望,射天狼。

(3)《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描写齐王纳谏后“令初下”时情景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不乏心系天下的仁人志士:面对民生疾苦,杜甫推己及人,袒露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济世情怀;面对危急情况,诸葛亮表现出“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出师表》)的勇于担当。

(5)在被争名逐利、权钱交易、互相吹捧以至于尔虞我诈的污浊风气渐渐侵蚀了人际关系的社会,能洁身自好,拥有“________ ,________”的灵魂,尤其显得可贵。(用《爱莲说》中的语句填写)

 

查看答案

作文(共35分,含5分卷面分):

倾听,就是集中精力,开动脑筋,认真听取。一个谦虚好学的人,一个善待他人的人,一个善于反省、自强不息的人,永远懂得倾听。

倾听,是亲近自然的方式;倾听,是接受信息的渠道;倾听,是真诚沟通的桥梁;倾听,是净化心灵的艺术。

倾听自然的声音,倾听美妙的音乐,倾听师长、朋友、同学真挚温暖的话语……让我们在倾听中成长。

1、请以“倾听”为话题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体裁不限。

2、要有自己的体验和感悟。

3、字数不少于500字。

 

查看答案

《与朱元思书》(共15分)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冷冷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的字(4分):

(1)一百里   (           )          (2)猛浪若   (                 )

(3)互相轩邈   (           )          (4)窥谷忘   (                 )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3.写登舟纵目总体感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写江上放舟自由情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概括赞叹富春江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写富春江水清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4分)

4.“鸢飞戾无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个句子寄托着作者怎样的情感?你如何评价作者的这种思想? (3分)

 

查看答案

《荷包蛋》(共15分)

一天早晨,父亲做了两碗荷包蛋面条。一碗蛋卧上边,一碗上边无蛋。端上来,父亲问儿子,“吃哪一碗?”

“有蛋的那碗!”儿子指着卧蛋的那碗。“让爸吃那碗有蛋的吧!”父亲说:“孔融7岁能让梨,你10岁啦,该让蛋吧!”

“孔融是孔融,我是我——不让!”儿子态度坚决。

“真不让?”“真不让!”儿子一口就把蛋给咬了一半。

“别后悔?”“不后悔!”儿子又一口,把蛋吞了下去。待儿子吃完,父亲开始吃。当然父亲碗里藏了两个荷包蛋,儿子看得分明。

“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父亲指着碗里的荷包蛋告诫儿子。

儿子显出一脸的无辜。

第二次,那是个星期天的上午,父亲又做了两碗荷包蛋面条。一碗蛋卧上边,一碗上边无蛋。端上桌,问儿子:“吃哪碗?”

“孔融让梨,我让蛋!”儿子笑着端起了无蛋的那碗。

“不后悔?”“不后悔!”儿子说得坚决。

儿子吃到底,也不见一个蛋。父亲的碗里,上卧一个,下藏一个,儿子看得分明。

“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亏!”父亲指着蛋教训儿子说。

第三次,父亲又做了两碗荷包蛋面条,还是一碗卧上边,一碗上边无蛋。

父亲问儿子:“吃哪碗?”

“孔融让梨,儿子让面——爸爸您是大人,您先吃!”儿子手一挥做“绅士”状。

“那就不客气啦!”父亲端过上边卧蛋的那碗,儿子发现了自己碗里藏卧着的荷包蛋。

“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不会让他吃亏!”父亲意味深长的对儿子说。

1.父亲说“孔融7岁能让梨,你10岁啦,该让蛋吧”的意图是什么?(3分)

2.试简要分析儿子三次借用“孔融让梨”典故的意图。(3分)

3.父亲三次总结性的语言之间有着递进关系,文中能显示这种递进关系的词语依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3分)

4.作者多次引用“孔融让梨”典故的作用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告诉人们如何生活,教育人们怎样做人。B.使故事情节富有变化,小说结构更加完整。

C.揭示人生真理,教育儿子成才。D.丰富小说的主题,增添小说的情趣。

5.请就文中父亲教育儿子的方法谈谈你的看法。(3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