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藤野先生》(节选)(共15分)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

《藤野先生》(节选)(共15分)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1.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选段的主要内容。(2分)

2.“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中“无非”理解为____________,表达出作者____________的情感。“这样”指代____________,这一句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4分)

3.“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也像绯红的轻云,花下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这儿的“”和“但”在语气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3分)

4.“实在标致极了”中的“标致”你怎么理解?(3分)

5.你认为作者写这一部分内容与写藤野先生有什么联系?发表一下你的看法。(3分)

 

1.主要写见到藤野先生之前,在东京的所见所感。(2分) 2.只不过; 对东京的失望;  “清国留学生”的种种丑态丑行 ; 这一句领起前两段内容,写出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和反感,为下文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埋下了伏笔。(4分) 3.“确”表示肯定花的漂亮;“但”表转折,花虽然漂亮,可是人却是丑陋的,令人反感。(3分) 4.“标致”本义是妩媚动人,多用在女性身上。此处用来形容“清国留学生”,是反语。(3分) 5.作者在这一部分写了在东京的所见,清国留学生的种种丑态促使先生对东京失望,为下文离开东京到仙台见到藤野先生作了铺垫。或者说这一部分写清国留学生学跳舞、赏樱花是作者离东京往仙台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答对大意即可)(3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从作者的活动和情感两方面来概括文段的内容。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这些问题都是教学中老师讲到的问题,根据所学所记直接回答即可,主要是要理解作者在东京生活的感受。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从作者客观上对“花”的认识与主观上对“人”的评价这方面分析概括。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4. 试题分析:根据文段中的描写,从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态度方面分析概括,要点明“反语讽刺”的写作手法。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5. 试题分析:联系本文内容,了解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情感,以此比较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态度,理解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感激之情。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综合性学习(4分):

在春光明媚,桃红柳绿的三四月间,中国传统习俗中最重视的节日就是清明节了。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1.请你写出有关清明的一句古诗词:                            。(2分)

2.扫墓祭祖时焚烧纸钱、燃放鞭炮极易引起火灾和空气污染,在国家推行“低碳”生活、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你对文明祭扫有何建议?(2分)

 

查看答案

“腹有诗书气自华”,依据你所积累的古诗文知识填空(共8分):

1.念天地之悠悠,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2.但愿人长久,                            。(苏轼《水调歌头》)

3.                           ,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

4.                    ,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5.海内存知己,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6.行到水穷处,                       。(王维《终南别业》)

7.岂不罹凝寒,                           。(刘桢《赠从弟·其二》)

8.在校运会报名过程中,班主任极力推荐冲刺能力强的小明跑4×100米的最后一棒,小明课下笑着对同学说:“                                          。”(韩愈《马说》)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语段(共8分):

①春天的宣城该是美丽的季节。②可是今年却显得格外的特别,一个月间就让人感受了四季的交织,有烂漫的春红,有多情的冬雪,有炽热的夏光,也有­              。③凛洌的风吹落了敬亭山的桃花,朔方的沙隐匿了太极洞的幽泉,多变的天迟滞了恩龙山庄的的舞步:一切都是那么不可名状。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2分):

                                           

2.语段中③句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2分)

3.语段中①句是病句,正确的改法是                               (2分)

4.请你为语段中语句②划线的空白处仿写一句话                     (2分)

 

查看答案

写作训练(35分)  

爸爸  我不要长大 /让我坐在你肩膀 /爸爸 我不想长大 /不要看见你白发/爸爸 我不要长大/快快变你熟悉的魔法/爸爸 我不要长大/不想  永远都不想……——陈楚生的歌《不想长大》道出了成长期少年的心声。我们都会慢慢长大,挥别孩提时代。对于成长,我们万分期待,可真地长大了,又会有些害怕……

请以“不想长大”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全文不少于500字;2、书写正确、规范、美观。

 

查看答案

 

《论语》十二章(节选)(13分)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⑤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不亦乎                        (2)人不知而不         

(3)吾日三吾身                    (4)不矩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吾日三省吾身”从                                     三个方面反省自己,从中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 品德的修养。(3分)

4.经过了两千多年,孔子的话仍然闪烁着夺目的光彩。请从中选择一则,谈谈对你的启发。(2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