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完成相关练习。(12分) 西塘古镇 西塘,地处太湖东南河道交错...

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完成相关练习。(12分)

西塘古镇

西塘,地处太湖东南河道交错的水乡地带。人们依水而居,依靠便利的水上交通从事贸易活动,明清时期,这里发展成为江南商业重镇。

西塘拥有发达的水路交通网,在占地仅1平方千米的古镇内,就有9条河道在此交汇,将古镇分为8个区块,百余座古桥将古镇连通,因此,古称“九龙捧珠”。

西塘的道路交通以桥、廊棚、街弄为主体,在众多古镇中颇具特色。

西塘水巷交织,河桥密布,走来走去都是桥。古桥种类繁多,造型也很精美。长长的廊桥,矮矮的石桥,高高的拱桥,使古镇形成了“人家在水中,水中架小桥,桥上行人走,桥下小舟过,桥头商铺立,水中倒影游”的水乡美景。

最有名的环秀桥,建于明万历年间,是古镇中最高的一座桥。拱形的桥身异常优美,桥东西横跨小桐、北翠两吁。两侧均有桥联,东侧联日:船从碧玉环中过,人步彩虹带上行。西侧联日:往来人度水中天,上下影摇波底月。

虽然江南古镇大多有廊棚,但西塘的规模最大,占河的街道都有廊棚。所谓廊棚,其实就是带屋顶的街道。廊棚沿河而建,造型古朴,一色的青瓦盖顶,连为一体,既可遮阳避雨,又可驻足观景。

这里有多条街道,其中西街最具特点。西街有水乡极为典型的街道布局,最窄处的宽度仅供挑担换肩,即一根扁担的长度。临街房屋二楼常常有屋槽延伸,两两相对,形成严“一线天”的空间布局,构成了别致的古镇风貌。

“巷”在吴语方言中是弄堂的意思,西塘的弄堂更是独具特色。这里水道密集,居民惜土如金。无论是商号还是民舍,房屋之间的距离总是被压缩到最小,西塘的弄堂总是长而深窄,其才又数石皮弄最具代表性。

石皮弄因铺地的石板薄脆如皮而得名,位于西塘古镇下西街,始建于明末清初。在西塘众多弄巷中,石皮弄最窄,宽处仅1米,弄口最窄处仅0.8米。全长68米,上面用166块青石板铺成,下面是下水道,能使全弄雨天不积水,如此设计实在巧妙。

今天,西塘的水道、街道基本保留了江南古镇的原始风貌。水道划分了古镇大的板块,街道上方兴建的廊棚,进一步划分了空间区域,明确了使用功能。弄堂再连接各家屋舍,对空间进行细分和利用。这三种空间形式相辅相成,很好地体现了当地居民因势利事的设计意图,为当地居民生活提供了便利,也最大限度地发挥了道路在小农经济商贸活动中的作用。

1.根据文章内容,用“‖”将③-⑨段分成四个部分。(3分)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2.第⑥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有                

3.下面句子中,两个“仅”字有什么表迭效果?(2分)

在西塘众多弄巷中,石皮弄最窄,宽处仅1米,弄口最窄处仅0.8米。

4.第⑩段说“这三种空间形式相辅相成,很好地体现了当地居民因势利事的设计意图”,从全文来看,这里的“势“与“事“分别指什么?(4分)

 

1.解析: ③ ‖ ④  ⑤ ‖ ⑥ ‖ ⑦  ⑧  ⑨   (3分) 2.第⑥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有作比较、下定义。  (2分) 3.使说明文语言更准确生动,形象地表达了石皮弄的狭窄。 4.势:面积狭小,河道众多,水路交通发达。事,依水而居,河桥密布,修建廊棚,街弄狭窄,交通较为便利,空间利用度高。 【解析】 1. 试题分析:第③段总写:交通以桥、廊棚、街弄 ④  ⑤ 写桥。第 ⑥ 段写廊棚⑦  ⑧  ⑨写街弄 考点:分析文章结构层次。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此类型的题目考查说明方法。常考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打比方 (1)举例子: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更真切, 以便读者理解, 使内容具体、加强说服力,具体介绍知识的作用。     (2)列数字: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使说明更科学,更准确,更 具体。   (3)作比较:把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 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说明对象的特点突出。 (4)下定义: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能准确揭示事物 的本质,使说明更科学、更准确、更精练、更严密。 具体分析即可。     考点:分析常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从表达效果方面考虑。从说明文语言特点方面考虑。说明文语言特点准确性、平实性、周密性和科学性。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 考点:分析说明性语言的语言特色。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找出“因势利事”的具体含义。“势”之自然条件。“事”人所做的事。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默写《春望》中前四句或后四句。(4分)

                                    

                                    

 

查看答案

从下列句子中任选两句。(2分)

1.斯是陋室,                      。

2.                 ,但使愿无违。

3.夜阑卧听风吹雨,                   

 

查看答案

文言翻译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2.不足为外人道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夹(jiā)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shě)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huò)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qiān)陌(mò)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zhòng)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xián)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yì)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下面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B 如外人(熟悉)

C 便还家(邀请) D 余人各复至其家(邀请)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因以为焉   自曰醉翁也   B 先生不知何人也    曳屋许声

C在必醉 与友行          D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   予作文以记之

3.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3分)

A.本文是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

B.本文既然名为"记",当然就是一篇记叙性的文章。

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特点,因为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

D.本文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诸葛亮青年时以师礼对待庞德公,更是为后人津津乐道

B.篝火晚会上掌声雷动,笑语连连,同学们聚在一起尽情地享受天伦之乐

C.多宝佛塔的设计者真是别出心裁,建造的格局与众不同,令人叫绝。

D.自“四个襄阳”活动开展以来,古城面貌焕然一新。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