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理解。(10分)
有一种尊重叫平视
①屠格涅夫有篇著名的散文诗叫《乞丐》,写他在街上遇到一个衰老的乞丐,很想有所施舍,可搜遍全身口袋也没找到一钱一物。于是,只好紧握着乞丐伸出来的手说,请别见怪,兄弟,我什么也没带。乞丐也握了握屠格涅夫变冷的手,微笑着说,您能握着我的手叫兄弟,这也是一种施舍,同样让我感激不尽。
②人类自从进入社会形态后,便开始有了等级划分。这种等级秩序在奴隶制和封建制下最为明显,也更加严格,任何人不得逾越。现代社会主张人人平等,从法律上废除了等级制度,但这并不意味着根除了等级差别,更不意味着根除了等级观念。萧伯纳在莫斯科度假时遇到一个可爱的小姑娘,并同她一起玩耍。临别时,萧伯纳对小姑娘说,回去见了你妈妈,就说今天同你玩的是世界大作家萧伯纳。不料,那位小姑娘学着萧伯纳的口吻说,回去见了你妈妈,就说今天同你玩的是莫斯科小姑娘娜塔莎。这件事对萧伯纳的震动很大,他感慨地对朋友说:“一个人无论有多大成就,在人格上他与任何人都是平等的。”
③在这个世界上,尊重或鄙视一个地位比你高、活得比你好的人容易,尊重或关爱一个地位比你低、活得比你差的人就不那么容易了。有位企业家见一卖铅笔的小贩衣衫褴褛,顿生怜悯之情,把一元钱丢下来就走了。后来觉得不妥,回身从卖笔人那儿取出一枝铅笔,抱歉地解释自己忘记拿笔了,并且说,你我都是商人,你是卖家,我是买家。一年后的一次商务洽谈会上,一位穿着考究的商人认出了这位企业家,自我介绍说,您可能不记得我了,我就是当年那个卖铅笔的小贩。是您给了我做人的自尊和创业的勇气,如今真的成了一名小有成就的商人。
④人生天地间,原本并无尊卑贵贱之分,因世俗社会的打磨和熏染才变得势利起来。见到比自己地位高的人,要么仰视,要么鄙视;见到比自己地位低的人,要么俯视,要么漠视。这种心态一旦固化,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就会自觉不自觉地流露出来。《法门寺》里的贾桂,明武宗让他坐到身边的椅子上说说话,贾桂回答说,奴才站惯了,不想坐。正是因为这种心态作怪,人与人之间要做到平视,往往不那么容易。
⑤在高山大川面前,人们仰视或俯视,这是欣赏视角的需要;在人际关系中,人们要坚持平视,并使之成为习惯,这是维护自己和他人尊严的需要。惟平视才能客观、公平,惟平视才能达观、无私。平视,于己是一种自信,对人是一种尊重。所谓“在人之上,要把别人当人;在人之下,要把自己当人”,这也应当成为做人的一条道德底线。
(摘自香港《大公报》 文/王兆贵)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用文中句子回答)(2分)
2.第②段画横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3.第④段中,“正是因为这种心态作怪,人与人之间要做到平视,往往不那么容易”的句中“这种”具体指代什么?(2分)
4.读完本文,你一定对“平视”有了深刻的认识,请你结合本文,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如何才能做到平视。(3分)
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小题。(13分)
铃兰花
[斯洛文尼亚] 普·沃兰茨
(1)紧挨着我们家的地头有一块怕人的、黑黢(qū)黢的洼地,大家都管它叫“地狱”。它三面由陡坡环绕,活像一口深锅,只有一个隐没在晦暗、神秘的密林里的出口。山坡上长满了杂乱的灌木、黄檗(bò)、千金榆幼树、乌荆子、野樱桃树和一些乱七八糟的玩意儿。林丛间荒草蔓生,它们只宜于作羊饲料。在这里你可以找到扫石南、蕨草、木贼、藜芦和其他一些无用的野草。“地狱”里人迹罕至,阴森森的,人们来到这里,心都会不由自主地紧缩起来。那里唯一有生命的东西是一眼泉水,它从洼地底层布满青苔的山岩下涌出来,经过一段不长的曲折流程,流到外边的广阔天地里,然后在那里消失。泉水的淙淙声响彻整个洼地。这种水流的喧闹声被三面陡坡折回来,在森林中回荡,变得更响了。溪流日夜不息的声响给这个阴森可怖的地方蒙上了更神秘的色彩。
(2)我打从记事的时候开始就害怕这个地方。……
(3)有一次,正好是星期六黄昏,父母坐在我们家的门槛上,若有所思地翘首望着春天晴朗的天空,母亲深深地叹了口气说:
(4)“哎呀,我真想明天带一束铃兰上教堂,可惜哪里也找不着。”
(5)“是呀,眼下找铃兰是晚了一些。要有也就是在‘地狱’里了。”
(6)一听到“地狱”这两个字,我全身不禁打了个寒战。我好容易等到父母起身闩门,然后上床睡觉。夜里我久久不能入眠,这个可怕的地方老在我眼前浮现。在我内心深处却回响着母亲的叹息声。铃兰花和“地狱”,这是多么不相容的两件事物啊!我特别喜欢铃兰,寻遍了我家前后的所有坡地和沟谷。可我却不知道它们也长在“地狱”里。
(7)早上我起得格外早。准是我在梦里出过大汗,所以身子还是湿淋淋的。我通常都是一早就去放牧。天天早上都要别人把我叫醒,然后把我从被窝里拽出来。今天我可是自己起的床。踮着脚就出了家门。父亲和母亲还在酣睡,因为今天是星期日。
(8)我来到了院子里站下,仿佛还处在半睡不醒的状态之中,充满了一种惬意而奇妙的责任感,尽管这对我还是下意识的感觉。春日的早晨已经到来。真正的夏天也不远了。远方的波霍尔耶山背后,火红的朝霞烧红了半爿天,朝阳眼瞅着就要擦出它圆圆的脸蛋了。阳光照到佩查山顶,给它抹上了一层绛紫色。青草、树木和灌木林上都披覆着露水,它们现在还只是忽闪忽闪地微微发亮,等到旭日东升,它们在阳光下黄澄澄的像金粒和珍珠那样闪光时,又会有另外一番景象。远方的晨雾缓缓移动,仿佛大自然背负着沉沉的重担。
(9)蓦地,恰似有一股神奇的力量使我又重新迈开步子,穿过地头,径直向“地狱”走去。我从坡坎上恐惧地往昏暗的洼地瞥了一眼,为了不看它,就紧闭着双眼往下走,心里盘算着在底部的山岩旁一定会找到铃兰花。一直走到了底部,我才睁开眼睛。
(10)我看见了许多芬芳馥郁的铃兰花,于是动手大把大把地采起来。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也没有向四周张望的勇气。我怀着一种兴奋而紧张的心情,谛听着潺潺的流水,和它那叫人不寒而栗的回声,这声音在清晨的宁静里听起来比平日更响。我捧了一大把铃兰花,赶紧走出了“地狱”。我一口气往家里跑去,等跑到家,刚赶上母亲正要出门。
(11)这时,天边的红日已经把它的第一束光辉投进我们家的院子,把院子装扮得绚丽多彩。母亲伫立在霞光里,周身通红,漂亮极了,犹如下凡的天仙。我捧着铃兰向她跑去,一边还得意地大喊着:
(12)“妈妈,妈妈……铃兰……”
(13)我沉浸在幸福和无限喜悦之中,更显得容光焕发。
(14)母亲的脸上也漾起了欣喜的微笑;她满心高兴地伸手接过花束,捧到脸边。但在吸进那浓郁而清新的花香之前,她先看了看我。
(15)“你为什么哭,我的孩子?……”
(16)我刚才因为害怕而涌出的大颗泪珠还噙在眼里,但陶醉在胜利之中竟把它忘得一干二净了。母亲猜到了我的壮举,她慈祥而温和地摸了摸我的头。
(选自《外国散文百年精华》,有删节)
1.文中第6段说“夜里我久久不能入眠”,揣摩一下“我”当时不能入眠的心理表现,试将心理活动写出来。(3分)
2.文章第8段,作者着力描写春日早晨的阳光有什么作用?(3分)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我沉浸在幸福和无限喜悦之中”,这“幸福”和“喜悦”里包含了哪些内容?(4分)
4.体会文中划波浪线句子“母亲伫立在霞光里,周身通红,漂亮极了,犹如下凡的天仙”所蕴含的感情。(3分)
综合性学习(5分)
2011年12月22日,“浙江骄傲——2011年度最具影响力人物”评选揭晓。他们的事迹感动着每一个人,他们的行动指引着每一个人。请你也加入到这份感动中来。
1.请细读下面三则材料,概括他们能成为“浙江骄傲”的共同理由。(2分)
材料一 龚学明,在自己收入并不高的情况下,15年间,花费70余万元,捐助了100多名贫困学子,并给全国各地的5600余名贫困学子找到了爱心使者,人们亲切地称呼他为“助学红娘”。
材料二 吴菊萍,在杭州滨江区的一住宅小区,看到一个2岁女童突然从10楼坠落,奋不顾身地冲过去用双手接住了孩子,其手臂骨折,受伤较重,被网友称为“最美妈妈”。
材料三 叶霄雯,松阳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2009级幼师班学生。当松阳县西屏镇市口村一幢房子意外起火,她在火灾中临危不惧救出两人,被当地百姓称为“最美姑娘”
2.请你参考示例,为当选为2011年度最具影响力人物“衢州最美教师”集体写一段颁奖词。(3分)
示例:
材料:龚学明事迹(见材料一)
龚学明颁奖词:洗车行挣来的,是贫困少年的学业,推介摊募来的,是社会捐助的热忱,十五年的坚持,翻山越岭给出去五千多个期盼,节衣缩食撑起来慈溪好人龚学明,不是教师,滋润了许多孩子的灵魂,不是富人,守护了慈善行动的尊严。
材料:陈霞、姜文、江忠红是衢江四小的三位老师,他们挽救了煤气中毒的一家三口的生命。
“最美教师”颁奖词:
名著阅读。(4分)
中外名著中的众多人物身上所焕发出来的美,无不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红楼梦》中的香菱 ,精血诚聚的学习精神令我们叹服;《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为蜀汉基业“ ,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令我们感动;19世纪英国文坛巨星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 》中的女主人公勇敢反抗、忠于爱情的精神令我们钦佩;《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主人公 与命运抗争,永不言败的精神令我们崇敬。
古诗文名句默写。
1.白头吊古风霜里, (陈与义《登岳阳楼·其一》)
2. ,白露未晞。(《诗经》两首)
3.自古逢秋悲寂寥, 。(刘禹锡《秋词》)
4.请写出古诗文中带“山”字的句子。(写出连续两句)
5.请写出古诗文中体现爱国之情的诗句。(写出连续两句)
下面这段话中,有两处语病,一处标点符号使用不当,请按要求修改。(3分)
①为了活泼毕业班同学的课余生活,加强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初三(3)班最近组织了元旦迎新晚会活动。②同学们踊跃参与,认真准备,各逞其能。晚会内容丰富,节目形式多样,③有歌舞,朗诵,相声,小品等。活动中,大家增进了友谊,展望了未来。晚会过后,该班同学又精神饱满地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之中。
1.句①中,有词语搭配不当,可将“ ”一词改为“ ”。
2.句②中,词语“ ”使用不当,应改为“ ”。
3.句③中,标点符号使用不当,应将“ ”改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