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生物试题 >

图是肾单位模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A处血液与C处血液成分比较,C处血液主...

图是肾单位模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A处血液与C处血液成分比较,C处血液主要减少了___________成分,C内流___________血。

(2)与F处液体成分比较,E处液体多了___________成分。

(3)在从E→F的过程中,___________的浓度逐渐升高,___________的浓度降低。

(4)F处液体是___________,它最终汇集到肾脏的肾盂,后经_______排至_______,在此处暂时储存起来。

 

尿素 静脉血 葡萄糖 尿素 葡萄糖 尿液 输尿管 膀胱 【解析】 图中A处是入球小动脉,C处是肾静脉,E肾小囊处是原尿,F肾小管处是尿液。肾单位是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单位,肾单位包括肾小体和肾小管;肾小体包括呈球状的肾小球和呈囊状包绕在肾小球外面的肾小囊,囊腔与肾小管相通。尿的形成要经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两个连续的过程。 (1)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通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血液中的部分尿素等废物随尿液排出,因此从C肾静脉流出的血液中,尿素等废物的含量减少。血液流经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时,血液与肾小管的细胞进行了物质交换,血液中的氧气和养料进入肾小管的细胞,肾小管的细胞分解有机物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血液,因此血液中的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多,血液由动脉血变为静脉血。所以A处血液与C处血液成分比较,C处血液主要减少了尿素、氧气等成分,C内流静脉血。 (2)当原尿流经F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而剩下的如尿素、一部分无机盐和水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所以与F处液体(尿液)成分比较,E处液体(原尿)多了葡萄糖。 (3)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肾小管重吸收了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水,而不重吸收尿素。因此在从E→F的过程中,尿素的浓度逐渐升高,葡萄糖的浓度降低。 (4)F处液体是尿液,它最终汇集到肾脏的肾盂,后经输尿管排至膀胱,在膀胱中暂时贮存起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图是肾小球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血液从[]________过滤到[]___________成为_______,它的成分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人体每天形成约______升这样的液体。

(2)原尿经过[]________________作用,能将全部________、大部分_____和部分________重新吸收从而形成______。尿液的成分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3)两端均与毛细血管相连通的血管是图中的[]____________,内流________血;两端都是小动脉的结构是[]__________,内流_________血。

(4)[1]、[2]、[4]三条血管中流动的都是________血,说明[3]________的周围组织未从其内血液中吸收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面是某医院提供的几个样本的原尿和尿液的化验数据,请分分析并回答有关问题:

(注:表中“-”表示很少或无,“+”表示较多,“++”表示很多)

(1)原尿是样本________,因为其中含有_______________

(2)正常的尿液是样本___________,因为其中只含有_____________

(3)肾小球发炎形成的不正常尿液是样本__________,因为其中含有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表列出了三种液体中各主要成分的含量,请根据该表回答有关问题。

(1)请判断A.B.C三种液体分别是血浆、尿液和原尿中的哪一种?A是__________,B是__________,C是__________

(2)C中的蛋白质含量为8,而A.B中的为0,这说明_______

(3)A中的尿素含量与C中一样,为0.03,而B中的却为1.8,这是由于__________

(4)B中的无机盐低于A,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尿中吸收量最多的成分是___________

(5)A中的葡萄糖为0.1,而B中的为0,这又说明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健康人每天形成的尿液约150升,而每天排出的尿液只有1.5升左右,主要原因是_______;尿的形成是连续的,而尿的排出是间断的,原因是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人体排尿不仅起到排出废物的作用,而且对调节体内________________含量维持细胞正常的生理功能也有重要意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