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改革是为解决社会问题而进行的政策调整。 材料一: (1)分别写出与材料一中两幅图...

改革是为解决社会问题而进行的政策调整。

材料一:

(1)分别写出与材料一中两幅图片相关的历史事件。

(2)结合所学,简要说明图1和图2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材料二:1918年—1920年的国内战争,特别加剧了我国的经济破坏,阻碍了我国生产力的恢复……加之,1920年的歉收,饲料缺乏,牲畜死亡,严重地阻碍了运输业和工业的恢复。结果,1921年春天形成了这样的政治形势:要求必须立刻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和提高他们的生产力……要做到这点,就非认真改变粮食政策不可,这种改变就是用粮食税来代替余粮收集制,而这种代替是与交完粮食税后的贸易自由相联系的……粮食税是从极度贫困、经济破坏和战争迫使我们所实行的特殊的“战时共产主义”向正常的社会主义的产品交换过渡的一种形式,而正常的社会主义的产品交换,又是从带有小农占人口多数所造成的种种特点的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一种形式……

——列宁《论粮食税》

材料三:苏俄粮食税的征收额(以1920年为基数)

材料四:1913—1925年俄国粮食产量变化曲线图

(3)依据材料二、三、四,说明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和实施效果。

材料五:

(4)补全材料五。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俄国(苏联)改革中获得的启示。

 

(1)彼得一世改革 1861年废除农奴制改革或亚历山大二世改革 (2)彼得一世改革开启了俄国现代化的进程,但强化了农奴制,后来成为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阻碍。 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两次改革相距近两百年,但是具有内在的连续性。 (3)实质:允许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恢复资本主义;发挥市场的作用来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是从战时共产主义向正常的社会主义产品交换的过渡。(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实施效果: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生产的恢复与发展。 (4)①为解决斯大林模式(或旧体制)的弊端②戈尔巴乔夫改革 (5)改革的目的是解决实际问题;适合国情的改革能促进社会的进步;要坚持改革;改革要关注民生等(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解析】 (1)依据材料一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是彼得一世改革的内容,加强了封建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农奴制,图二是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进行的废除农奴制的改革,解放了农奴,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简图1所反映的彼得一世改革开启了俄国现代化的进程,但强化了农奴制,后来成为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阻碍,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两次改革相距近两百年,但是具有内在的连续性。 (3)依据材料二“要求必须立刻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和提高他们的生产力……要做到这点,就非认真改变粮食政策不可,这种改变就是用粮食税来代替余粮收集制,而这种代替是与交完粮食税后的贸易自由相联系的”的信息以及材料三和材料四的图片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允许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恢复资本主义;发挥市场的作用来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是从战时共产主义向正常的社会主义产品交换的过渡。实施效果: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生产的恢复与发展。 (4)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苏联经济体制的发展,苏联的四大大林模式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越来越僵化,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或旧体制)的弊端,苏联的领导人分别进行了改革,1985年,戈尔巴乔夫进行改革,但之后失败,直接导致了苏联解体。 (5)综合上述材料的内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俄国(苏联)改革告诉我们,改革的目的是解决实际问题;适合国情的改革能促进社会的进步;要坚持改革;改革要关注民生,改革要符合经济规律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世界近代史是一部资本主义制度产生、确立和不断发展的历史。

材料一:

(1)补全上图中的空缺部分。

材料二:

近代英国

近代日本

1640年,英国议会召开,议员拒绝国王查理一世的征税请求,并要求扩大议会权力。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1642年,查理一世宣布讨伐议会,挑起内战。

1645年,克伦威尔组建“新模范军”,击溃了王军主力。

1649年,查理一世被处死,英国成立共和国。

1689年,议会通过《权利法案》,明确规定了国王的权限,保证了议会的立法、财政、征兵等权力,确立了议会高于王权的原则。

19世纪中期,日本处在德川幕府的统治之下。1868年,倒幕军击败幕府军队,结束幕府在日本的统治。

1869年,明治政府迁都东京,实行改革,史称“明治维新”。内容包括:“废藩置县”“殖产兴业”“文明开化”和“富国强兵”。通过明治维新,日本摆脱了民族危机。

1889年,明治政府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宪法确定了天皇制,天皇神圣不可侵犯,拥有召开和解散国会、任免官吏、宣战媾和、统帅陆海军等一切大权。内阁听命于天皇。国会由贵族院和众议院组成,选民有财产资格限定。宪法还规定了“臣民”的言论、集会、结社等一些基本权利。

 

(2)依据材料二,说出近代英国、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不同方式。以及两国在国家政治体制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材料三:

(3)依据材料三,分析说明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查看答案

文明:多样·交融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补全下表。

 

古代文明

文明成就代表

A

 

佛教

B

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古巴比伦文明)

 

C

 

 

D

古代希腊文明

 

E

 

《十二铜表法》

 

材料二:独特的地理气候环境,使中华民族的祖先选择了以农耕为主的文明发展方向。农耕文明依赖土地,自给自足,这种生产生活方式自然造成了这种文明中的保守、平和、中庸的心理,也使得农耕文明的人们在交易方面的需要非常薄弱,因而与此相适宜的商业信誉及契约文化也就失去了诞生的土壤。同时,以中国为代表的农耕文明还处于季风气候下,由于季风的不稳定性,经常会给中国带来巨大的灾害。在这种环境下生活的人,无力改变这种不可抗拒力,就非常容易产生敬畏神灵的心理。

而海洋民族,凭借船只“四海为家”,并且居住在海洋边的人总是得向大海不断地求取;从大海里索取的食物是通过商品经济的形式交换的,商品经济因此极为发达。多变的海洋气候需要船上的所有人同舟共济,以诚相待,用互相协商的形式确定彼此的权利义务,通过彼此利益交换达到双赢结果。和陆地相比,海洋更加不可预测和危险。为了生存,人们必须造出更大更坚固的船,更加准确地预测天气。这也使得西方国家的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的发展远远超过东方。

——摘编自胡曦嘉《浅析农耕文明和海洋文明的差异》

(2)依据材料二,概括农耕文明和海洋文明的各自特点。并说明造成两者差异的主要原因。

材料三:

古代文明的交往简表

序号

主要史实

公元前334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开始了东征,历时十年最终建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亚历山大帝国,使许多希腊人移民到了西亚,这些东西方居民混居的城市,逐渐成为当地的工商业中心和文化中心。

约公元前2世纪张骞通西域后,丝绸之路开通。橫贯亚欧大陆的丝绸古道上商队来往,联系太平洋西海岸、印度洋、地中海……

从公元前3世纪中期到公元前2世纪中期,通过布匿战争,罗马成为西地中海地区的霸主。通过扩张,到公元前1世纪后期,罗马成为以地中海为中心的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国家。

公元前6世纪佛教产生。公元前3世纪以后,佛教开始传播,其中一条路线经中亚传到中国,再到朝鲜、日本。

古印度人发明了0-9十个数字符号,后经阿拉伯人改进和传到西方,被称为阿拉伯数字。

 

(3)依据材料三,围绕古代文明交往的某个方面,选用两则历史资料,提炼一个主题,并用所选资料对主题加以说明。

 

查看答案

如果为下图内容添加一个标题,最恰当的是

A. 贸易自由化

B. 经济全球化发展

C. 政治多极化趋势

D. 文化多元化

 

查看答案

科技进步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下列现象属于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的是

A. 在线购物,网络订票    B. 机器轰鸣,火车奔驰

C. 车马劳顿,家书万金    D.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

 

查看答案

某历史公众号准备推送一期专题亚非拉国家民族独立和振兴。下列各项不可以放进专题资源包的是

①论文:《民族认同与德国的重新統一》

②图片:《纳米比亚独立》

③地图:《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的斗争》

④视频:《苏联的改革》

A. ①③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