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民族...

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民族大交融是历史发展的主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图中历史

            图1春秋形势图                        图2战国形势图

材料二: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奉命分别联络大月氏和乌孙以夹击匈奴,其中第一次历时13年,同行者一百余人,仅数人返回长安。第二次出使时,有持节副使和随行人员三百余人,携带牛羊以万数,副使们分别到达大宛、康居、大月氏、安息等国。虽然联合共击匈奴的目的没有达到,但是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传播了汉朝的情况,获得了大量西域资料,扩大了中华文明的世界影响力,从而促进丝绸之路畅通。史称“张骞凿空”。此后,“西北国始通于汉矣。”

——摘编自袁行霈主编《中华文明史》等

材料三:

      图3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流动趋向示意图

材料四: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也有统治者为加强自身统治采取的主动政策,比如北魏时期的孝文帝改革……各族人民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尊重妇女的意识、夷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

——《中国古代史(上册)》朱绍侯等主编

(1)比较材料一中图1和图2形势图,指出图中诸侯国数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简述这一变化对于中华民族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分析为什么张骞通西域称之为“凿空”。张骞“凿空”后,西汉政府设置了什么机构管辖西域各民族?

(3)依据材料三地图,指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两种情形。

(4)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魏实行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5)结合上述材料分析,请谈谈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

 

(1)变化:从春秋到战国,诸侯国的数量逐渐减少。 积极影响:有利于局部的统一;出现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2)因为张骞通西域有利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扩大中华文明的影响力,促进丝绸之路畅通;西域都护 (3)边疆少数民族内迁和中原汉族南迁。 (4)目的:巩固北魏的统治 (5)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解析】 (1)依据材料一中图1和图2形势图的内容,依据所学可知,从春秋到战国,经过长期的争霸和兼并战争,诸侯国的数量逐渐减少,这一变化有利于局部的统一;出现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2)根据材料二“虽然联合共击匈奴的目的没有达到,但是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传播了汉朝的情况,获得了大量西域资料,扩大了中华文明的世界影响力,从而促进丝绸之路畅通。史称“张骞凿空””的信息,依据所学可知,因为张骞通西域有利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扩大中华文明的影响力,促进丝绸之路畅通,所以张骞通西域称之为“凿空”;张骞“凿空”后,西汉政府设置了西域都护机构管辖西域各民族,从此以后,新疆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依据材料三地图的信息,依据所学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边疆少数民族出现了内迁现象,同时中原汉族出现了南迁现象,这是当时人口迁徙的两种情形,主要是由于此时期的不断战乱形成的。 (4)依据材料四“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也有统治者为加强自身统治采取的主动政策”的信息,依据所学可知,巩固北魏的统治是北魏实行改革的目的,客观上促进了民族大融合的发展。 (5)结合上述材料的内容,依据所学可知,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每一个朝代政权的稳固都离不开统治者的治国措施。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我看来,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人物,我说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人物,不是因为他是一个王朝的创立者,而是因为他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在中国历史上,他创造性地开创了一套管理中央的行政制度以及影响后世的地方制度。

——历史学家翦伯赞

材料二:主父偃说上曰:“古者诸侯地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建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疆而合纵,以逆京师。……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必稍自削弱矣。”于是上从其计。

——选摘吴嫁祥《公天下》

材料三: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法;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摘自部编七年级教材

材料四: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龟虽寿》

(1)根据材料一,谈谈翦伯赞认为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人物,其主要依据是什么?(不能照抄原文)

(2)根据材料二,“上”是指哪一皇帝?材料反映了当时在政治上面临的问题是什么?“上”又是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

(3)材料三中光武帝的举措,使当时的社会出现了怎样的局面?

(4)材料四中“志在千里”指的是什么?为实现远大理想,曹操做了怎样的努力?

(5)综上所述,你认为这些政治家们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有何共同之处?

 

查看答案

北朝贾思勰写的《齐民要术》是介绍古代科技上的重要文献。该文献主要介绍了

A. 江南地区的手工业技术

B. 全国的江河水道系统

C. 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

D. 全国优秀的雕刻艺术文化

 

查看答案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下列属于江南地区开发的表现是

A. 北方人南迁,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技术

B. 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C. 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D. 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大片的荒地被开垦为良田

 

查看答案

这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一次战役,它使东晋王朝的统治得到了稳定,为江南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契机。这次战役是指

A. 牧野之战

B. 赤壁之战

C. 淝水之战

D. 巨鹿之战

 

查看答案

西晋,一个骤起骤灭的政权,其盛衰兴亡耐人寻味。标志着西晋“骤灭”,由盛转衰的历史事件是

A. 陈胜吴广起义

B. 黄巾起义

C. “七国之乱”

D. “八王之乱”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