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题文)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卫鞅曰:“...

(题文)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意思是治理国家不一定只用一种 方法,只 要对国家有利,就不必效法古代的制度).故汤武不循(遵循)古而王,夏殷不易(改变)礼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摘自《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其徭 役).事末利(工商业)及怠惰而致贫者,举以为孥(奴隶).宗室非有军功者,不得为属籍(享受特权)。

﹣﹣摘自《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贾谊《过秦论》

(1)材料一中卫鞅还有一个名字叫什么?他的理论属于哪家学派的思想?

(2)卫鞅的变法得到哪位君主的支持而得以实行?材料二反映了变法中哪些措施?

(3)根据材料三,变法给秦国带来了什么影响?

(4)根据以上材料,谈谈你对改革的看法。

 

(1)商鞅;法家。 (2)秦孝公;奖励军功。 (3)商鞅变法使秦国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使秦国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4)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解析】 (1)根据所学可知,卫鞅又叫商鞅,商是他的封地名。商鞅主张改革变法,这是法家学派的思想。 (2)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孝公支持商鞅变法,孝公即秦国国君秦孝公;材料二中“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反映的是商鞅变法内容“奖励军功”,“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反映的是“奖励耕织”的变法内容;“宗室非有军功者,不得为属籍”则是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世袭特权;“事末利(工商业)及怠惰而致贫者,举以为孥”这是重农抑商的表现。 (3)根据所学可知,变法中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必然会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4)根据材料三可知,秦国有一统天下的雄心,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强起来,为后来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才有材料三中“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的结果。 (5)通过材料可知,商鞅的改革变法主张说明我们治理国家不能一成不变,墨守成规,必须坚持改革创新,勇于创新;从改革措施上看,改革创新必须要符合国情;从改革作用上看,可知,改革是推动国家社会发展的动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弟周公旦于曲阜……馀各以次受封。”

﹣﹣《史记•周本纪第四》

材料二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其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

材料三  周公教导成王说:你得用心考察众诸侯谁纳贡,谁不纳贡。纳贡的如果礼貌不好,即是侮慢王朝,等于不贡。

﹣﹣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一卷

材料四  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

﹣﹣《史记•周本纪》

(1)材料一说明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对象有哪些?

(2)材料二、三、四说明当时的受封诸侯对周王主要尽哪些义务?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作用有哪些?

 

查看答案

(题文)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考查古代传说,帝尧的名字叫放勋。他严肃恭谨,明察是非,善于治理天下,宽厚仁和,诚实尽职,能够让贤,光辉普照四方,以至于天上地下。它能够明察有才有德的人,使同族人亲密团结。族人亲密和睦了,又明察和表彰有善行的百官,协调诸侯各国的关系,民众也随着变得友善和睦起来了。

﹣﹣摘译自《尚书》

材料二    《大禹治水》是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常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置家庭于不顾,三过家门而不入。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记载尧主要生活在哪一地区?他“让贤”的方式历史上称为什么?

(2)材料二中的大禹治水为什么能取得成功?除了治水这一功绩外,大禹的另一主要历史贡献是什么?

(3)尧、舜、禹的这种推选继承人的方式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什么精神?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韩非子》

材料二  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了大量木炭和几处较大的灰烬堆,还有在火中烧过的石块、兽骨和树的种子等。

材料三  上古之世……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韩非子》

材料四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白虎通义》

请回答:

(1)在材料一所述的险恶环境下,北京人只能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为什么?

(2)材料二证明了什么?它所证明的事实有什么意义?

(3)材料三反映了原始社会人们生活的一个什么重大变化?

(4)材料四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出现了什么现象?这种现象产生的时代相当于我国哪两个远古居民生活的时代?他们分别主要种植哪两种粮食作物?

 

查看答案

春秋时期的_____,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对中国古代文化影响极大。

 

查看答案

战国时期,秦国蜀守_____在岷江流域修筑了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