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政治局面与统治者的认识和治国措施息息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根...

政治局面与统治者的认识和治国措施息息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朝人口变化的趋势和唐太宗的治国思想。结合所学指出两者之间有何关联?

材料二   “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司,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文士也。”   

——北宋蔡襄

(2)从材料二可以看出北宋治国政策是什么?这一政策产生了哪些积极作用?

材料三   军国大计,罔(无)不总揽,自雍正、乾隆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皇帝旨意的传达 ),不于(通过)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清史稿》

(3)据材料三指出清朝采取的治国措施并概括其作用,结合所学举出清朝与之类似的措施一例

 

(1)趋势:人口数量呈上升(或不断增长)趋势;思想:“以民为本”、“重民”(或“存百姓”)思想; 关联:唐太宗及其后继者以民为本,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带来人口不断增加。(答到治国措施和局面即可给分) (2)政策:重文轻武;积极作用:发展了文教事业;促进改革发展科举制度,读书风气浓厚;促进社会文化素养提高;造就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扭转了五代十国尚武轻文的风气,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稳定。(以上任答2点) (3)设立军机处;作用:军国大计,皇帝无不总揽;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便于皇帝独断朝政,使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一切都要服从皇帝的意志,从而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例:文字狱或文化专制政策。 【解析】(1)根据材料一的“唐朝人口统计表”的数据,可以看出唐朝人口变化的趋势是:人口数量呈上升趋势。“为君之道,必须心存百姓”表明唐太宗的治国思想是:“以民为本”、“重民” “存百姓”。唐太宗及其后继者以民为本,注意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使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带来人口不断增加,是唐太宗及其后继者的治国措施促进了唐朝人口的不断增加。 (2)从材料二的“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司,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文士也”可以看出北宋的治国政策是重文轻武政策。重文轻武政策发展了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度,使宋朝读书风气浓厚,促进社会文化素养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扭转了五代十国尚武轻文的风气,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稳定。 (3)据材料三的“威命所寄(皇帝旨意的传达 ),不于(通过)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可知清朝采取的治国措施是设立军机处。军国大计,皇帝无不总揽;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为了加强君主专制,清朝大兴文字狱,推行文化专制政策。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人类文明在交流中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材料一反映了唐朝对外交往的哪些史实?以这些史实为例说明唐朝对外交往的历史意义。

材料二  “人类的世界因为这三种发明而为之改观。首先在学术上,其次在战争中,最后是在航行方面,而因此又引出了不计其数的变化。由此,人类的文明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培根在《新工具》中论中国古代重大发明

(2)据材料指出培根论述的“三种发明”各是什么?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材料三  18世纪时,西方国家进行了工业革命,轰鸣的机器把西方社会带入工业化时代。而当时的中国仍处于封闭的状态中,以农业为主的传统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摘编自部颁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科书

(3)根据材料三指出当时的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差距,并结合所学说明原因。

 

查看答案

下列史事与认识对应正确的是

 

史    事

认  识

A

唐玄宗宠信杨贵妃,从此荒废朝政。他还提拔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为宰相……致使朝政黑暗腐败。

红颜祸水,君王宠信妃子必然导致灭国。

B

在北宋与金的交战中,北宋的军队常常是不战而逃。当金军攻到黄河岸边时,防守黄河南岸的宋军全都望风而逃……

北宋灭亡的根本原因是军队没有战斗力,军纪涣散。

C

《元史·地理志》记载“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迹所至,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中国”。

元朝通过驿站,加强对全国的军事控制。

D

早在14、15世纪中国就已经发现并命名了钓鱼岛;明朝初期……中国将钓鱼岛列入防区;清朝……将钓鱼岛置于台湾地方政府的行政管辖之下。

钓鱼岛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A. A    B. B    C. C    D. D

 

查看答案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向往“天不收、地不管”的生活,对头上的紧箍儿耿耿于怀,成佛后首先想到把它打个粉碎。作品反映

A. 追求自由,反对纲常礼教的思想    B. 注重气节,奋发向上的思想

C. 追求民主,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    D. 追求金钱,拜金主义的思想

 

查看答案

清朝前期粮食产量有大幅度提高,这得益于推广了原产于南美洲的高产作物

A. 占城稻、甘薯    B. 玉米、甘薯    C. 马铃薯、花生    D. 小麦、花生

 

查看答案

以下著作的作者对应正确的是

A. ①宋应星  ②李时珍   ③徐光启    B. ①李时珍  ②徐光启   ③宋应星

C. ①宋应星  ②徐光启   ③李时珍    D. ①李时珍  ②宋应星   ③徐光启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