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甚为难。崤函帝圣,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引自《魏书》

材料二:政治上,平城是鲜卑贵族元老集中的地方,保守势力强大……所以在旧都平城,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必然会遇到重重阻力;其次,在经济上,平城偏北地寒,六月风雪,风沙常起……恶劣的气候环境,难以适应经济的发展;……还有从地理位置看,平城偏北的位置更不利于北魏对整个中原地区的统治。

材料三:孝文帝曰:“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卒草,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言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各宜深戒”。

──《资治通鉴》

请回答:

⑴材料一中“魏主”是谁?他决定将都城迁到哪里?

⑵依据材料二,你认为迁都的目的是什么?

⑶说明材料三“北语”、“正音”各指什么?

⑷材料反映的措施起了什么作用?

 

⑴孝文帝;洛阳 ⑵为了便于改革的进一步发展(或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便于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任意两点) ⑶鲜卑语;汉语 ⑷促进了我国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解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可知,材料一中的魏主是孝文帝,由材料一“崤函帝圣,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可以看出,孝文帝决定将都城迁往洛阳. (2)依据材料二信息:“在旧都平城,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必然会遇到重重阻力”“难以适应经济的发展”“不利于北魏对整个中原地区的统治”可以看出,孝文帝迁都的目的是为了便于改革的进一步发展,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便于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3)依据所学可知,因为北魏是鲜卑族建立的国家,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是学说汉语,因此说明材料三“北语”指的是鲜卑语,“正音”指的是汉语. (4)依据所学可知,孝文帝迁都洛阳,改学汉话等措施,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悠久,疆域辽阔,对于如何管理国家,特别是如何解决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历代帝王都很重视的一个问题。

材料一:秦始皇在咸阳宫举行的一次庆功宴上对群臣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诸侯”。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材料三:汉高祖把子弟分封到外地做诸侯王,目的是让他们镇守四海,拱卫天子。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诸侯王逐渐在封国内各自为政,不听天子诏令,出入公然使用天子礼仪车架,时刻图谋举兵夺取皇位    

——引自教材

请回答:

(1)从材料一中看出,秦始皇认为春秋战国以来,天下战争不断的根源在于西周实行的什么制度?基于以上认识,秦始皇实行了什么制度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2)材料二反映的事件发生于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其主要领导人物是谁?使该朝灭亡的人又是谁?

(3)发生材料二中的事件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材料三反映西汉时期国家出现了什么问题?汉武帝又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

 

查看答案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为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提出“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的论断,要求通过健全群众监督、舆论监督、法律监督机制,发挥互联网监督作用等多手段对权力进行监管。我国历史上,权力受制于民,最早体现在(      )中。

A. 禅让制    B. 世袭制    C. 分封制    D. 科举制

 

查看答案

“π”在自然科学中应用广泛,世界上第一次把π推算到小数点后七位数字的科学家是

A. 刘徽    B. 郦道元    C. 顾恺之    D. 祖冲之

 

查看答案

中国历史上曾有过多次迁都,其中为接受先进文化而进行迁都的是

A. 盘庚迁都    B. 明成祖迁都

C. 周平王迁都    D. 孝文帝迁都

 

查看答案

电视剧《闯关东》讲述的是从清末到九一八爆发前,一户山东人家为生活所迫而背井离乡到东北“闯关东”的故事。而在中国古代史上北方人口则大量向南迁移,它所带来最重要的结果是(     )

A. 加剧了南方的混乱局面    B. 使北方趋于平静

C. 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D. 平衡了南北经济的发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