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历史的对比 【政治篇】 材料一: (1)判断图1是哪一时期的政治形势图?对比图1...

历史的对比

【政治篇】

材料一:

(1)判断图1是哪一时期的政治形势图?对比图1和图2,指出在国家统治方面发生了哪些变化?

【经济篇】

材料二: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

——《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三: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成熟),则数郡忘饥。……渔盐杞梓之利,充初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2)对比材料二、三,江南经济状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

【文化篇】

材料四:李斯建议焚烧私人所藏《诗》《书》等典籍,“以古非今者”要灭族。秦始皇批准了这一建议。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五: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3)根据材料四、五,指出李斯和董仲舒对待儒家思想的态度有何不同?有学者认为李斯和董仲舒的观点在本质上是一样的,你对此怎样理解?

 

(1)战国。从诸侯割据到国家统一;统治疆域扩大。 (2)从地广人稀、贫困落后到物产丰饶、经济发展。 原因:北民南迁,带来劳动力和先进技术;江南比较安定;人民辛勤劳动;自然条件优越。(三点任答1点给分) (3)李斯:打压儒学(焚书);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尊崇儒学)。理【解析】 两者本质都是思想文化专制政策。 【解析】(1)第一小问,据地图可知,图一中有齐国、楚国、齐国等七个国家,由此可知,这是战国时期的政治形势图;第二小问,图二中只有一个秦,说明政治形势发生了变化,七个国家变成了一个统一的王朝,国家从战国时期的诸侯分裂割据到国家统一;从疆域上看,秦朝的疆域南到南海,比七雄并立时期的疆有所扩大。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可知,《史记》记载的江南“无积聚而多贫”,《宋书》中的江南则变得非常富裕,说明江南从地广人稀、贫困落后到物产丰饶、经济发展。第二小问,根据所学可知,江南地区的变化原因有多个,如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民南迁,带来劳动力和先进技术;江南比较安定;人民辛勤劳动;自然条件优越。 (3)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四可知,“焚烧私人所藏《诗》《书》等典籍”表明李斯对待儒学采取的是打压措施,即焚书坑儒中的“焚书”;材料五中“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表明,董仲舒对儒家以外的思想皆采取排斥措施,即采取尊崇儒学的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第二小问,根据所学可知,秦汉对待儒学的措施不同,但从本质上都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实行思想文化的专制。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情境分析

情境一:先帝怜悯边境人民长期遭受祸害,苦于被匈奴掳掠,所以在边境建造城堡要塞,修整烽火台,屯田驻军来防御敌人。因为边防费用不足,所以才实行盐、铁官营,酒类专卖和均输法,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以补充边防经费。

——摘编自(西汉)桓宽《盐铁论》

(1)“先帝”指的是谁?根据材料,指出先帝在经济方面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推行这些措施的目的。

情境二:张骞,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探险家和外交家之一。他本是侍卫皇宫的一个普通郎官,不甘心碌碌一生,于是应募出使,投身绝域。在他之后,商贾驼队、政府使节、屯田军吏在绿洲与戈壁上穿梭行进。史书形容当时的景象说:“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

——摘编自卜宪群《中国通史》

(2)为什么称张骞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探险家和外交家?请结合史实,分别加以说明。概括张骞的优秀品质。

 

查看答案

史实与推论.•科学全面地解读史实或史料,可以得出正确的历史推论。请对下面的推论作出判断。

(1)史实: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                                             

——《礼记·礼运》

推论: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2)史实: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左传》

推论:西周的分封制加强中央集权。(▲)

(3)史实: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田间纵横的小路),急(积极)耕战之赏。

——《汉书.食货志》

推论:商鞅变法确立新的经济秩序。(▲)

(4)史实:汉文帝下诏说:“当今百姓有过错,还没有对他进行教化就滥施刑罚……刑罚重到截断人肢体、深刻人肌肤,终身不能消除的地步,这是多么惨痛而不道德啊!……应该废除肉刑,用别的律条来代替它。”   

——郭建《正说“文景之治”四十年》

推论:汉文帝受儒家思想影响,反对使用刑罚。(▲)

(5)史实:公元前106年,有13名刺史被任命。他们直接对中央政府负责,每一个刺史负责视察帝国中包括一批郡和国的指定的区域。          

——《剑桥中国秦汉史》

推论:汉武帝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6)史实:(司马炎即位之初)立即分封宗室二十七王;另一个措施是任用宗王为重要诸州的都督。                                 

——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

推论:西晋时期诸侯王的势力增强。(▲)

 

查看答案

东晋时期的著名书法家王羲之有“书圣”之称,其代表作品是

A.     B.     C.     D.

 

查看答案

孝文帝将鲜卑姓改为汉姓,改“拓跋”为“元”,改“拔拔”为“长孙”,改“独孤”为“刘”。这一做法的意义是

A. 实现南北统一    B. 推动经济发展

C. 促进民族交融    D. 加强中央集权

 

查看答案

下图为东汉至西晋时期各民族内迁及其分布示意图,内迁民族的名称与位置对应正确的是

A. ①鲜卑  ②匈奴、羯  ③羌  ④氐

B. ①匈奴、羯  ②鲜卑  ③氐  ④羌

C. ①羌  ②氐  ③匈奴、羯  ④鲜卑

D. ①氐  ②鲜卑  ③羌  ④匈奴、羯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