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知西来大势,识外国文明,想效法自强”,透过李鸿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知西来大势,识外国文明,想效法自强,透过李鸿章洋务历程,体验洋务自强的艰辛。

材料一:李鸿章正是在上海战场亲眼目睹了西洋火器的威力后,才从一个传统的中国士人,转变为西方技术的终身信徒。他在寄给老师曾国藩的信函中自信地写道:“炮力所穿,无孔不入……西洋炸炮,战守攻具,天下无敌”。            

——摘自《外国人评点李鸿章》

材料二:创办轮船招商局使“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尽占”,三年多时间,外轮损失一千三百多万两(白银),美国旗昌行不堪赔累,被招商局归并。……中国资本能挫败洋商,这在当时曾被视为“创建之事”。        

——摘自《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三:李鸿章办了多年洋务之后,在给曾国藩的信中写道:“惟中国政体,官与民、内与外均难合一……抑实不如日本。” 后来,曾为洋务运动旗帜的江南制造总局,被日军侵占,更名为“三菱重工株式会社江南造船所”。               

——摘自《外国人评点李鸿章》

(1)根据材料一指出李鸿章学习西方技术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并列举李鸿章创办的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及它方面的强国举措

(2)根据材料二概括轮船招商局在经济方面起到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分析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的原因有哪些?

(4)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近代化角度简要评价李鸿章。

 

(1)亲眼目睹了西方火器在战争中的作用。江南制造总局、开平煤矿、轮船招商局、筹建北洋水师 (2)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3)中国封建制度的落后、日本等列强的侵略 (4)中国近代化的先驱,在洋务运动中兴办军事企业和民用企业,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技术。 【解析】(1)根据材料一中的内容“李鸿章正是在上海战场亲眼目睹了西洋火器的威力后,才从一个传统的中国士人,转变为西方技术的终身信徒”,我们可判断出,李鸿章学习西方技术的直接原因是:亲眼目睹了西洋火器在战争中的作用。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李鸿章在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军事工业有江南制造总局,民用工业有开平煤矿、轮船招商局,其他方面还有派遣学员去英国学习,筹建北洋舰队等等。 (2)根据材料中的内容“外轮损失一千三百多万两(白银),美国旗昌行不堪赔累,被招商局归并”,我们可判断出,轮船招商局在经济方面起到的作用是: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或“吞并美国旗昌行”,“同外国经济势力展开竞争”)。 (3)根据材料中的内容“惟中国政体,官与民、内与外均难合一”, 因此我们可以判断出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的原因有:中国封建制度落后(或“惟中国政体落后”,“没有触动封建制度”);日本等列强的侵略。 (4)本题要求评价李鸿章,要求从近代化的角度评价李鸿章,而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是洋务运动,李鸿章在近代向西方学习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所以李鸿章开启了中国近代化步伐(或“近代学习西方技术的先驱”、“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批企业”) 点睛:关于洋务运动的知识点是考试中的高频考点。要重点掌握洋务运动兴办的背景、时间、主张、口号、内容、作用、如何评价洋务运动、失败原因等知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由于中国人民闭关自守,骄傲自满,19世纪的三次灾难性战争使他们受到巨大的刺激,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

                                                          ——《全球通史》

依据材料指出文中所说的“19世纪的三次灾难性战争”指的是哪三次战争?并分别列举出面对侵略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查看答案

在历史学习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历史现象”与“历史结论”的区别问题。历史结论是对历史现象的理性认识和基本判断基础上形成的结论。下列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    )

A. 18396月,林则徐下令虎门销烟

B. 1851年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

C. 1860年前后,俄国侵占我国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D. 1895年签订的《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查看答案

梁启超说:“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机器上感觉不足……第二期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你知道中国近代与第一期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什么 (     )

A. 戊戌变法    B. 鸦片战争    C. 洋务运动    D. 太平天国运动

 

查看答案

在近代某一条约签署之后,列强欣喜若狂,声称第二次发现了中国。英国一家报纸评论道:中国为东方一团大物,势已动摇……今欧洲之人,虽田夫野老,无不以瓜分中国为言者。这个条约是(  )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查看答案

19世纪末,一位诗人曾赋诗:“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该诗的创作背景是(     )

A. 洋务运动破产    B. 《马关条约》签订

C. 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D. 公车上书失败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