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60年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历经艰辛取...

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60年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历经艰辛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中国正以崭新的姿态和负责任的形象活跃在世界的舞台上,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途中昂首前进。

请回答:

(1)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一事件在民族复兴道路上的意义如何?新中国成立后为巩固政权,中国共产党做出了哪些努力?

(2)以毛泽东为首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为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哪些成就?存在什么失误?(或成就或失误答出两点即可)

(3)到了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时期。在这次会议上形成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以谁为核心?并且说出他为国家的建立和发展做出的贡献有哪些?(答出两点即可)

 

(1)国内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3分);努力:和平解放西藏、抗美援朝(追歼国民党的残余军队、土地改革)(四个当中任选两个)(4分) (2)成就: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三大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制度、中共八大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良好开端)(任选一个)(2分);失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任选一个)(2分); (3)邓小平(1分);贡献:改革开放、一国两制)(任选两个)(4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新中国成立的相关知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的意义是: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和平解放西藏、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巩固了新生的政权。 (2)本题考查的是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相关知识,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我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为探索社会主义道路取得的成就有: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通过三大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制度;中共八大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良好开端。失误有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文化大革命。 (3)本题考查的是邓小平的相关知识,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邓小平为国家的建立和发展做出的贡献有:实行改革开放,大大促进了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政策,为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土地改革·最可爱的人;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三大改造·工业化的起步·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党和国家领导人一直对我国的“三农”问题格外重视,建国后,为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我国在不同时期对农村的土地政策进行相应的调整

(1)1951年的土地改革中,我国颁布了什么法律文件?

(2)我国的三大改造完成于那一年?是对那三方面的改造? 有什么意义?

(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实行的土地政策是什么?该政策有什么作用?

 

查看答案

从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到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到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反复证明了一个真理:马克思主义是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

——中共十八大公报

请回答:

(1)党的三代领导人分别是谁?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核心为巩固新生的政权采取了什么措施?

(2)为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党的三代领导人分别提出了哪些方针和政策?

(3)材料中的“第一次飞跃”指的是什么?“第二次飞跃”又指的是什么?

(4)随着海峡两岸日益密切的交往,你怎样认识两岸的统一?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满分5 manfen5.com

 

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建国初期我国农村社会变革中的什么历史事件?这个历史事件什么时间完成?它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

(2)材料二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后期,我国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出现的什么历史现象?我们从中应吸取怎样的历史教训?

(3)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是哪次会议?在这期间出现了大批的先进人物,有大庆石油工人_________,两弹元勋__________,县委书记________等。

 

查看答案

我国的农村改革开始于安徽省凤阳县_________村,对外开放的窗口是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中共八大确定集中力量发展               ,实现国家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