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农业政策从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则进一步明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

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指标,这也是广大村民内心的向往和期盼。起好的乡风是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支撑和保障。乡风文明,就是要促进农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事业发展,推动移风易俗、文明进步,弘扬农耕文明和优良传统,使农民综合素质进一步提升、农村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

(1)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分析说明将乡风文明作为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指标的原因。

(2)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的知识,分析一系列会议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战略部署。

(3)请你为本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设计两条宣传标语。(要求主题突出,朗朗上口,每条不超过20字)

 

(1)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个人和社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推进乡风文明,有利于提振农村精气神、增强农民凝聚力、提高农民综合素质;②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推进乡风文明能够孕育社会好风尚,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为农村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③文化在继承中发展。推进乡风文明有利于弘扬农耕文明和优良传统;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进乡风文明有利于保障农民基本文化权益,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增强农民抵彻落后文化与腐朽文化的能力,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2)①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能使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十九大报告立足整体,着眼于全局,又注意经济、生态、文化、政治、社会等方面的协调有序;②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中央经济1:作会议顺应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农村工作;③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分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是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质变创造条件。 (3)示例:①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助力美丽巾国梦;②实施乡村振兴,决胜全面小康。(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本题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文化生活与哲学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本题第一问要求考生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分析说明将乡风文明作为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指标的原因。解答此类试题一般做到“两审读、一发散、一结合”。所谓两审读,第一是审读主干材料,依据主干材料抽取主体信息和主旨信息;第二是审读设问,通过设问明确指示的指向范围或者主体指向。一发散就是依据设问或者主干信息,明确问题核心,以问题核心为中心,发散相关有效知识点。一结合,结合发散指向与设问核心,正确作答。故本题可以从文化的作用、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等角度进行分析作答即可。本题第二问要求考生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的知识,分析一系列会议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战略部署。本题答题的知识范围明确,即联系观与发展观的相关知识。根据材料的表述,九大报告立足整体,着眼于全局,又注意经济、生态、文化、政治、社会等方面的协调有序,故可以从系统优化的角度进行分析;材料中,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顺应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农村工作,可以从发展的实质的角度进行分析;材料中,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分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故可以从量变与质变的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本题第三问要求考生为本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设计两条宣传标语。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答案往往是融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生成性、自主性、价值性等为一体,突出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能力。例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助力美丽巾国梦;或者乡村振兴,决胜全面小康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017,他们照亮时代!向他们敌敬!

科学无国界,科学家却有自己的祖国,祖国高于一切。黄大年带着“一定要回来”的信念,放弃英国伦敦的高级别墅,以及同妻子共同购置的两个诊所,毅然回国.

在贵州遵义平正仡佬族乡,有一条绕过了三重大山,穿过了三道绝壁,绵延数公里的人工渠,当地人称之为“大发渠”。自20世纪60年代起,黄大发作为村大队长,带领着200多名群众,历时30余年,靠着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硬生生在绝壁上凿出一条长9400米、地跨3个村的“生命渠”,结束了当地长期缺水的历史。黄大发还带领当地群众修村路、架电线、“坡改梯”、建学校,改变了当地贫穷落后的面貌,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新时期愚公移山精神。

    2017年让我们用心记住他们的名字与面庞:黄大年、南仁东、吴文俊、廖俊波、朱英国、姜妍、何刚、李浩、黄大发、图布巴图……他们在不同的岗位上,在这一年,日复一日,尽忠职守、勤奋工作,有一分热,发一分光,让职业充满荣光,感动了你我,也温暖了整个社会……

结合材料,运用价值观的知识,说明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年来,黄山市为推进乡村振兴,始终把农村经济作为重中之重,尤其是注重发挥文化对经济的助推作用,坚持三大产业融合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优势叠加,初步走出一条适宜山区实际的特色发展路子。比如积极弘扬茶文化、发展茶产业。茶产业综合产值突破120亿元,带动茶农人均增收4 300多元。作为徽州文化的发祥地,黄山市坚持“利用是最好的传承”的理念,在持续推进徽州古建筑保护工程的同时,依托散落在广大乡村的古建筑、古民居,打造了徽州民宿、修学研学、摄影写生、古道穿越等一批具有徽州特色的新型业态;依托闲置的古祠堂、古民居,建设村史馆、乡贤馆、好人馆,引导群众致富思源、崇德向善,真正让民众成为文化遗产的主人。

黄山市依托自然人文资源丰富、能工巧匠众多的优势,鼓励农民群众踊跃投身特色种养、农产品精深加工、传统工艺生产等领域,形成了创新创业的浓厚氛围。农民群众有了“双创”激情,形成了积极进取的新文化,为乡村发展汇聚了正能量。

结合材料,分析黄山市乡村振兴措施是如何体现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的。

 

查看答案

诗词谚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智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下列古语与漫画“一滴就会改变本质”的哲学寓意最相近的是

A. 物有甘苦,尝之者识    B. 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

C. 唇齿相依,唇亡齿寒    D.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查看答案

2017915日,FAST射电望远镜工程总工程师兼首席科学家、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品南仁东因病情恶化逝时,享年72岁。新华社文章《“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病逝》这样评论南老:“23年时间里,他从壮年走到暮年,把一个朴素的想法变成了国之重器,成就了中国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项目。”南老先生的事迹启示我们(  )

①物质贡献比精神贡献更重要               ②要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③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④要充分利用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查看答案

170年前发表的《共产党宣言》揭示了资本运动的内在逻辑,作出了“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论断。当今,资本主义的形态较170年前已经有了差异,但《共产党宣言》对批判当代资本主义制度、照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明前途依旧具有时代价值,从唯物史观看,这是因为(      )

①先进的社会意识能跨越时代推动社会进步

②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了社会意识的变化

③马克思主义科学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④立足国情是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最高标准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