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鄱阳湖见证了人类观念从传统的"征服自然"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巨大转变。历史上...

鄱阳湖见证了人类观念从传统的"征服自然"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巨大转变。历史上江西省由于山区毁林种粮,导致河道淤积,全流域通航里程锐减,鄱阳湖水面急剧萎缩,湖泊功能下降,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痛定思痛.20世纪80年代。江西省开始实施"山、江、湖开发治理工程"。将河流上游丘陵山区列为治理重点,使江西省森转覆盖率增长了近1倍。鄱阳湖湖体面积恢复到5100平方千米。2009年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将此项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实现了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结合材料,运用《生活与哲学》中认识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人们的观念从"征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转变过程。

 

①人们观念的转变是在实践中实现的(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发展动力、目的及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人们在"征服自然"错误观念的指导下,毁林种粮,导致生态环境恶化。面对实践提出的新问题,人类开始反思,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和发展认识,更好地指导了实践。②人们在开发自然的过程中,认识受到认识主客体的限制,经历了从实践到认识,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实现了认识的转变与升华。③同时,由于认识对象的无限变化、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人类的认识也不断向前发展。 【解析】 本题以人们的观念从“征服自然”征服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转变过程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认识论的有关知识,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本题考查《生活与哲学》中认识的相关知识,设问指向人们的观念从“征服自然”征服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转变过程,属于分析说明类试题。解答本题首先明确认识论的知识主要包括:实践的含义及属性、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来源、动力、检验标准、目的)、真理的含义及客观性、条件性和具体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然后调动运用上述知识,结合人们观念的变化进行分析,实现理论与材料的统一。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随着近日各地两会陆续召开,2016年的地方GDP增速目标纷纷“出炉”。截止1月26日,在26个已经召开两会的省份中(其中一个省份发展目标尚未出炉),有16个省份相较2015年GDP增速目标下调了今年的目标,下调幅度最多达2个百分点,还有8个省份维持去年目标,只有一个省上调了目标。GDP增速目标引发广泛关注。经济降速的同时,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贯穿于全国各省区市“十三五” 规划建议的字里行间,勾勒出中国“十三五” 时期发展的价值取向。未来五年之内,全国各地必须“精准施治”弥补各自发展的最大短板,这决定了五年之后全国层面能否如期兑现全面小康的庄严承诺。

(1)简要说明“精准施治”弥补短板蕴含的唯物辩证法原理。

(2)请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知识,简要说明如何实施“精准施治”?

 

查看答案

长期以来,GDP(国内生产总值)是我国评价考核城市发展的重要指标,也是考核城市管理者工作业绩的重要指标。受GDP指挥棒和短视的城市管理理念的影响,我国的城市规划普遍缺乏科学性和稳定性。许多城市往往是一任领导一个规划,导致城市建设、管理的混乱。虽然我国早有城乡规划法,但并未得到全面落实,城市规划、建设失去了应有的约束。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及其可持续发展本是极其宏大、复杂的系统工程,但在一些城市管理者那里,城市规划却成了朝令夕改的计划。

城市管理者必须转变城市建设理念,注重适度、均衡、以人为本。这就要求城市不再盲目扩张,要坚持城市规划的科学性、稳定性、人性化;既要注重城市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也要注重城市的人性化管理,在各个方面为市民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总之,少做一些“大手笔”的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多做一些精雕细刻的惠民工程、里子工程,让城市真正成为市民的幸福乐园。

(1)“城市规划朝令夕改反映了什么哲学观点?

(2)运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对中国城市建设重面子轻里子进行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进入2017年以来,我国大部分地区持续雾霾天气。浓雾缠绕、能见度非常低的天气会对人体健康产生极大影响。从保护人民身体健康出发,中国政府将加大污染治理力度。雾霾的组成成分非常复杂,探求它的成因和本质,梳理其内在机理,才能因势利导、有效解决。资源相对不足、环境容量有限已经成为中国的基本国情,成为发展的短板。破解环境难题,治理空气污染就是要打破这一瓶颈的制约。李克强总理表示,空气污染治理,我们必须有所作为。

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唯物论的有关知识,分析中国政府应如何在空气污染治理方面实现有所作为。

 

查看答案

科幻文学的最大魅力不是描写发生的事情,也不是描写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而是描写

永远不可能发生的事情,科幻文学()

A. 虚构的世界是现实世界发展的最高阶段

B. 描写水远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是因为缺乏社会实践基础

C. 任意想象,不符合现实生活,是唯心主义的表现

D. 扩展了人类的想象力,体现了意识活动的创造性

 

查看答案

2017年,在新高考改革试点地区浙江、上海,更多学生在自身高考利益驱使下避免选考物理学科,这让物理学家深感忧虑。这表明

①主体的立足点不同会产生认识的差异性

②事物复杂性会导致人们认识的片面性

③认识会受到主客观的具体条件的限制

④判断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会因人而异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