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教育部决定:2017年春季教材将全面落实14年抗战概念,8年抗战一律改为14年抗...

教育部决定:2017年春季教材将全面落实14年抗战概念,8年抗战一律改为14年抗战。

全国大中小学教材修改这一历史概念到底有何深意?专家认为,14年抗战史能够最大程度地将为争取民族解放而流血牺牲的烈士,囊括到民族英烈的范畴中来。这是对民族脊梁、抗战英灵最重要的告慰和尊重。14年抗战史的书写,有助于国内国际抗战史研究领域能够更好地进行对接。譬如日本著名学者江口圭一与家永三郎等,都将中国抗日战争起点定位于1931年。这样的呼应是对日本国内勇于正视历史、反省罪行的有识之士的一种肯定,有助于警醒各国牢记历史、珍惜和平。张玉来认为,应以此次教材修改为契机,进一步研究梳理抗战史,消除近年来“抗日神剧”等历史泛娱乐化所造成的认识混乱以及价值观扭曲,加强对青少年乃至全社会的历史传承,积极正本清源。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和民族精神的知识,分析“2017年春季教材将全面落实14年抗战概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①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全面落实14年抗战概念,有利于我国人民牢记历史、珍惜和平,加强对青少年乃至全社会的历史传承,积极正本清源。 ②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全面落实14年抗战概念,是对民族脊梁、抗战英灵最重要的告慰和尊重,有助于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③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各民族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精神支柱,精神动力。全面落实14年抗战概念,有利于对全体人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铸造中华民族精神支柱,有利于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为实现中华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④全面落实14年抗战概念,是当前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解析】本题以教育部决定:2017年春季教材将全面落实14年抗战概念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文化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民族精神等知识的把握,着重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本题考查文化传承和民族精神的知识,设问指向“2017年春季教材将全面落实14年抗战概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属于原因类试题。解答本题要依据材料中的关键词和考查方向,可以做如下解答:将14年抗战的慨念落实到教科书中,有利于通过教科书向子孙后代阐明历史的真相,这对于子孙后代的教育和培育非常重要;其次,这是对民族脊梁、抗战英灵最重要的告慰和尊重;再次,通过将14年抗战的概念传递给每个中国人民的心中,使中华儿女牢记历史的教训,有利于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和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增强综合国力.最后,有利于人们珍惜现在的和平生活,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为祖国的发展和进步奉献自己的力量;同时,有利于呼吁日本国内勇于正视历史、反省罪行,有助于警醒各国牢记历史,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消除近年来“抗日神剧”等历史泛娱乐化所造成的认识混乱以及价值观扭曲,加强对青少年乃至全社会的历史传承,积极正本清源。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从2017年开始,文化类节目火爆荧屏,《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这些“高而不冷”的优秀文化节目唤起了我们心灵深处的那份对家、对国、对传统文化的情愫。

这几档文化类节目制作者创新思路,克服文化灌输与道德规训的“积弊”紧紧抓住中国受众的传统文化情结这个文化的痛点,用人同情感凸显文学之美,用人文情怀加深节目厚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意境之美给予了精准的电视阐释,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审美诉求,不仅让观众得以在屏幕上邂逅诗和远方,更是引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集体回望和反思。

但也有网友对这些节目提出了批评:有网友指出,这些节目的制作形式基本停留在背诵、记忆层面,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还不甚紧密。还有网友认为主持人“尽说些漂亮而毫无营养价值的话”,或者吐槽其把“备课材料”念出来。网友们的不同评价,对文化类节目提出了更加“苛刻”的要求。

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阐释材料中的文化类节目引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集体回望和反思的原因。

 

查看答案

从南昌城头的第一声枪响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从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的英勇斗争到抢险救灾、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顽强拼搏,从支援国家经济社会建设的无私奉献到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的实际行动,90年来,人民军队从胜利走向胜利,彰显了革命精神的伟大力量。英勇顽强,视死如归,血战到底,人民军队用大无畏的气概赢得了党的信任、人民赞誉,也赢得了世界尊敬。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的作用”的知识说明新时期弘扬“革命精神”对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意义。

 

查看答案

材料一:贝克莱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事物是由人的各种感觉构成的。黑格尔认为,整个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外化”和产物。

材料二:我国北宋哲学家张载提出了以“气”为核心的宇宙结构说。他认为世界是由两部分构成的,一部分是看得见的万物,一部分是看不见的,而两部分都是由“气”组成的。

材料一两位哲学家的说法分别属于什么派别的观点?二者有什么共同点?材料二集中体现了什么派别的观点?这一观点有何局限性?

 

查看答案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的3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由此可见

A. 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B.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当今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C. 哲学是时代进步的助推器

D. 真正的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查看答案

随着时代的转换、实践的深化、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作为时代精神之精华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必然要关注重大现实问题,并增添新的内容,以新的理论观点、体系建构、表现方式满足时代的要求和实践的需要。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

A. 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

B. 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C. 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D. 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