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2017年3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召开,全国人大及常务委员会贯彻落实习...

2017年3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召开,全国人大及常务委员会贯彻落实习近平系列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路新战略,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全国人大常委会先后3次审议法律草案,并通过人大网3次向社会征求意见,认真审议和反复修改;审议通过了“一府两院”的工作报告,并展开三次专题询问;在本次会议之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密切同代表、代表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联系,4年来共邀请代表1270多人次列席常委会会议,1200多人次参加执法检查活动,推动建立代表联系人民群众的网络平台。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全国人大及常委会是如何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

 

①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保障人民当家作主。②全国人大及常委会具有立法权,保障人民有序参与立法过程,做到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保障人民当家作主。③全国人大及常委会具有监督权,通过行使监督权促进“一府两院”改进工作,对人民负责,保障人民当家作主。④发挥人大代表的主体作用,支持人大代表更好履行职责,代表人民利益。⑤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体现人民意志,维护人民利益。 (任答四点即可得满分) 【解析】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全国人大及常委会是如何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 认真阅读材料,看人大常委会做了哪些事情,然后和人大常委会的相关知识结合起来组织答案。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全国人大及常委会具有立法权,保障人民有序参与立法过程,做到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全国人大及常委会具有监督权,通过行使监督权促进“一府两院”改进工作,对人民负责,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发挥人大代表的主体作用,支持人大代表更好履行职责,代表人民利益;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体现人民意志,维护人民利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习主席在2017年新年贺词中提到:2016年,对中国人民来说,是非凡的一年,也是难忘的一年,这一年“十三五”实现了开门红,这一年是中国航天创建60周年。

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60年来,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得益于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鼓励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社会团体等在国家航天政策指导下,发挥各自优势,积极参与航天活动;鼓励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航天投资体系,保持航天事业持续、稳定发展;完善国家科技奖励制度,健全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和鼓励创新创造的分配激励机制;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究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开启我国航天新时代。

结合材料,从经济生活角度说明我们应该如何坚定制度自信,开启航天新时代。

 

查看答案

20171116日,中央政治局常委韩正在上海市委常委学习会上强调,全市各级领导干部要始终立足大局、把握大局,紧密结合上海市的实际,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部署。这启示我们要

①立足整体,顾全大局   

②重视关键部分的作用

③用综合的思维方式创造事物   

④坚持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查看答案

纵观世界艺术的发展历史,我们会发现中国与西方的审美观念存在着差异。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中国与西方不同的哲学思想决定了审美观念的差异

②艺术表现与现实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具体的、必然的

③审美观念的差异源自不同的社会实践               

④艺术创作具有能动性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查看答案

我国南方H县的S村积极响应党中央和国务院精准扶贫的号召,结合当地的实际,充分尊重广大群众意见,找准穷根儿,把扶贫之“水”滴在贫困之根上,确保扶贫之水用到点子上,并得到很好的吸收,从而提高效率。上述做法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时,要注意人为事物的联系具有主观性

②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扶贫精准,做到因地制宜

③矛盾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因而扶贫方式可借鉴

④在发现和解决社会问题时,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查看答案

我国东汉时期的有一哲学家认为:“人,物也;物,亦物也。物死不为鬼,人死何故独能为鬼?”下列观点与之蕴含相同哲理的是

A. 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

B. 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C. 则虽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

D. 据器而道存,离器而道毁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