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历史上关于形神之辩(形体与精神的关系)有诸多不同的观点,东汉哲学家桓谭认为“精神...

历史上关于形神之辩(形体与精神的关系)有诸多不同的观点,东汉哲学家桓谭认为“精神居形体,犹火之然(燃)烛矣,……烛无,火亦不能独行于虚空”;罗马教皇约翰·保罗二世则说:“如果人的身体源于业已存在的有生命的物质,人的精神和灵魂则是上帝直接创造的。”下列对二者的观点评析正确的是

①前者属于唯物主义派别,认为没有物质就没有意识

②后者属于唯心主义派别,认为意识可以离开物质而存在

③前者准确描述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是科学的

④后者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是错误的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A 【解析】③选项表述错误,前者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没有正确认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④选项错误,是客观唯心主义。题目中,前者属于唯物主义派别,认为没有物质就没有意识,后者属于唯心主义派别,认为意识可以离开物质而存在;故①②选项入选。选A。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含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本原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代表人 物及其 观点 ①孟子:“万物皆备于我” ②陆九渊:“吾心便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 ③王阳明:“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心即是天”,“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④贝克莱:“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⑤笛卡尔:“我思故我在” ⑥康德:“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⑦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①朱熹:“理在事先”,“理生万物”,“未有此气,已有此理”,“未有这事,先有这理” ②柏拉图认为现实世界是由“理念世界”创造的,理念是世界的本原 ③黑格尔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独立存在的“绝对精神”,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绝对精神”的外化 ④上帝创造世界 联系 二者在根本观点上是一致的,都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风云网号卫星成功运用20多项核心关键技术,为气象部门提供中国及周边地区的大气、云层和空间环境等领域的更为精确的数据,在中国应对气象灾害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佐证了

①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②哲学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功能

③物质世界具有可知性

④科技发展增强了人掌控规律的能力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查看答案

著名科学家钱伟长谈到哲学时说:“哲学很重要,很多学问做深了,都会碰到哲学问题。数学是这样,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都是这样。所以科学家一定要研究一点哲学,要懂哲学。” 他之所以这么讲,是因为

①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②哲学是具体科学发展的基础

③哲学研究的是世界的本质和普遍规律

④没有哲学的指导,具体科学就无法前进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查看答案

实用主义根植于美国社会和文化之中,以300年前的本杰明·富兰克林为起点,从早期充满冒险的开拓到美国的创立,从美国的工商业革命到信息化时代,它形成了美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它深刻影响着美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这表明

①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②人们创造哲学的最终目的是认识世界

③哲学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

④哲学的智慧在人们改造世界中自发形成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需要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劳务输出、教育和健康挟贫,实施贫困村整体提升工程,增强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

M省在扶贫、脱贫工作中,对有劳动能力、无劳动能力、生存条件恶劣等不同类型的贫困户,逐户制定差异化的帮扶措施,做到措施精准:建立大扶贫数据信息库,实行返贫“挂号”、脱贫“销号”动态管理机制,提高扶贫的精准性和效率:同时改变以往“搬胡椒面”“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做法,杜绝“扶富不扶贫”“扶强不扶弱”等问题的出现,“十二五”以来,该省已累计助力脱贫近1000万人。

结合材料,从辩证唯物论的角度分析M省在扶贫、脱贫工作中是如何取得巨大成就的。

 

查看答案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指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各国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体,全球性挑战更需要各国通力合作来应对。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只有各国都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才能共同应对挑战。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顺应了当今世界潮流与历史大势,体现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责任担当。

“命运共同体”一词,植根于传承千百年的中华文化。外交是历史文化的映射。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世界大同”、“天人合一”等中华文化的接续传承,同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等中国外交理念一脉相承。

(1)结合材料和文化生活知识,探究如何运用中国智慧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2)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传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请列举两个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相契合的名言或名句。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